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音乐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块主阵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让小学生始终对音乐课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如何用新颖的教学形式、方法去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何让自己的课堂丰富多彩?这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梦想。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设计富有新意的教学过程,只要有了创新的教学方法,就能有效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方法;提高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177-02
小学音乐教育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指导孩子认识客观世界,扩大孩子的知识视野,促进孩子智能向多方面发展,诸如情感体验、鉴赏力、想象力等。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它利用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和声等来直接刺激孩子的情感中枢,对孩子的情感、情操和道德观念起到积极影响。小学是教育过程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巩固孩子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孩子以后的继续教育过程尤为重要。音乐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可以给孩子带来欢乐,让孩子快快乐乐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从而为继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峻挑战。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本人在总结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并从中得到收益。现就自己在音乐新课改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谈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获得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音乐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热爱、信任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使他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展现个性、创造潜能。获得音乐美感和享受。具体做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随着音乐展开想象时,常常会煞费苦心地设计一些问题。如曲子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风格怎样?音色、力度、速度是怎样变化的?等等,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审问式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因为这种紧张的学习气氛,使课堂出现“冷场”现象,而影响课堂效率。为改变这种状况,我设置“每课一歌”和“每课一句格言”的作法,让学生上台演唱歌曲并介绍格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得到展示,并让大家进行评价,以此提高他们的演唱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同时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欣赏习惯,从欣赏简单的音乐表现形式开始,逐步提升欣赏水平。
另外,我尝试着改变生硬的提问方式,设制题目的语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我能感受曲子美在哪里”;“我感觉到了曲子的情绪及速度、力度的变化”;“等,这种题目形式和语气,有利于引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动力,师生平等互动,使学生能够充风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是开发学生音乐潜能的有效举措
新课程呼唤着一种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的开放、民主、活动、探究式的音乐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基础。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整体水平与基本素质,根据新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室的设备与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学唱《嘎达梅林》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自制图片课件,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精心设计的草原景色五彩缤纷,美不胜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课堂情境的创设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景、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形成了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教师创设一种融听、视、感、触为一体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如: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课前我在教室里张贴名人画像,有不同时期的世界著名音乐家画像,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人物,在教室里营造出一种氛围。上课一开始教师播放《命运》交响曲的片段,让学生寻找与之相对应的作者,曲毕,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踊跃发言,简介作者生平和生活故事,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以至顺利地引导学生直奔主题,深入进行审美的体验。
2.以表演化的方式,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审美体验的活动中。
新课程强调了教学的活动性,而音乐课程又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教师必须创设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如:教学《唱脸谱》引导学生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以及演唱技能表现上不同的艺术效果时,我遵循音乐教学愉悦性的原则,创设游戏化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让学生即兴表演,其中有的弹琴有的敲打击乐、有的唱歌、有的表演,学生尽兴投入,同时个人特长得以发挥,有的学生从不敢展示到敢于参与乃至尽情表演。尽管个人技艺有限,但做到了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同时又获得了审美愉悦的体验。
3.重组教材内容,创设专题性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灵活组合教学内容,以专题性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我以作品的体裁为线索,组合教学内容,比如把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二胡协奏曲《春天的故事》(片断),让学生逐一听辨,逐一对比,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总结出协奏曲音乐体裁的特点,及其演奏形式。在一堂课内感受不同风格作品带给学生不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一会儿进入《梁祝》真挚爱情的故事里,一会儿又加入到斗志昂扬的抗日队伍中,然后走进万象更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种课堂形式深受学生欢迎,让他们在享受美的过程中理解音樂概念,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参与音乐课改以来的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最深的体会是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以前更高、兴趣更浓了。同时更觉得任重而道远,教学上有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研究:我们必须开拓思路,大胆创新,钻研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探新音乐教学的路子,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
[2]张英梅.小学音乐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科教版,2011(10).
[3]徐蓉.一般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歌海,2009(3).
[4]罗净楠.领悟新课标贯彻新理念: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S1).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方法;提高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177-02
小学音乐教育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指导孩子认识客观世界,扩大孩子的知识视野,促进孩子智能向多方面发展,诸如情感体验、鉴赏力、想象力等。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它利用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和声等来直接刺激孩子的情感中枢,对孩子的情感、情操和道德观念起到积极影响。小学是教育过程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巩固孩子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孩子以后的继续教育过程尤为重要。音乐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可以给孩子带来欢乐,让孩子快快乐乐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从而为继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峻挑战。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本人在总结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并从中得到收益。现就自己在音乐新课改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谈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获得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音乐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热爱、信任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使他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展现个性、创造潜能。获得音乐美感和享受。具体做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随着音乐展开想象时,常常会煞费苦心地设计一些问题。如曲子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风格怎样?音色、力度、速度是怎样变化的?等等,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审问式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因为这种紧张的学习气氛,使课堂出现“冷场”现象,而影响课堂效率。为改变这种状况,我设置“每课一歌”和“每课一句格言”的作法,让学生上台演唱歌曲并介绍格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得到展示,并让大家进行评价,以此提高他们的演唱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同时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欣赏习惯,从欣赏简单的音乐表现形式开始,逐步提升欣赏水平。
另外,我尝试着改变生硬的提问方式,设制题目的语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我能感受曲子美在哪里”;“我感觉到了曲子的情绪及速度、力度的变化”;“等,这种题目形式和语气,有利于引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动力,师生平等互动,使学生能够充风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是开发学生音乐潜能的有效举措
新课程呼唤着一种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的开放、民主、活动、探究式的音乐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基础。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整体水平与基本素质,根据新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室的设备与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学唱《嘎达梅林》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自制图片课件,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精心设计的草原景色五彩缤纷,美不胜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课堂情境的创设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景、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形成了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教师创设一种融听、视、感、触为一体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如: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课前我在教室里张贴名人画像,有不同时期的世界著名音乐家画像,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人物,在教室里营造出一种氛围。上课一开始教师播放《命运》交响曲的片段,让学生寻找与之相对应的作者,曲毕,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踊跃发言,简介作者生平和生活故事,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以至顺利地引导学生直奔主题,深入进行审美的体验。
2.以表演化的方式,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审美体验的活动中。
新课程强调了教学的活动性,而音乐课程又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教师必须创设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如:教学《唱脸谱》引导学生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以及演唱技能表现上不同的艺术效果时,我遵循音乐教学愉悦性的原则,创设游戏化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让学生即兴表演,其中有的弹琴有的敲打击乐、有的唱歌、有的表演,学生尽兴投入,同时个人特长得以发挥,有的学生从不敢展示到敢于参与乃至尽情表演。尽管个人技艺有限,但做到了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同时又获得了审美愉悦的体验。
3.重组教材内容,创设专题性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灵活组合教学内容,以专题性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我以作品的体裁为线索,组合教学内容,比如把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二胡协奏曲《春天的故事》(片断),让学生逐一听辨,逐一对比,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总结出协奏曲音乐体裁的特点,及其演奏形式。在一堂课内感受不同风格作品带给学生不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一会儿进入《梁祝》真挚爱情的故事里,一会儿又加入到斗志昂扬的抗日队伍中,然后走进万象更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种课堂形式深受学生欢迎,让他们在享受美的过程中理解音樂概念,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参与音乐课改以来的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最深的体会是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以前更高、兴趣更浓了。同时更觉得任重而道远,教学上有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研究:我们必须开拓思路,大胆创新,钻研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探新音乐教学的路子,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
[2]张英梅.小学音乐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科教版,2011(10).
[3]徐蓉.一般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歌海,2009(3).
[4]罗净楠.领悟新课标贯彻新理念: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