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域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本土文化性质的梁平年画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本文拟就如何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梁平年画这一地域性美术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地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新课标》中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生活环境开始,挖掘艺术的美,乡土文化的美”。《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树立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基本理念。美术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地域性美术课程资源,丰富美术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融入本土文化是对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而具有本土文化性质的梁平年画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时代鲜明的文化个性。梁平年画是套色木刻版画,号称“西南三大年画”(绵竹、梁平、夹江)之一。其表现手法浪漫,画面饱满简洁,造型古朴粗犷,神态生动,构图完整,对比强烈,以驱邪纳福、喜庆吉祥、历史故事等为题材,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梁平竹帘、梁山灯戏并称“梁平三绝”,曾被誉为川东奇葩,2000年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2006年被列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代,梁平木版年画便已“驰名京省处”,畅销东南亚。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被苏联、美国和法国等地的博物馆收藏,由此蜚声中外。20世纪末,《中国美术全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三峡民间艺术》和《民间年画》等大型画册中都收录了传统的梁平木版年画。因此将梁平年画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并通过融入与引导,收集与积累,创作与拓展,让学生在亲近本土文化“美”的感染中,通过深入学习本土文化,既增添了教材的地方性、乡土性,又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究中拓宽了审美领域,使学生在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增强审美的体验与感受,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了审美与创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可延伸至课外、校外。地方性教材无疑是扩展课程的好资源,在历史的长河里,劳动者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身边的艺术。渐渐地也就成为了一个地方文化与艺术的代表。而本土的美术,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性,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日常的耳闻目染中,学生印象较深,在互动的交流中能引起强烈的共鸣。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怎样让本土的“美”进入课堂,让学生一起分享呢?“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最好的办法是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这样的结合既自然,又使学生感到亲切”。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把有关的图片、故事、传说等资料插入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与激发,让学生在亲近本土文化“美”的交流中,增强审美情感体验,加强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这样,既激活了课堂,又弥补了教材地方乡土性的缺憾,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一、观察发现,归纳提炼
地域性的、社会的美术资源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不过我们不善于发现罢了。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这些美术资源,需要我们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提炼的能力。
梁平年画构图饱满简洁,疏与密、虚与实、静与动对称呼应,讲求装饰效果,具有概括性和程式化的趋势,同时在物象的取舍和构成上又有很大的随意性,人物和道具可以自由的夸张变形。梁平年画的用色具有软硬色兼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效果,符合民间年画“色多不乱,色少不单”的说法。其脸部的细致描绘和椭圆腮红处理的生动活泼,与木版印刷的规整形成对比,机智幽默、妙趣横生。
梁平年画在西南地区广大农村支撑着大众美术的天地,支撑着广大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民族自强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具有节令性、地域性、集体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的特点。并在发展过程中融汇了正统的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脱去或减少了实用功利的色彩。
二、体验生活、情景陶冶
学生比较喜欢游戏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因为其主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实践。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重视从生活中寻找、发现问题,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
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进年画博物馆、参观年画作坊、采访民间艺人、做集体游戏等活动参与一些实地考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会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教师采用这种方式,在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要加强引导并给予必要的调控。
三、设定目标、探究问题
根据课程目标的需要,设定一些目标问题,这些目标问题既可以是学生自己设想,也可以是通过教师设置一定情景引导学生发现的,当然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组织学生围绕这些设定的问题,通过观察、调查、操作、美术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强
化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学生探究的结果可以通过文字、绘画等各种形式记录下来,由教师指导学生整理修改,就探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或发现的新问题,最后教师进行集中展示和解答。
四、综合实践,获取新知
目标确定以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新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作能力和合作能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竞争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也才能到较好地促进和发展。
地域性美术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需要我们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脑去思考,动手去开发利用,只要我们细心挖掘,勤于探索,大胆实践,我们的美术教学内容将非常丰富,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地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新课标》中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生活环境开始,挖掘艺术的美,乡土文化的美”。《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树立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基本理念。美术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地域性美术课程资源,丰富美术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融入本土文化是对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而具有本土文化性质的梁平年画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时代鲜明的文化个性。梁平年画是套色木刻版画,号称“西南三大年画”(绵竹、梁平、夹江)之一。其表现手法浪漫,画面饱满简洁,造型古朴粗犷,神态生动,构图完整,对比强烈,以驱邪纳福、喜庆吉祥、历史故事等为题材,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梁平竹帘、梁山灯戏并称“梁平三绝”,曾被誉为川东奇葩,2000年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2006年被列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代,梁平木版年画便已“驰名京省处”,畅销东南亚。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被苏联、美国和法国等地的博物馆收藏,由此蜚声中外。20世纪末,《中国美术全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三峡民间艺术》和《民间年画》等大型画册中都收录了传统的梁平木版年画。因此将梁平年画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并通过融入与引导,收集与积累,创作与拓展,让学生在亲近本土文化“美”的感染中,通过深入学习本土文化,既增添了教材的地方性、乡土性,又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究中拓宽了审美领域,使学生在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增强审美的体验与感受,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了审美与创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可延伸至课外、校外。地方性教材无疑是扩展课程的好资源,在历史的长河里,劳动者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身边的艺术。渐渐地也就成为了一个地方文化与艺术的代表。而本土的美术,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性,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日常的耳闻目染中,学生印象较深,在互动的交流中能引起强烈的共鸣。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怎样让本土的“美”进入课堂,让学生一起分享呢?“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最好的办法是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这样的结合既自然,又使学生感到亲切”。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把有关的图片、故事、传说等资料插入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与激发,让学生在亲近本土文化“美”的交流中,增强审美情感体验,加强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这样,既激活了课堂,又弥补了教材地方乡土性的缺憾,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一、观察发现,归纳提炼
地域性的、社会的美术资源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不过我们不善于发现罢了。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这些美术资源,需要我们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提炼的能力。
梁平年画构图饱满简洁,疏与密、虚与实、静与动对称呼应,讲求装饰效果,具有概括性和程式化的趋势,同时在物象的取舍和构成上又有很大的随意性,人物和道具可以自由的夸张变形。梁平年画的用色具有软硬色兼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效果,符合民间年画“色多不乱,色少不单”的说法。其脸部的细致描绘和椭圆腮红处理的生动活泼,与木版印刷的规整形成对比,机智幽默、妙趣横生。
梁平年画在西南地区广大农村支撑着大众美术的天地,支撑着广大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民族自强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具有节令性、地域性、集体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的特点。并在发展过程中融汇了正统的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脱去或减少了实用功利的色彩。
二、体验生活、情景陶冶
学生比较喜欢游戏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因为其主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实践。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重视从生活中寻找、发现问题,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
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进年画博物馆、参观年画作坊、采访民间艺人、做集体游戏等活动参与一些实地考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会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教师采用这种方式,在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要加强引导并给予必要的调控。
三、设定目标、探究问题
根据课程目标的需要,设定一些目标问题,这些目标问题既可以是学生自己设想,也可以是通过教师设置一定情景引导学生发现的,当然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组织学生围绕这些设定的问题,通过观察、调查、操作、美术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强
化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学生探究的结果可以通过文字、绘画等各种形式记录下来,由教师指导学生整理修改,就探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或发现的新问题,最后教师进行集中展示和解答。
四、综合实践,获取新知
目标确定以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新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作能力和合作能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竞争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也才能到较好地促进和发展。
地域性美术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需要我们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脑去思考,动手去开发利用,只要我们细心挖掘,勤于探索,大胆实践,我们的美术教学内容将非常丰富,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