飙爱族: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wz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北京出现了这么一群人,他们活跃在北京交通最拥堵的地区,他们脸上涂着“飙爱”字样的油彩,身穿印有“飙爱”红心图案的T恤。当人行横道的红灯亮起,他们就手挽手组成“爱心人肉斑马线”,用阳光的微笑和善意的劝导,让许多原本想闯红灯的行人停下脚步。这种类似行为艺术的公益行动,让这段道路的通行效率明显提高,他们就是最近被大家所热捧的“飙爱族”。
  
  停下来并不寂寞,
  跨过去成为传说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日益增加,北京的交通变得越来越拥挤,交通事故开始频频发生,交通的出行安全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可爱的80后“飙爱族”们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展了这个“爱心人肉斑马线”的活动。
  十字路口,行人如织,车辆风驰电掣地川流着,行人、车辆都是那么的匆匆忙忙。“飙爱族”们以小队的形式站在路口的不同位置,撑起一条一条醒目的横幅,一旦红灯出现,大家便协力组成一道人墙提醒路人停下脚步,勿闯红灯。而这样的活动也得到了不少路人的理解和支持,很多路人自愿在横幅上签名,警示自己的同时也提醒了其他路人:为了人身的安全,请遵守交通规则。
  这次活动的发起人名叫林格,他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80后大男孩儿,午后的阳光照在他的脸颊上越发显得他的清朗。他活动闲暇时和我聊:“我们80后身上都有网络的烙印,但我们并不追捧贾君鹏,并不沉迷寂寞和传说,我们也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飙爱’的含义是比拼爱、表达爱。我们喜欢通过一些创意的想法和写创意的活动来表达对公益事业的支持,表达出我们的爱心。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我和团队能够唤醒更多人的交通意识,也希望更多热心公益的朋友加入我们,一起把心中的爱心‘飙’出来。”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过马路,爸妈叮嘱的“一慢、二看、三通过”和“红灯停、绿灯行”,我们都是十二分地乖乖遵守。而现在我们长大了,也渐渐地对交通规则淡漠起来,很多人随波逐流,变成了随意闯红灯的人。也许有人觉得闯个红灯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悲剧往往就在人们不经意间发生,还好“飙爱族”看到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林格介绍说,他们在参加“联想公益创业计划”时准备的方案依然还是关于交通安全的,而且不止是人身交通安全,还包括车辆交通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现在关注、加入“飙爱族”的几乎都是学生和白领,清一色的80后人群,大家十分地认同这种简单有趣的方式,也许新潮时尚的年轻人表达自己爱心的方式也不循规墨守呢。
  
  80后变身爱心天使,
  张开翅膀呵护00后
  在“爱心人肉斑马线”活动大获成功之后,飙爱族们又来到了位于海淀区的北大附小,在那里他们让爱心的火焰再次点燃。北大附小每日放学时,家长接学生的车辆特别多,校门口的路成了停车场,学校也仿佛成了钱钟书笔下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却进不去,里面的人想出但出不来。学校的老师们为了学生回家路上的安全,多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交通协调的工作。“飙爱族”此次闪现北大附小就是为了帮助老师们,他们还特别制作了大标语在路边展示,希望过往的司机能够因此减速慢行,注意小学生们的安全。
  志愿者的行动既是为老师们添一把力,更是为了呼吁大众关注孩子们的交通安全。一名接孩子的家长嘴角带笑地说:“志愿者的行动让我很吃惊,他们也是孩子,就有这样的责任心了,谢谢他们。”
  活动结束后,“飙爱族”的一名志愿者说:“虽然这只是一次平凡的活动,但是整个过程都让我乐在其中。”在活动初期志愿者的组织阶段,林格在校内网以及各大论坛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他发出的号召得到了很多好友的响应。这些好心的志愿者不求回报地用空余时间和林格一起做公益事业,一颗颗火红的热心温暖了北京的冬天。林格总觉得每个人都是一个燃料堆,他和许许多多志愿者希望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做公益其实很简单,去点燃一座座的爱心燃料堆,面临的问题自然也会迎刃而解了。
  
