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牵引电传动产业化基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来源 :电器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ajba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变化,2005年对于中国北车集团永济电机厂来说将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永济电机厂要生存,要发展,要肩负起"兴企富民,敬业报国"的神圣使命,就要在2005年抓住机遇,加快向国际知名企业学习步伐,缩短与国际同行产品接轨时间.
其他文献
作文是什么?可以打一个比方,它就像给自己心灵打开的一扇窗户,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见识。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能不拘形式地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即“自己选材、自主拟题、自由表达、自我修改,使学生在快乐中写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对小学语文快乐作文的一些探讨。     一、联系生活实际,变“要我写”为“我
韵律活动是孩子伴随音乐进行并与音乐协调的身体动作表现活动。儿童在进行韵律活动时不仅需要一定的体能,一定的动作和一定的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而且也需要有一定的运用动作进行创造性艺术表现的能力。那么如何将孩子在韵律活动中的自发舞蹈行为转变为创新行为,并由韵律活动中的创新而举一反三,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素质、科学创新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观察韵律表现形态,丰富孩子的想像  一是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做到多看
学校心理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
农村学校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科技馆等科学宣传场所,学生、老师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应付式教学活动,如果再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
在多年的毕业班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届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这一节时,遇到的困难基本相同。具体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是概念、意义等类似,产生错误。例1、16的1/4是多少?例2、16个1/4是多少?例3、1/4的16倍是多少?例4、一支钢笔价钱是4元,一支圆珠笔价钱比它便宜 ,一支圆珠笔价钱是多少元?等等。把分数的意义和整数意义混淆起来。例1、例2、例3解题为161/4×或1/4×16,例4学生易把“倍
本刊讯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2005年度行业统计与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会议,于2006年11月15日至17日在武汉市召开。参加会议的共有来自33个分会、各省、市等地方行业协会以及部分重点
为了有效开展美术课外活动,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更加开心更加进步,一年多来,我对此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与尝试.    一、开展种类丰富的课外美术兴趣班。  课外美术活动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美术课教学相互联系,又具有与学科教学相区别的独特教育价值。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考虑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造,并在普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我有几点心得体会,与广大同仁共勉。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
深度阅读就是指通过阅读的延伸和扩大,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文本所给予的。为了让阅读探究带学生走进“深度阅读”的境界,我们在教学中时常会对文本进行拓展性阅读。    一、适度补充点拨式拓展材料,实现对教材的深度解读  “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在阅读时往往要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词句作为切入口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把握文本的重点。
在推行教育新政,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以《课标》为指导,实施有效教学。我认为:巧设教学情境至为关键,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下面我就巧设情境,实施有效教学谈谈教学中的一点小小的收获。  一、巧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册《十几减9》时,我运用多媒体巧设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