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
学校:山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学生)
背景:第六届中国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中学)
时间:2014年10月26日上午8∶30-9∶15
上课内容与过程: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泰格特所写的小说——《窗》。
老师:同学们,每一堂课都应该有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投影)——“学习目标”:通过自读、思考、研讨,能够正确说出小说梗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
老师:我们怎样去学习呢?以两个“自学指导”来作为学习的支撑。请先看“自学指导”(投影)。请同学们独立、认真、自由地阅读小说全文。6分钟后,看谁能够在1分钟内正确说出小说梗概。“自学”开始。
(6分钟后)
老师:能够说出故事梗概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病房有一扇门和一扇窗,医院里有两个病人,一个病人是靠着窗户,一个病人在旁边,靠窗的病人可以每天看窗外的风景,另一个病人则不能。他们因为身体的某些状况,都不能站立,所以不靠窗的病人感觉很不公平,每天靠窗的同伴给他讲述窗外的故事,不靠窗的病人很向往窗外的景象。后来他靠窗的那个同伴因为突然的病情去世了,他就向院长提出要搬到窗边去,他要靠窗看窗外的景象,后来他终于靠窗了,看见窗外就是一堵墙。
老师:她说得怎么样?谁来给她评价一下。
学生:总的来说不错,但故事还可以更简炼一点。因为这是概括,概括文章的总体内容。
学生:我认为她没有说时间,时间、地点、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老师:时间、地点、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吗?小说的三要素究竟是什么呢?你说。
学生:环境、人物、情节。
学生:这篇小说刻画了两个病人,病情都很严重,这可是很重要的背景。背景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假如没有病情很严重这样的背景,这样的环境,就没有下面故事的发生了。因此,这不能省去,必须交代清楚。
学生:后面的情节部分太长了,没有抓住重点。
老师:小说的情节包括哪几个部分?
学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老师:请你说说这四个部分各是怎样的。
学生:开始两人很是融洽,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这是开端;后来不靠窗的病人每天听着靠近窗的病人讲窗外美丽的景致,突然产生了忌妒心,这是发展;不靠近窗的病人在靠近窗病人病情危急时,见死不救,看着室友痛苦地死去,这是高潮;不靠近窗的病人如愿以偿,安顿在了近窗病人的床上,但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是结局。
老师:很好。好,谁来说说如何准确地说出故事的梗概呢?
学生:说故事梗概,重点抓三点:环境、人物、情节。在说情节时,一定要说清楚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老师:很好,今天我们学的是《窗》这个小说,假如明天我们学《门》这个小说,能不能说出故事梗概?
学生:能。
老师:通过第一个“自学指导”,我们已经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看第二个“自学指导”——请再读小说全文,积极思考下列问题:1.小说中“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各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课文具体文字加以分析。2.通过对两位病人形象的分析,你看到了什么?6分钟后交流,比比谁踊跃,比比谁分析得有道理。
(6分钟后)
老师:会的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老师:下面给大家2分钟时间同桌之间彼此交流一下,看一看对方能不能给你启迪、补充,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认识。
(同桌交流)
老师:时间到了,现在能正确回答吗?
(学生都举了手)
学生:我觉得近窗病人很乐观,虽然病得很重,但是他每天都会描述外面美丽的景色,而事实上窗外只是一堵墙,没有真实的风景。
学生:我觉得靠窗的这个人还非常富有同情心,他知道靠门的那个人不能起来,也不能看到外面的景象,他非常同情他,每天为同伴描绘他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学生:我觉得靠窗的那个病人是一个会分享的人,他能把他想象的这些美好的东西带给别人。
……
老师:大家说得不错。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远窗病人。
学生:我觉得远窗的人非常的自私,从第2段“一天下午,不靠窗的病人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体会”,还有第3页的第2段,“但是另一个病人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可以看出他的自私。
学生:我觉得近窗病人病情已经是十分危急了,但远窗病人还在想着他自己个人的利益,不伸手去帮助他,举手之劳的事却没做,最后导致了近窗病人的死亡。我觉得远窗病人十分疯狂。
老师:疯狂?多么犀利的词语。疯狂到极点了,疯狂到杀人了,虽然是间接,但足见其心理变态之厉害,已经失去了理智,成为一个不正常的人了。很好,很有见地。还有吗?谁来说,你说。
学生:他还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人家帮助了他,他却为了所谓的私利,残忍地把对方杀了。
……
老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各用一个字来对两个人进行概括,你选择哪个字呢?
