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可以自由思想、独立思考、勇敢尝试的学堂。其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时地发生思维的碰撞,使整个教学过程洋溢着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呢?
一、创设情境要服务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解决问题产生了兴趣,思维自然就会活跃。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學内容的选择上选择生活气息浓厚、时代特征明显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展开教学,将数学问题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且容易接受的事实,让学生激起主动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教师从学生喜欢的套圈活动导入,先分别出示第一场男女生套圈比赛的成绩统计图:男生4人,每人7个;女生4人,每人6个,学生从统计图中知道男生获胜。然后出示第二场男女生套圈比赛的成绩统计图:男女生各4人,每人成绩不完全相同。这时教师追问:第二次比赛,情况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哪个队获胜了?为什么?学生自然会思考到求总数。接着再出示第三次比赛:男生4人,每人7个;女生5人,每人6个。教师疑惑:这次总数加起来能比吗?追问:你认为哪个队胜利了?为什么?学生理解到:人数不等,加总数不好比。最后出示第四次比赛:男生4人,每人成绩不完全相同;女生5人,每人成绩也不完全相同。教师引导:这次该如何判断?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进行比较?从而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愿、积极主动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教学六年级《体积与容积》一课,先安排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然后教学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会从书上知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接着问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什么疑惑,学生会纷纷发现并提出问题:体积概念中的“占空间”是什么意思?容积概念中的“所能容纳”是指在怎样的情况下?体积和容积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合理安排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独立学习的方式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
三、合作探究要围绕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从多种角度让学生思考、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内容。这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合作探究应围绕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多样化的开放性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老师拍手,你们要比老师多拍2下。学生很明确,当我问起:“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老师和你们之间拍手的数量关系吗?”几乎全部学生都能表示出来:m 2,其中m表示老师拍手的数量,m 2表示学生拍手的数量。我接着问:“还有不同的式子能表示我们之间的关系吗?”同桌讨论:a 2。马上就有学生反应:“这与m 2表示的意思相同。”我肯定他的回答:“嗯,a 2和m 2只是字母不同,但表示的含义是相同的。再讨论一下,你能用不同含义的式子表示吗?”经过小组讨论,有学生回答:“m-2。”我疑问:“你能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吗?”那名学生就说了:“这里的m表示同学们拍手的数量,m-2就表示老师拍手的数量。”经过这么一推敲,同学们终于明白了,像这样含有字母的式子m 2和m-2都可以表示出我们拍手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层次练习足以强化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新知,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层次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思维更加敏捷。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一课,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层次的设计了如下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面各题的积是几位小数。
2.8×3 0.43×15 0.012×57 38×1.25
(2)根据135×23=3105说出下面各题的积各是多少。
1.35×2313.5×23135×2.3
135×0.23 23×0.135 0.023×135
(3)根据45×56=2520填空。
( )×( )=25.2 ( )×( )=2.52
像这样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的练习,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从生疏到熟练,思维由迟缓变得敏捷;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欢乐,对数学学习就更有信心,学习就更加主动与积极。
五、动手实践可以拓展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动手实践是一种眼、手和脑互相协调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学具探究事物的规律,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中,拓展教学思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中,教师提供学生长度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7厘米和9厘米的小棒,让学生自由选择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些能围成,有些则不能。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计算数据来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分析,归纳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对其一生受益无穷。教师要多层次、多角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昆山市城北高科园中心小学 江苏】
一、创设情境要服务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解决问题产生了兴趣,思维自然就会活跃。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學内容的选择上选择生活气息浓厚、时代特征明显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展开教学,将数学问题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且容易接受的事实,让学生激起主动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教师从学生喜欢的套圈活动导入,先分别出示第一场男女生套圈比赛的成绩统计图:男生4人,每人7个;女生4人,每人6个,学生从统计图中知道男生获胜。然后出示第二场男女生套圈比赛的成绩统计图:男女生各4人,每人成绩不完全相同。这时教师追问:第二次比赛,情况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哪个队获胜了?为什么?学生自然会思考到求总数。接着再出示第三次比赛:男生4人,每人7个;女生5人,每人6个。教师疑惑:这次总数加起来能比吗?追问:你认为哪个队胜利了?为什么?学生理解到:人数不等,加总数不好比。最后出示第四次比赛:男生4人,每人成绩不完全相同;女生5人,每人成绩也不完全相同。教师引导:这次该如何判断?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进行比较?从而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愿、积极主动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教学六年级《体积与容积》一课,先安排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然后教学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会从书上知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接着问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什么疑惑,学生会纷纷发现并提出问题:体积概念中的“占空间”是什么意思?容积概念中的“所能容纳”是指在怎样的情况下?体积和容积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合理安排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独立学习的方式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
三、合作探究要围绕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从多种角度让学生思考、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内容。这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合作探究应围绕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多样化的开放性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老师拍手,你们要比老师多拍2下。学生很明确,当我问起:“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老师和你们之间拍手的数量关系吗?”几乎全部学生都能表示出来:m 2,其中m表示老师拍手的数量,m 2表示学生拍手的数量。我接着问:“还有不同的式子能表示我们之间的关系吗?”同桌讨论:a 2。马上就有学生反应:“这与m 2表示的意思相同。”我肯定他的回答:“嗯,a 2和m 2只是字母不同,但表示的含义是相同的。再讨论一下,你能用不同含义的式子表示吗?”经过小组讨论,有学生回答:“m-2。”我疑问:“你能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吗?”那名学生就说了:“这里的m表示同学们拍手的数量,m-2就表示老师拍手的数量。”经过这么一推敲,同学们终于明白了,像这样含有字母的式子m 2和m-2都可以表示出我们拍手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层次练习足以强化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新知,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层次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思维更加敏捷。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一课,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层次的设计了如下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面各题的积是几位小数。
2.8×3 0.43×15 0.012×57 38×1.25
(2)根据135×23=3105说出下面各题的积各是多少。
1.35×2313.5×23135×2.3
135×0.23 23×0.135 0.023×135
(3)根据45×56=2520填空。
( )×( )=25.2 ( )×( )=2.52
像这样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的练习,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从生疏到熟练,思维由迟缓变得敏捷;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欢乐,对数学学习就更有信心,学习就更加主动与积极。
五、动手实践可以拓展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动手实践是一种眼、手和脑互相协调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学具探究事物的规律,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中,拓展教学思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中,教师提供学生长度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7厘米和9厘米的小棒,让学生自由选择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些能围成,有些则不能。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计算数据来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分析,归纳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对其一生受益无穷。教师要多层次、多角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昆山市城北高科园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