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Q正传》新感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vv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Q正传》,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阿Q的形象已超越阶级、民族、时空,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
  1.主人公为什么叫“阿Q”?这个问题,作者在第一章序言中已经作了交代,但我总觉得先生有言犹未尽之处。Q是一个封闭的圆加一笔。那个圆就是中国近代封闭文化的怪圈,圆下的一笔是外界伸进的一条腿,或是从内部突出的一条胳膊。这个圆,还可以是当时闭关锁国的中国,那圆下的一笔可以是外国势力的侵入,也可以是仁人志士的突出。那圆可以是未庄落后封闭的村镇,人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体被生产方式禁锢,思想被封建思想束缚,那圆下的一笔是阿Q进城,或是假洋鬼子回村。无论是外界伸进的一条腿,外国势力的侵入,阿Q进城,还是内部突出的一条胳膊,仁人志士的突出,假洋鬼子回村,总是对圆的少许突破。这个Q就是对中国社会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社会的写照:封闭,但已经开始被突破,外来的东西,哪怕是不好的东西开始侵入,圆内的不安分因素开始突出。
  那个小D,仍是一个封闭的圆,小D比阿Q还要孱弱,所以,他这个圆是被压扁的,且还没有突出的一笔。
  为什么要在Q前加“阿”呢?鲁迅先生的意思是阿Q没有姓,无法在名前冠姓,只好“阿”。“阿”“啊”同音,“啊”为叹词,读来为“啊,Q!”感叹什么呢?面对Q,面对小D,面对中国社会,面对中华民族,要感叹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啊!”“啊”了之后呢?无从说起。此时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心中的思想感情,只好在“啊”了之后,说出一个字母“Q”,颇有“而今识的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味道。阿Q这个名字土气,让人想起阿猫阿狗,这也是乡下孩子常起的名字,卑贱的出身,卑贱的生命,是阿Q的写照。
  2.为什么是“正传。”作者认为作内传外传列传自传都不合适,只好取小说家言“闲话休提,言归正传”的“正传”作起传来。说是“正传”,颇有“不正”的意味。其实是真正的“正传”。因为小说揭示的是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想以此来疗治痼疾,怎么不“正”?说是“正传”,也真是“正传”,而并非所谓的“小说家言。”
  3.小说中的太爷为什么姓“赵”?这个问题作者并没有直说。我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这“赵”,按《百家姓》,乃中国第一大姓,在宋朝是国姓。作者既是揭示中华民族的劣根性,追起原因来,不能不想到国姓爷身上,劣根性的造就,不能不跟国姓爷有关。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在政治上压榨,经济上剥削,思想上奴化。长此以往,一大批奴隶就造出来了,奴性也就深入人心了。第二,按照作者的考证,赵姓是甘肃天水的望族,天水又是中华民族始祖伏曦故里。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根”在天水。“根”有“优根”和“劣根”之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的形成,与天水望族赵家人不无关系。要痛斥“奴性”、“精神胜利法”,就不能不痛斥天水赵姓,因为他们是始作俑者。
  4.阿Q生长的村庄为什么叫“未庄”?“未”者,树梢也,即树的最高最末尾阶段。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1911年前后,就是中国帝制的最高最后阶段,它腐朽到了极点,黑暗到了极点,百姓的生活也悲惨到了极点。辛亥革命之后,社会状况依然,虽然皇帝没有了,但中国的社会基础未变,社会意识未变,农民没有被发动起来,没有思想上的动员。但作者相信,中国的社会状态随着历史的车轮,迟早要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有可能为期不远了。因此,阿Q们所处的这个环境,这个偏远的村庄,也就是“未庄”了。
  “未”是最后,“未庄”也就是最后的村庄了。它是不被人们重视的小村庄。生活在未庄的人们,无论是赵太爷,还是阿Q们,其实是在整个社会中最不值挂齿的,然而,又是构成中国社会最后的基础。未庄,还有卑微、低下的意思。
  5.土谷祠实际是一座牢房。因为是封闭的Q,所以,阿Q实际上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牢房,主要是没有走出过精神的牢房。他在土谷祠里想女人,筹划革命,在土谷祠里不断赢得精神上的胜利。最后因为被陷害抓进城里的牢房,也不过是从一个牢房到另一个牢房,“那土谷祠里的卧室,也没有比这间屋子更高明”。
  
  (作者单位:736200甘肃省敦煌三中)
其他文献
有位优秀班主任这样说过:“要真正理解教书育人的意义和深刻体验做教师工作的乐趣,只有通过做班主任才能获得。”人称“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是孩子们人生旅途的引路人。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孩子,让孩子们各方面得到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以充分的展示。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老师,应该做到:    一、深入了解有的放矢    要教育好孩子,只有了解孩子,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从实际