学生:善和恶。
老师:很好,本文通过刻画善良的近窗病人和凶恶的或者说残忍的远窗病人,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也就是说你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有忌妒心的时候我们要加强控制。
学生:我们不能因为忌妒别人而对别人不好。
学生:看到了一种社会现象。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他人。
学生:看到了人心的善与恶。本文写的是两个人,实际上写了两颗心,写了两颗不同的心,一个是善心,一个是恶心。小说让我们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要做一个有善良之心的人,不要做有凶恶之心的人。
老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老题目,我要考一考大家是不是真的想做一个善良的人。有一个老奶奶突然倒地,你看到之后,你是立即上去扶还是不去扶呢?大家想1分钟,再回答。
(学生思考1分钟)
老师:下面请大家到前面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我不扶,因为我不知道她是善的还是恶的。万一她是恶的话,我就上当了,我就可能被她讹了。
学生:我也是,万一她是故意的呢?
老师:你为什么扶呢?
学生:我觉得是应该扶的。因为每个人的脸上都不会写出善与恶,如果你是善人的话,你去帮助别人,不管那个人是善还是恶,你都要去帮助她;如果她是恶人的话,你可以用你的善去感化那个恶人的心灵,然后让她变为一个善人。
学生:我会立即扶。
老师:如果她是一个坏人呢?
学生:以后我们会反驳她,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但如果她是好人,我们错过了这个机会导致她受伤的话,我们会很后悔。
学生:如果是我,会思考一会儿再做决定。
老师:我问你,假如跌倒的是你的亲爷爷、亲奶奶,你会不会立即扶?
学生:扶,当然扶。因为她是亲人啊!她不会讹我的。我知道他(她),我了解他(她)。
学生:我认为,不管是谁都应该立即扶。因为真善美来自内心,来自自我,扶与不扶是我的事,讹与不讹是他的事。我们只要是真善美的人,我管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反正我是一个真善美的人,我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我就应该去追求,我被讹了又怎么样呢?扶不扶是我的事,讹不讹是他的事!
(同学们鼓掌)
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思想的洗礼。真善美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也不是用来想的,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体现的。真心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学到的真善美思想在生活中来践行,好吗?
学生:好。
老师:下课。
学校:山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学生)
背景:第六届中国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中学)
时间:2014年10月26日上午8∶30-9∶15
上课内容与过程: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泰格特所写的小说——《窗》。
老师:同学们,每一堂课都应该有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投影)——“学习目标”:通过自读、思考、研讨,能够正确说出小说梗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
老师:我们怎样去学习呢?以两个“自学指导”来作为学习的支撑。请先看“自学指导”(投影)。请同学们独立、认真、自由地阅读小说全文。6分钟后,看谁能够在1分钟内正确说出小说梗概。“自学”开始。
(6分钟后)
老师:能够说出故事梗概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病房有一扇门和一扇窗,医院里有两个病人,一个病人是靠着窗户,一个病人在旁边,靠窗的病人可以每天看窗外的风景,另一个病人则不能。他们因为身体的某些状况,都不能站立,所以不靠窗的病人感觉很不公平,每天靠窗的同伴给他讲述窗外的故事,不靠窗的病人很向往窗外的景象。后来他靠窗的那个同伴因为突然的病情去世了,他就向院长提出要搬到窗边去,他要靠窗看窗外的景象,后来他终于靠窗了,看见窗外就是一堵墙。
老师:她说得怎么样?谁来给她评价一下。
学生:总的来说不错,但故事还可以更简炼一点。因为这是概括,概括文章的总体内容。
学生:我认为她没有说时间,时间、地点、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老师:时间、地点、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吗?小说的三要素究竟是什么呢?你说。
学生:环境、人物、情节。
学生:这篇小说刻画了两个病人,病情都很严重,这可是很重要的背景。背景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假如没有病情很严重这样的背景,这样的环境,就没有下面故事的发生了。因此,这不能省去,必须交代清楚。
学生:后面的情节部分太长了,没有抓住重点。
老师:小说的情节包括哪几个部分?
学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老师:请你说说这四个部分各是怎样的。
学生:开始两人很是融洽,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这是开端;后来不靠窗的病人每天听着靠近窗的病人讲窗外美丽的景致,突然产生了忌妒心,这是发展;不靠近窗的病人在靠近窗病人病情危急时,见死不救,看着室友痛苦地死去,这是高潮;不靠近窗的病人如愿以偿,安顿在了近窗病人的床上,但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是结局。
老师:很好。好,谁来说说如何准确地说出故事的梗概呢?
