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分析论的贫困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作为太平天国研究主流倾向的阶级分析论普遍存在三种方法论误区。而引入社会运动理论的“政治机遇”、“政治认同”与“斗争构造”、“居间联络机制”以及“斗争周期”概念,有助于突破阶级分析论方法的束缚,尝试创建新的研究框架。
  关键词 太平天国研究 阶级分析论 社会运动理论 政治机遇 居间联络机制 政治认同 斗争周期
  〔中图分类号〕K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3-0150-09
  
  一、太平天国研究阶级分析论范式批判
  
  太平天国史研究在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和文革后十年为中国史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由于历史原因,阶级分析方法成为研究的主流倾向。阶级分析方法的学术价值虽然毋庸质疑,但是其绝对化倾向长期禁锢太平天国研究界的学术视野,使这一研究进入八十年代后逐渐势微。因此有必要总结阶级分析论方法,为重建太平天国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笔者发现,阶级分析论者对太平天国的研究普遍存在以下三种方法论误区:
  首先,阶级分析论者习惯用《天朝田亩制度》作为衡量起义者实际施政的尺度,进而认为太平天国起义者具体的农村政治正是基于制度精神的实际体现。这样,制度的思想史价值和他本体的认识论意义,与起义者实际的农村政治实践被人为混淆。而对于起义者具体的农村政治实践,即便其制度文本与实践本身的差距很大,他们仍然坚持认为,所有起义者的具体实践都是在落实制度的精神。
  这一长期统治太平天国研究的思维定势,实际上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天朝田亩制度》的研究理应有自身独立的研究价值,而决定起义者农村政治的历史价值应该是他们的实践本身。《天朝田亩制度》的价值只能部分确立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地位,远非全部。太平天国的农村政治绝对不应该以《天朝田亩制度》是否实现或实现多少为考量标准。太平天国的农村政治自有其独特的规律,这种规律也不是可以通过《天朝田亩制度》的标准来衡量的,其动因自成系统。
   而如果具体观照太平天国农村政治实践本身,它其实是在遵循着一条独立于《天朝田亩制度》文本精神之外的规律运作的。太平军从接触农村社会,直到建立稳定统治,一般经历三个呈逐级上升趋势的阶段。第一阶段是贡单阶段,其表现特征是征收贡物。第二阶段是门牌阶段,是在恢复和沿袭清朝旧制的基础上,推行以征收传统田赋漕粮为特征的农村政治。第三阶段是田凭阶段,在天国后期一些地区,在李秀成等的主持下,一些太平军贵族会向田主颁发田凭确定他们的土地产权。但即使到这一最高阶段,太平天国仍然没有涉及土地关系的任何变革(注:王明前:《太平天国农村政治的基本规律》,《江淮论坛》2008年第2期。)。
  在有效剥离制度文本与起义者具体实践的前提下,太平天国的三个特色社会经济政策也因此可以摆脱制度决定的羁绊。前期的“照旧交粮纳税“政策实际上是定都天京后,随着西征的展开和战略任务的转变,即由流动作战式的走州过府到以天京为中心开辟针对清朝的王朝战争基地的转变,很自然采取的社会经济政策,而且是一个自然的过渡,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实施条件与否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后期苏福省、浙江省当局普遍实行的“着佃交粮”政策,实际上是与“招业收租”并举的。“着佃交粮”不仅没有改变当时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土地所有权关系的现状,也没有减轻佃农的实际社会负担,因此不具有任何社会经济变革意义。太平天国当局所颁发田凭,并不能作为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发挥革命性作用,因为它仅仅是对现有土地关系的确认。而阶级分析论者津津乐道的吴江监军钟志成推行的授予实种佃农土地所有权的田凭政策,尽管具有了土地革命的意义,但是由于属于孤例,且钟志成本人并非太平军主政贵族,所以不具备普遍意义,更不能够认定是太平天国农村政治发展的必然方向。
  其次,阶级分析论者一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作为农民起义的太平天国起义者所建立的政权,必然是一个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革命政权。这样的政权,在具体施政上,其阶级倾向理所当然是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自然也就是反对地主阶级利益的。于是,太平天国的地方政权理应掌握在农民阶级手中,代表农民阶级利益去打击地主阶级。而如果不这样做,肯定是因为这个政权被地主阶级篡夺。
  
