行走,在疼痛的隐喻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day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贺生达(1973-),笔名梦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在《十月》《诗刊》《星星》等发表诗文600余篇(首),曾获首届“延安文学奖”等多项全国性奖。著有《中华经典精粹解读·资治通鉴》(2012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西哲有言:我们都是宇宙间的过客,被上帝邀请来人间参加一场盛宴。那么,我们便免不了要思考:我从哪里来,又该到那里去?这样一个与生俱来的古老哲学命题一直就这样困扰着我们每一位“过客”,但同时也一直谜一般地引诱着每一位“过客”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去叩问,去思索,去探求……
  对于这一问题,青年女诗人周佳丽则借助诗歌这一特殊的生命体验,通过对话生命的形式来探求存在的本然,寻求生命的内质。就这样,当她把那充满隐喻色彩的思索和感悟借助文字这一充满魔力的指令性符号呈现出来的时候,便在这个诗意渐远、语言沦落的时代和这个让人愈发难以感知生命内核的世界为我们开启了一道亲吻神性的缝隙,于是,我们便得以倾听神的训喻和那灵魂深处的声音,我们亲聆那被生命钙质与盐分充盈了的歌吟也成了可能。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于语言之家。”(《存在与时间》)万物无不假语言以彰显,尤其是诗这不朽的“语言之寺”(叶文福语),则更“是神灵,是一阵风”(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也就是对于生命满怀敬意和虔诚的祈颂与感恩,那么,涉过语言的河流,我们便能感受到周佳丽是如何唤神出场、借助隐喻性语言为其灵感命名的——
  三月
  可否借你的春色,流光,草木茂盛
  安放我流离失所的爱情以及苍苍白发
  阳光下一个人的行走,写字,疗伤
  和一棵树相互打量,端详
  泪流满面中喊出故乡——《三月遗失的翅膀》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诗人是被抛出在外者——出于那个‘之间’(zwisehen),即诸神与人类之间。”(《荷尔德林诗的阐释》),那么,我们便免不了要寻找故乡,自然,周佳丽也莫能例外。然而,寻找“故乡”远远不是几个字了得,也不是一首诗就可以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漂泊得太久太久,周佳丽更是如此,离开故乡赤壁,先下深圳,再来常州,然而,数年常州如一梦,醒来后,就会发现,这片江南的热土上的——
  风景不是我的
  你不是我的
  甚至我也不是我的 ——《你不是我的江南》
  这绝不仅仅是周佳丽的自我感受,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路上,在流浪和返乡的路上,“而且没有什么做向导,我们唯一的向导是乡愁。”(黑塞《荒原狼》)也许,“只有诗可以救助我们”(I·A·理查兹《美学基础》)。就这样,诗歌,便被诗人拄成了一柄探路的拐杖,并用它悄悄探到——
  七月的门 虚掩
  用抚摸阳光的手,触摸那些失宠的河流
  那些行走的瓜果和亲人,于夜里返回故乡
  ——《七月,花朵向上》
  然而,“返回故乡”远远并非回到现实中故土那么简单, 因为它还是一种自我之本心的历练旅程,是一种精神跋涉之后后的回归,是一种此在状态的升华,是一种人类用心灵去倾听和亲迎神的复归的践履,更是一种对“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的探寻,自然,这种“返回故乡”的希望便宿命地刻上了更为深沉的人文关怀的烙印。尽管如此,要想真正“重新回到你的肇始之处,自然的怀抱, 这无变、寂静而美的自然”(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还真的不容易,不经意间,诗人就发现——
  和自己的影子抱头痛哭
  回家的路还很漫长——《 清明》
  无论是谁,“返回故乡”的路都是充满磨难的,但也正是这个过程,加深了我们生命的深度,提升了我们灵魂的高度,生命的意义也慢慢得以彰显,正是明白了这一点,诗人就就要忍受住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出那些必须歌唱的,做一个热爱人类的诗人、为人类探求生命隐秘的诗人,以“执着地牺牲向故乡的亲人们发出诗意的呼唤”(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
  旷野无人,爱人你是我今生唯一的渡口
  ——《 爱人,你是我今生唯一的渡口》