  “飙爱”需要你我他
  在笔者询问林格下次在哪活动时,林格对笔者卖了个关子,并未透露行踪,只是告诉笔者一定会吸引眼球,让大家意想不到的。
  在“飙爱族”们看来,做公益不仅要有爱心,要有敢想敢做的风范,更需要有创新的思想。与传统慈善、公益活动的高眼泪指数不同,“飙爱族”崇尚阳光快乐地做公益事业,注重通过简单易行的方式,可持续地做公益。对“飙爱族”而言,公益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甚至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虽然“爱心人肉斑马线”一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但是要改变整个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仅仅靠一面“肉墙”是不可能的,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也许当你“飙”出爱心和他们站在一起的时候,也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未来。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
其他文献
2010年元月2日,通州已经飘起零星小雪。在低温的威慑下,行人步履匆匆。推开“纽带中英文图书馆”的大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同时撞进怀中的,还有一声嘹亮、纯正的美式发音“hello!”打招呼的人是Judy,有着欧美人立体感很强的五官和略显肥硕的身躯。一位穿着极考究的老绅士正在修理门。Judy不时对他的工作发出赞美。    他叫Jim,是一位76岁的美国老人。1989年,他第一次来中国,随后,作为工程
期刊
新婚7天奔赴西藏    安诺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的老师,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8月8日,当全国人民沉浸在奥运盛事中,安诺和老公领了结婚证。两人本来打算摆场热热闹闹的酒席,好好庆祝一下,然而时间来不及了,几天后,安诺就要奔赴西藏。这个决定是7月底作出的,北师大有一个援藏的名额,校领导找安诺谈话。安诺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  安诺是家中的独女,时逢西藏3·14打砸抢事件不久,援藏让家长很担心
期刊
人物介绍  孔燕松,1988年1月5日生,孪生,姐姐,现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闻专业二年。级学生,身高1.77米,被网友冠以“美腿皇后”“长腿美女”“第一美褪”等称号。  孔瑶竹,1988年1月5日生,孪生,妹妹,现首都医科大学中药药学专业二年级学生,身高1.78米,在姐姐走红之后成为“秘密武器”。    事件回放    孔燕松,这个21岁的北京体育大学二年级学生,她像许多同龄女孩一样喜欢自拍、常挂校
期刊
鑫园澡堂,是烟袋斜街里的一家较大的店面。鑫园澡堂位于烟袋斜街东口内不远处,紧挨着大石碑胡同的南口,是一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店,在北京恐怕也算是屈指可数的一家老浴池了。据说鑫园澡堂最早的东家,和前清慈禧太后的红人大太监李莲英还有些关系。鑫园澡堂历经晚清、民初、日伪和民国几个时代,直到现在仍然在为民众服务,实在是难得。  50年代的时候,澡堂大门西侧的墙上,白色瓷砖贴面,用绿色瓷釉写着8个大字:“男女
期刊
浪漫——是艺术家身上最显著的特质。“就像我的姓一样。左边立人,右边是‘官’字去掉宝盖。不喜官帽,做个普通人。”侣明亮便是以这种幽默诙谐的态度对待人生:乐意做一个内心明亮的普通人。而立之年,正值书画事业风生水起之时,他反而急流勇退,开始了一种更为恬静、洒脱的人生游历。    书法往事    少年时,侣明亮见到比自己大一岁的街坊总是饶有兴味地去上书法课,墨汁特有的味道令他难忘。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
期刊
生活垃圾无法处理的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人类,特别是当今中国。在过去贫困的年代,每家每户除了炉渣煤灰以外,每天要处理的垃圾少得可怜。那时候吃的用的不像现在这样过度包装,也没有那么多的瓶瓶罐罐。据媒体报道,在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有200多万吨,而现在日产垃圾1.84万吨,更为头痛的是不可持续的处理方式。从过去的露天堆放,到后来的填埋、焚烧,都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困境。“垃圾成山”
期刊
当10岁的索阿贵牵着邻居姑姑的手,到中国杂技团招生处报名的时候,她对“杂技”二字的含义一无所知。  那时候,索阿贵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家住北新桥石雀胡同九道湾。一日,恰巧赶上中国杂技团在这条胡同里招生。人小鬼大的索阿贵瞒着父母,在街坊的陪伴下急急忙忙地照了快照、报上名,已经排在300个名额中的298位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招生是中国杂技团成立以来首次开办学员班。  索阿贵搭着报名的末班车,在随后的文
期刊
提到齐凤林,中国杂技团的老人儿都评价他是“土生土长的中杂干部”,而他自己也说“这是缘分,是该着”。  不到10岁,齐凤林被送到中国评剧团学徒,他陪着上台的是小白玉霜,但两三年过去,老团长见外形可爱的小齐“没嗓儿”,转而把他保送到中国杂技团第一批学员班。就此,入对了路子,金子开始发光。    作学员,不苦,而是甜  1954年,北新桥门楼胡同。中国杂技团的学员班里,关玉和老先生正在教13岁的齐凤林蹿
期刊
1950年1O月,新中国成立1年后,中国杂技团成立了。因其在建国初期对促进外交作出的巨大贡献,被誉为“外交轻骑兵”。  当时,从民间老艺人中甄选组成的中国杂技团演员兵分两路,一路走访未建交的国家促进文化交流;另一路在国内巡演、动员百姓捐赠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志愿军……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有意培养一支具备新文化知识的杂技接班人队伍。  中国杂技团第一批学员班承载着梦想成立了,在位于北新桥门楼胡同的
期刊
“你在哪儿?来接我!”同行的女友正在命令电话另一端的老公。  “我在小小,你也来吧。”  对方意愿似乎更强大,女友瞬时打车奔去了。  小小酒家,北京人开的家常菜馆,有什么了不起?很了不起。它起初栖身在国贸写字楼,十几平方米的店面,日日爆满,就没有不等位的饭点儿,前不久,它移居百子湾,还是十几平方米,依旧爆满。追随而来的老客人,都是国贸写字楼的白领,吃惯了的“小小”,就好像离不开的家。    奔人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