期刊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打基础时期,中学生理当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但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在农村中学中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课堂上,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磕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吵闹,学习时不动手、不动口、不动眼、不动脑,视上课为坐牢;其二、练习、作业抄袭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其
期刊
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班主任的敬业精神外,再就是得法。转化虽无定法,但应得法。得法而事半功倍,不得法则劳而无功。笔者从事后进生转化工作多年,总结出“加、减、乘、除”这四个字,现谈一谈认识。  “加”:教师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其根本任务是教好书育好人。对待“后进生”除要有正确的态度,多看到他们的长处,确信他们经过教育能够变好外,还要多关心和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史》这一专业课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并行应用,希望通过这一研究,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课的魅力,从心底开始喜欢历史进而研究历史,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为现今经济服务。  【关键词】中国经济史 历史教学 实践    《中国经济史》在经济类大专院校中的许多专业都有,特别是与“经济学史”、“中国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史”三门课程构成“
期刊
随机管理,是相对常规管理而言的一种管理方式,它对于被管理者来说具有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在随机管理中我们更能够发现一些真实的甚至是隐蔽的问题。因而随机管理是常规管理有效的、有益的补充和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老师恰当的运用这种管理方法,将对班级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随机管理的主动性    在很多学校,对班主任的评价往往采取量化的方式,规定
期刊
【摘要】 分析骨髓外造血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了5例中型地中海贫血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地中海贫血组的胸腰椎体、髂骨、股骨上段骨髓信号均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均匀性、弥漫性降低, 信号改变不明显。5例脊椎附件增粗、变形,骨皮质连续性中断;1例见到胸段椎管内外多发软组织肿块,压迫脊髓或硬脊膜囊,手术证实为髓外造血组织,另一例表现为左肾及肝右叶肿块,经随诊15个月,左肾
期刊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级是初始化的社会群体。搞好班集体建设,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观念,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世纪人才。那么,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如何有效地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呢?笔者以为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及其在班级管
期刊
一次语文课上,要指导学生写一篇关于活动的习作。为了上好课,让学生把这次习作完成好,课前我做了充分设想:准备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班内活动--做“传口令”游戏,然后让学生根据此次活动进行习作。在我的想法中,游戏是儿童们喜欢、感兴趣的,学生又都亲自参加了活动,应该能写出很好的作文。于是活动开始了,每个学生都兴高采烈,意犹未尽,游戏结束后我问:“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的活动用笔写下来?”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回答:“
期刊
阅读了《管理新论——无为管理学》一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方法,觉得启发很大,现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谈谈“无为”教育艺术对班主任工作的指导作用。    一、无为教育艺术的理论基础     撐尬獢管理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撐尬獢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撝鞯肌⒅魈鍞理论的有机结合。   撐迶与撚袛,撝鞯紨与撝魈鍞各是一对对立的哲学范畴。柳宗元的名文《种树郭橐传》中以种树讲哲理,种树高手“能使树活得长
期刊
戴维.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191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一方面在尖锐批评了他之前的行为主义者或联结主义者生硬地将实验室里动物心理研究直接搬入学校,从而将动物的心理简单地等同于人类心理的错误做法;另一方面他又创造性地吸收了同时期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认知同化理论和结构理论思想,于1963年在其最重要的著作《有意义言语学习的心理学》中提出了他最重要的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