  “人不能从理智方面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要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就要靠情感、靠爱。”(刘小枫《诗化哲学》)诗人正是明乎此,才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海德格尔《诗人何为》)——
  举剑,四顾茫然
  归来兮,归去兮
  和自己对峙,人未动,剑出鞘——《流年书》
  这,就是“在路上”的必然历程,似乎谁都无可逃脱,就像雅斯贝尔斯在《存在哲学》中说的:“这是任何民族和个人都不可能逃脱的一次重铸。”诗人明白,所以才主动地“和自己对峙”,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以获得抵达家园的知识,因为“真正的知识是从认识自己开始”(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然而,寻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自我”却是那么的不容易——
  擦肩而过的幸福
  还没来得及看清你的脸
  便
  风灌满眼眶,雨水打湿的归程——《 流浪的红舞鞋》
  并且——
  盛世繁华被一些庸脂俗粉逼入绝境:四面楚歌——《春天在左》
  阅读这样的句子,就“在这一刹间,我们就深感到这种痛苦的锋芒的猛刺”(尼采《悲剧的诞生》),并认识到:“要开启人的精神,使人成为新的价值和意义的创造者”(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必然会——
  越来越多的人在风中走散
  ……
  逃与不逃都是劫难——《逃与不逃都是劫难》
  这是诗人面对的尴尬,其实又何尝不是全人类无不面临的尴尬呢?正像诗人孙军在《割麦子》中所写的那样:“如麦子的结局,谁能逃脱?割与不割都是过错。”不同的是,周佳丽的感悟似乎更接近本真和现实。正是对生命有着如此透彻的认知,诗人才选择了诗歌这种艺术方式来回归的,毕竟“真正能够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人类生命的方式便是艺术方式”(苏珊· 朗格《艺术问题》),不过,也只有这样的诗,“并在这种诗的每一个描绘中同时也描绘自己,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同时是诗和诗的诗”(施勒格尔《雅典娜神庙断片》),可是,在沿着诗歌的指引的路途中,诗人发现——
  夜色暗下去
  一些东西在无声地坠落
  灵魂在一些时候和我擦肩而过——《哭泣的琴》
  这也正应了“诗人表现世界,不是对世界的简单描写,而是要给予世界精神的内涵”(诺瓦利斯《百科全书》),也只有那些能够主动担当人类苦痛的人,能够把苦痛含着而又无言地把自己的心血点燃了来照亮人类未知的前路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无疑,周佳丽的身上有着这样的因子,这一点,从她在自我“返乡”的途中还不忘为他人带来灵魂的抚慰上便可见一斑——
  那年春天
  我为你种下三百亩桃花
  夭夭灼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在这里,诗人无声地把风景和爱完美无瑕地结合成另一种世界,并将生命融入其中,从而,让我们不觉间便嗅到了大地的芬芳,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不仅如此,她还——
  以一朵花盛开的姿势
  说出喜悦,爱和骄傲
  以及曾经的荣光
  我知道我必须矮
  矮过这些花朵,阳光和尘土——《立春》
  在这样的谦恭里,诗人以哲学和审美的视角针对人的生存与生命进行深切地观照,在这别样的观照中为饱满的生命赋予了深层的审美意义,当然,“每一种抒情诗、叙事诗或戏剧诗都把一种特殊的体验突进到对其意义的反思的高度”(狄尔泰《哲学与诗人的人生观》),我们也从中认识到了诗人思维的高度。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乎,诗人便还在诗中不断地借助各种意象来一步步地“返乡”,一步步地走向《诗经》深处——中华诗歌的源头,来一次诗歌的回归——另一种意义上的“返乡”——
  柔柔的手伸向你,伸向我
  眼波儿转,江波儿转
  月满经天
  ——《献给那些飘荡在<诗经>里的植物》
  据英美新批评研究:浪漫主义诗歌是“近取譬”,是明喻;现代主义诗歌是“远取譬”,是隐喻(赵毅衡《新批评》)。自然,周佳丽的诗里充满着隐喻,但是,不难看出,她的诗行里的每一处隐喻都隐隐渗着血迹,那都是“变血为墨迹的阵痛”(艾略特),也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痛”深化了诗人的思想和诗歌的内涵,从而让周佳丽这位年轻的女诗人攀上了一种不俗的高度。
其他文献
真正的大咖不是传说,用心工作用心生活的他们可以底气十足地轻声细语道:我增益呀。  曾毅曾老头是我大学时代的一个专业课老师,以接近60岁的高龄教了我半年信号处理。老爷子年轻的时候想必是那种梳着“小队会计头”的文艺青年,虽然他外表俨然一副标准工科男的扮相。第一眼见他你会想起穿着挎篮背心的老头打着蒲扇吃西瓜,第二眼又瞬间变成妙语连珠的老顽童系着领结弹吉他。严谨治学、浪漫生活,这两点在他身上似乎从不矛盾。