学生:说故事梗概,重点抓三点:环境、人物、情节。在说情节时,一定要说清楚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老师:很好,今天我们学的是《窗》这个小说,假如明天我们学《门》这个小说,能不能说出故事梗概?
学生:能。
老师:通过第一个“自学指导”,我们已经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看第二个“自学指导”——请再读小说全文,积极思考下列问题:1.小说中“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各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课文具体文字加以分析。2.通过对两位病人形象的分析,你看到了什么?6分钟后交流,比比谁踊跃,比比谁分析得有道理。
(6分钟后)
老师:会的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老师:下面给大家2分钟时间同桌之间彼此交流一下,看一看对方能不能给你启迪、补充,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认识。
(同桌交流)
老师:时间到了,现在能正确回答吗?
(学生都举了手)
学生:我觉得近窗病人很乐观,虽然病得很重,但是他每天都会描述外面美丽的景色,而事实上窗外只是一堵墙,没有真实的风景。
学生:我觉得靠窗的这个人还非常富有同情心,他知道靠门的那个人不能起来,也不能看到外面的景象,他非常同情他,每天为同伴描绘他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学生:我觉得靠窗的那个病人是一个会分享的人,他能把他想象的这些美好的东西带给别人。
……
老师:大家说得不错。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远窗病人。
学生:我觉得远窗的人非常的自私,从第2段“一天下午,不靠窗的病人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体会”,还有第3页的第2段,“但是另一个病人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可以看出他的自私。
学生:我觉得近窗病人病情已经是十分危急了,但远窗病人还在想着他自己个人的利益,不伸手去帮助他,举手之劳的事却没做,最后导致了近窗病人的死亡。我觉得远窗病人十分疯狂。
老师:疯狂?多么犀利的词语。疯狂到极点了,疯狂到杀人了,虽然是间接,但足见其心理变态之厉害,已经失去了理智,成为一个不正常的人了。很好,很有见地。还有吗?谁来说,你说。
学生:他还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人家帮助了他,他却为了所谓的私利,残忍地把对方杀了。
……
老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各用一个字来对两个人进行概括,你选择哪个字呢?
学生:善和恶。
老师:很好,本文通过刻画善良的近窗病人和凶恶的或者说残忍的远窗病人,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也就是说你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有忌妒心的时候我们要加强控制。
学生:我们不能因为忌妒别人而对别人不好。
学生:看到了一种社会现象。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他人。
学生:看到了人心的善与恶。本文写的是两个人,实际上写了两颗心,写了两颗不同的心,一个是善心,一个是恶心。小说让我们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要做一个有善良之心的人,不要做有凶恶之心的人。
老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老题目,我要考一考大家是不是真的想做一个善良的人。有一个老奶奶突然倒地,你看到之后,你是立即上去扶还是不去扶呢?大家想1分钟,再回答。
(学生思考1分钟)
老师:下面请大家到前面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我不扶,因为我不知道她是善的还是恶的。万一她是恶的话,我就上当了,我就可能被她讹了。
学生:我也是,万一她是故意的呢?
老师:你为什么扶呢?
学生:我觉得是应该扶的。因为每个人的脸上都不会写出善与恶,如果你是善人的话,你去帮助别人,不管那个人是善还是恶,你都要去帮助她;如果她是恶人的话,你可以用你的善去感化那个恶人的心灵,然后让她变为一个善人。
学生:我会立即扶。
老师:如果她是一个坏人呢?
学生:以后我们会反驳她,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但如果她是好人,我们错过了这个机会导致她受伤的话,我们会很后悔。
学生:如果是我,会思考一会儿再做决定。
老师:我问你,假如跌倒的是你的亲爷爷、亲奶奶,你会不会立即扶?
学生:扶,当然扶。因为她是亲人啊!她不会讹我的。我知道他(她),我了解他(她)。
学生:我认为,不管是谁都应该立即扶。因为真善美来自内心,来自自我,扶与不扶是我的事,讹与不讹是他的事。我们只要是真善美的人,我管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反正我是一个真善美的人,我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我就应该去追求,我被讹了又怎么样呢?扶不扶是我的事,讹不讹是他的事!
(同学们鼓掌)
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思想的洗礼。真善美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也不是用来想的,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体现的。真心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学到的真善美思想在生活中来践行,好吗?
学生:好。
老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