  其实,反其道而行,站在历史当事人的视角去认识太平天国政权,才是一种更客观的研究态度。太平天国任用乡官的标准,是建立在太平天国地方行政的政治需要之上,而并非阶级分析论者所假定的阶级立场之上的。出于以征收粮赋为重点的传统地方行政的需要,太平天国着意与精通传统行政事务的地方名流合作。虽然这些地方名流的阶级出身往往不能令阶级分析论者满意,但是从社会功效的角度来看,太平天国当局正是通过发挥地方人士的行政优势,才很好弥补了自身行政经验的不足。这一点在后期的苏南和浙江占领区表现得很充分。比较前期在安徽和江西的表现,他们通过发挥具有丰富地方行政经验的地方人士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成功提高了自己的行政水平,同时有效缓冲了自身对农村社会的负面冲击(注:王明前:《太平天国乡官的任用标准与社会功效》,《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最后,和上述关于政权性质的观点相关,阶级分析论学者们既然认为太平天国起义者是代表社会正义的农民英雄,太平天国政权是代表农民利益的革命政权,因此他们对太平天国人物的评价便单纯根据这个人物对太平天国政权的政治忠诚而定夺。于是,一个太平天国人物,只要他是在和清朝的战争中牺牲的,只要他没有背叛太平天国政权,那无论他在农村政治上具体表现如何,都会得到一个农民英雄的美名。反之,如果这个人物在战争中背叛了太平天国政权,则无论他在农村政治上有如何卓越的贡献,都将因为所谓政治污点而被藐视甚至忽略。其实,这仍然不过是中国传统的重道德水准而轻实际才干的历史观的表现,只不过又被阶级分析的立场进一步强化为革命立场标准。
  其实阶级分析论者们所欣赏的英雄和他们的行为,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违背中华民族重视人文关怀的主流政治文化的政治逆流。他们激进的文化政策极大疏远了他们与恪守儒教精神的中国农业社会的距离。这些阶级分析论者理想的农民英雄们对包括儒教在内的各种宗教和意识形态横加挞伐,特别是对儒教极尽打击能事,对正统儒学士人根本不加体恤。但在太平天国政治史上,与这股主导性的政治逆流相反,存在着一条试图纠正这股逆流以挽救太平天国起义命运、为天国争取更广阔社会资源的儒家化的政治轨迹。这一“儒家化”政治轨迹,起始于杨秀清的“儒家化”思路,成熟于李秀成地方建设的新思维,而只有在锺良相的“濮院仁政”,才真正实现了儒家理想的“仁政”。特别是在天国后期的苏福省、浙江省,在李秀成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个具有良性施政倾向的太平军贵族群体。他们主动改变征贡习惯,积极寻求与地方社会合作,追求安居乐业的社会秩序(注:王明前:《太平天国政治的儒家化轨迹》,《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二、社会运动理论基础上太平天国研究重建的尝试
  
  但是,对阶级分析论的批判并不能仅此为止,因为如果不能构建一个替代性的研究框架,单纯的批判便不能形成颠覆性的效果。于是笔者试图引入“社会运动理论”理论架构,以完成这一根本性的颠覆性任务。这一理论至少可以从根本上动摇阶级分析论者的最基本假设,即太平天国起义是一场近代中国的第一次革命高潮,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而且承担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历史任务等一系列革命话语的论断,因为社会运动理论并不认为革命是特立独行于社会运动范畴之外的独立自在概念,其内部因果机制仍然不超越社会运动的范畴。相反革命在社会运动理论的“经典议程”论者那里仅仅作为所谓“革命周期”的高潮而呈现。而在该理论的“因果修正”论者看来,革命进程所呈现的标准轨迹,恰恰是导致一般社会运动的因果机制所致。这无疑有助于学术界对阶级分析论研究定势的纠正。
  “社会运动理论”其实是对伴随十八至二十世纪世界革命运动的经典革命研究的反动。二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欧美形成的新社会运动,因为其明显淡化暴力冲突,以及更多依赖非传统集权性政治团体发动的特点,而提醒学者们以逆传统常规的视角,关注那些并非具有标志性历史印象,但是在社会动员的广度与深度,甚至对抗程度上并不逊色于前者的新社会运动以应有的学术关怀,从而促使他们形成有别于以革命为关注对象的社会运动理论。二十世纪末期由苏联东欧所谓“民主化”浪潮引发的全球性社会冲突的加剧,尤其是暴力因素的重新回潮,更进一步丰富了社会运动理论的实证基础。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社会运动理论形成了自身成熟的“经典议程”。其代表作当推西德尼
其他文献
面对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和刷不完的题目,我经常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刷多少题才能够心安理得地迎来高考,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见完所有的题型。可是后来我发现,盲目刷题仅仅是一种无意义的重复:把会做的题目做了一遍又一遍,可不会做的题目遇到了还是不会做,也没有时间去复习。  痛定思痛下我放弃了题海战术,开始尝试“少而精”的做法,做少量的题目,但是要想把这些题目牢牢掌握,就需要借助错题集的帮助了。 