阿米唐钦山顶,清风又出现了。  一双手像发干的树枝,他把手伸进怀里,掏出一个白面饼子,上面纏着一圈羊毛。接下来从羊皮袋里,取出了青稞炒面、豆子、糖果、饼干,仿佛取出许多手心里的未来,小心地倒在燃烧的松枝上,在上面撒了些牛奶,青烟上升。  鸟儿一跃而起,早晨被惊醒,疲倦地蠕动。  桑吉开始念经,接着趴在地上磕了三个长头。他能听到一个声音,与他相敬如宾地交谈。  骑着马的男人接着到达,就像肩头的庄稼,
一  烟酒店搞促销活动,凡买酒三箱者,均可享受一次免费的两日游。  妹夫是个教师,事事前思后想,三思而后行,从不枉花一分钱。虽然没有占过什么大便宜,但绝对没有吃过亏、上过当。他在烟酒店前徘徊不定,直到抽完第三支香烟,才猛地把烟屁股扔到地上,又狠狠地踏上一脚,拧了半圈,把烟屁股拧得皮开肉绽,灰飞烟灭,才吐口唾沫说:“买!”然后又像对自己又像对天空说:“值!”  妹夫把三箱陈酿抱回家,慢慢地喝,喝了近
摘 要:从生态女性主义审美价值及其整体性原则这两个角度出发,挖掘薇拉·凯瑟小说中的生态审美价值与审美内涵,唤起整个社会对生态问题和对女性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薇拉·凯瑟;生态女性主义;审美价值  作者简介:程瑶,女,安徽安庆人,安徽省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摘 要:梦与文学有着不可分解的缘分。本文主要通过安娜的梦境,抓住“乡下人”这个形象,解剖“乡下人”在安娜梦境中的猖狂行径,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乡下人”神秘的背后,剖析安娜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文学梦;安娜的梦;预示;“乡下人”  指导教师:林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  梦,是人类的精神产物,是一种非现
摘 要:“If you are a bird,I’m a bird.You are my home.”在电影《恋恋笔记本》中,这是一句经典的爱的告白,宣示的是富家女艾丽和乡村小伙诺亚的爱情。两人之间痛苦的分离在于身份、门第、教养、学识的巨大差异,而最后的结合则是因为对真爱的追求。当今社会对婚姻的倾向则是物质为基础,感情仅是锦上添花,爱情价值和物质价值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调换了地位,造成形形色色的冲突,
摘 要:2016年底,一档全新的文化节目在黑龙江卫视一炮打响,并随即引发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这就是《见字如面》,国内首档明星书信朗读节目,没有消费明星、制造话题、炮制爆点等吸睛元素,却以最朴素的姿态讲好了本国故事,传承了本国文化,为长期以来被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笼罩的文化节目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本文将从创作初衷,节目形式,节目内容,文化内涵等方面浅析《见字如面》如何实现文化节目的突围。  关键词:
这里是一个叫沟沿的村庄,村里一段老土墙格外耀眼,独一无双。  村里老人说,这黄黄的土墙是前人用稻草、碎石、泥巴夯实,已有百年历史。夕阳西下的时候,老土墙下是村里老老少少聚会的地方。多年以来,野游的蜜蜂都喜欢在这里安营扎寨,黄色的土墙当成了它们欢乐的油菜花园。  柴火旺盛,炊烟袅袅,稻谷飘香,雷雨风雪,老土墙饱经风霜,满脸沧桑。老土屋的主人早已老去,水牛也已老去,锄头、镰刀也已老去……  孤單守候旧
在農村,我认识了一个小女孩。  大家都叫她小欣,的确,人如其名。一双再清澈不过的眸子镶嵌在眉毛下,黝黑黝黑的皮肤,红彤彤的小脸蛋,满脸欢欣,笑靥如花,个头只有我腿那么高。根本不知道,本应在如花般年龄无忧无虑玩耍的她,却承担了太多太多的忧伤。  第一次去小欣家,看见她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和她迅速地跑出来迎接我们,像是看到来自远方的亲人。“小欣,快去给客人洗水果!”我看见她高兴地应了一声,急急忙忙拿着
摘 要:伊丽莎白·毕晓普是二十世纪美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其诗写作视角独特,创作手法多样,语言精练,诗艺堪称精湛。本文试图分析诗中对鱼的描绘、人与鱼的精神博弈、诗人放走鱼三个部分来体现出毕晓普的生态关怀精神及在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关键词:伊丽莎白·毕晓普;《鱼》;生态主义;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