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社会,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这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尽管他们发现的是前人早已发现的,但是他们独立思考发现的过程是建立在知识、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之上的,掌握比较牢固。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使学生有形象的感知。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圆分别沿直尺滚动一周,人人动手操作。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讨论:滚动一周的长度与圆的什么有关?交流小结,圆无论大小,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被称为圆周率。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圆周率的概念,而是经历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得到了培养。从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方面。如在讲“小数除法”时计算时,出现91.3÷3.8这样一道题,学生在确定余数时出现不同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24,余数是1,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双方出现分歧,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这个除法算式的商24,余数为什么不是1?这时我并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思考、辩论、验证、讨论,终于统一了意见,确定余数是0.1,并说明了理由。(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在十分位上,所以表示0.1。(2)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应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余数是0.1,才是正确的。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发现条件找出关键渗透思维方法
创新性教学要求学生具有独创性、发散性、精致性和变通性的思维能力,如果在教学中渗透一种思维方法,就能使教学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开动思维之功效。
教学中有许多问题的条件是隐藏在问题的表述中的,条件是一种未知即通常所说隐含的中间量。引导善于发现其中的未知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贾师傅生产零件212个是乙师傅的2倍多12个,甲、乙两个师傅一共生产零件多少个?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要求甲、乙两师傅一共生产多少个零件,必须先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即:乙师傅生产了多少个零件,这是一个隐藏在问题中的中间量。这时要用比较的方法弄清楚问题的内在关系。再如:爸爸今年38岁,比爷爷小24岁,爷爷今年多少岁?当学生出现38-24=14(岁)时,可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辨析,从中对“多多少,少多少”得到清晰的认识。
三、调动学生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充分地联想、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必需手段,如用简便方法计算91×13/93,学生很快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把两题联系起来思考,并展开联想,学生会很快地把91改写成(93-2),即91×13/93=(93-2)×13/93=93×13/93-2×13/93=13-26/93=12×67/93。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遇到新问题立即联想到与它有联系的知识,增强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活动对智力处于开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无疑蕴含着无限的创新生机,而此时学生能否具备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鼓励求异和创新,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训练时要注意开导思维的灵活性,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与新解法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要敢于“放”开,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然后教师要及时地“收”,进行集中思维,比较鉴别,选出最佳的解答方法,体现优化思想。例如,在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12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需要用多少天?”由于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和具体思路不同,可找出6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当学生把“3天完成了40%”联想为完成任务所需天数的40%是3天时,解答方法为:3÷40%=7.5(天),最简便。显然,在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闪现出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以独到的见解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发展的空间。
五、精心设计,训练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开放型习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设计了提出条件让学生提问题的作业,让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性。即一项工程,单独完成,甲需12天,乙需10天,丙需15天, ?根据三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再列式。结果学生提出了几十个问题,对其中“甲、乙、丙三人合作,因甲中途休息了几天,完成工程用了5天,甲休息了几天?”这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列出了5种不同的解法。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环境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至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努力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尽量做到让学生在学习中“乐”,在“乐”中学习,营造出宽松和谐、平等、友善的教育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要在教学中,注重创造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情景犹如渔夫的鱼饵,鱼饵越适合鱼的口味,渔夫的收获越多。同样的道理,教学情境创设得越好,就越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这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尽管他们发现的是前人早已发现的,但是他们独立思考发现的过程是建立在知识、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之上的,掌握比较牢固。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使学生有形象的感知。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圆分别沿直尺滚动一周,人人动手操作。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讨论:滚动一周的长度与圆的什么有关?交流小结,圆无论大小,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被称为圆周率。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圆周率的概念,而是经历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得到了培养。从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方面。如在讲“小数除法”时计算时,出现91.3÷3.8这样一道题,学生在确定余数时出现不同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24,余数是1,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双方出现分歧,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这个除法算式的商24,余数为什么不是1?这时我并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思考、辩论、验证、讨论,终于统一了意见,确定余数是0.1,并说明了理由。(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在十分位上,所以表示0.1。(2)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应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余数是0.1,才是正确的。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发现条件找出关键渗透思维方法
创新性教学要求学生具有独创性、发散性、精致性和变通性的思维能力,如果在教学中渗透一种思维方法,就能使教学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开动思维之功效。
教学中有许多问题的条件是隐藏在问题的表述中的,条件是一种未知即通常所说隐含的中间量。引导善于发现其中的未知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贾师傅生产零件212个是乙师傅的2倍多12个,甲、乙两个师傅一共生产零件多少个?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要求甲、乙两师傅一共生产多少个零件,必须先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即:乙师傅生产了多少个零件,这是一个隐藏在问题中的中间量。这时要用比较的方法弄清楚问题的内在关系。再如:爸爸今年38岁,比爷爷小24岁,爷爷今年多少岁?当学生出现38-24=14(岁)时,可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辨析,从中对“多多少,少多少”得到清晰的认识。
三、调动学生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充分地联想、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必需手段,如用简便方法计算91×13/93,学生很快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把两题联系起来思考,并展开联想,学生会很快地把91改写成(93-2),即91×13/93=(93-2)×13/93=93×13/93-2×13/93=13-26/93=12×67/93。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遇到新问题立即联想到与它有联系的知识,增强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活动对智力处于开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无疑蕴含着无限的创新生机,而此时学生能否具备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鼓励求异和创新,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训练时要注意开导思维的灵活性,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与新解法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要敢于“放”开,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然后教师要及时地“收”,进行集中思维,比较鉴别,选出最佳的解答方法,体现优化思想。例如,在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12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需要用多少天?”由于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和具体思路不同,可找出6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当学生把“3天完成了40%”联想为完成任务所需天数的40%是3天时,解答方法为:3÷40%=7.5(天),最简便。显然,在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闪现出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以独到的见解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发展的空间。
五、精心设计,训练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开放型习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设计了提出条件让学生提问题的作业,让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性。即一项工程,单独完成,甲需12天,乙需10天,丙需15天, ?根据三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再列式。结果学生提出了几十个问题,对其中“甲、乙、丙三人合作,因甲中途休息了几天,完成工程用了5天,甲休息了几天?”这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列出了5种不同的解法。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环境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至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努力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尽量做到让学生在学习中“乐”,在“乐”中学习,营造出宽松和谐、平等、友善的教育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要在教学中,注重创造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情景犹如渔夫的鱼饵,鱼饵越适合鱼的口味,渔夫的收获越多。同样的道理,教学情境创设得越好,就越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