内容提要:王艮作为一个平民儒者,秉承着儒家学者一贯的政治情结,在其哲学思想里对于政治问题予以了热烈的关注。王艮的政治关怀,从思想层面来看,主要体现在:期盼实现“万物一体”的合理政治秩序能够继上古三代社会之后再次重现;强调“安身”、“保身”是家国天下等政治事务的根本,将治世的问题化约为治身的问题;倡导“大成师道”学说,认为儒者应该用“圣人之教”来教化君主和万民,通过教化社会、参与政治来实现儒者的救世
哲学作为学科来自西方,而中国哲学则是传统学术中的内容。因此,探究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历史先导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清之际黄宗羲的学术史研究(主要是《明儒学案》),无疑属于中国哲学史历史先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先导作用和意义,归结起来就是突破传统学术模式,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制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    一、黄宗羲学术史研究的范式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1994年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分别在《上海文学》和《文艺争鸣》杂志上发表了《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两篇文章,从描述文学史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民间”概念。民间问题提出之后,受到了学界的热切关注,有响应肯定也有批评质疑,当然更多的是探讨争鸣。而以此为肇始,后来经过陈本人、陈的学生们以及其他同仁学者的进一步阐释、不断修正和深入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史学萌生于先秦,成立于汉末魏晋南北朝,定型于隋唐,转型于近代,从汉末魏晋史学独立之日起,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史学史学者都对它进行过学术阐释,每阐释一次,史学的谱系便加长增宽一次;时代越后的史学史阐释,史学的谱系便越往前拓展,形成“层累构成”的效应。魏晋时期对史学史的梳理和阐释,其结果是将西汉《史记》从经部或子部中释放出来,加入史学谱系;到了唐代,以刘知幾《史通》的《六家》、《二体》为代
内容提要 让拿着锄头的农民,跟上中共的脚步确非易事。因而,为乡村党员建立有组织的生活是中共基层支部的工作任务,目的是训练合格的中共党员。问题是,相对党员的思想政治训练,以扩军、征粮为主要内容的战争动员有着更为直接的现实紧迫性,使得基层支部更似任务型组织。由于支部生活的中心内容就是战争动员,使得新党员训练、模范支部建设也是以此为中心而展开。中共基层组织生活的事务化必然带来党员思想训练的弱化,为了弥补
亲爱的芳蓉学姐:  你好!  欣闻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大”,并选择了自己心儀的考古专业,在羡慕你的同时,请允许我送上真诚的祝福。愿你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坚守理想,御风筑梦,用心经营属于你的明媚天空。  “没钱途”不等于“没前途”。  你选择了你所钟爱的考古专业,便是找到了你心灵的栖居之所,网友的质疑固然有其现实依据,但终究是世俗的尘埃,你不妨轻轻地拂去,别让世俗玷污了理想。考古专业虽然相对冷门,
内容提要 女性主义对传统“政治-伦理”结构之文化建制的批判必然走向基于平等的性别正义诉求。无论是“性别中立”式、“女性中心”式的策略,还是“差异-解构”式的策略都未能摆脱西方二分式思维之限域,陷入正义两难。而以两性和谐共生为其指向的男女间性范式的推出,不仅为哈贝马斯倡导的主体间性理论增添两性对话的生命维度,而且有利于开启一种以平等为底线,尊重差异基础上的两性价值共显与共同创造的更具包容性的政治-伦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2017年7月2日,长五遥二任务发射,当火箭飞行至346秒时,有一台发动机突然熄火,很快火箭就掉了下来,坠入海底。失利,来得猝不及防。  那个夜晚,所有人都彻夜未眠,开始寻找故障原因。因为看不到实物,只能靠大量的地面仿真和试验参数来进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原来由于发动机内部的涡轮泵产生一种异常振动,最终导致发动机停止工作。  随后两年半时间里,团
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依托于规模巨大的人口与空间、先进的生产能力及富可敌国的经济总量、发达的现代交通网络与信息服务系统而形成的都市社会正在成为当代人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现实背景。这是我把“城市化进程”的当代形态与最高表现称之为“都市化进程”刘士林:《都市化进程论》,《学术月刊》2006年第12期。)的根本原因。在当今世界中,由于“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国家首位城市”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