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青灯下的灵性生命

来源 :今日民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2001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脱凡胎的佛像
  
  一个飘着细雨的冬日,我们开始了布朗山之行。到达布朗山乡政府所在地——新曼峨时,是正午时分,雨停了,明亮的阳光、青翠的群山,天高云淡,空气似乎格外清新宜人。
  和所有的小乘佛教的寺院一样,新曼峨村的佛寺建造在全村的最高点,爬一段小土坡才到。寺里正在大兴土木,佛像才用水泥塑造完成。陪同我的老乡长痛心地告诉我,今年寺里的十六尊佛像大部分都开裂了,这才重新修筑的。我不解,水泥塑的佛像日久开裂,很正常嘛!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据说佛寺里的佛像都可以完好地存在很多年,几十年、上百年,开裂破损很少见,即使有也只会裂一两尊而已。同时裂这么多,被认为是寺里的佛爷、和尚做了严重违反佛法、寺规的事,佛祖降罪了,要请其他佛寺的高僧、和尚举行仪式,念经化解,再请技术好的师傅来重塑。新曼峨这次专门到景洪请来最好的师傅,以确保不再出现这样的事。此时寺里的佛爷、和尚们出去做佛事了,我无从得知他们的想法,但从在场人的脸上,我看出他们十分重视这件事,看来这些泥塑的塑像已完全神化,被赋予了神的力量,一旦开光端坐大殿之上,便具有了佛力,凡人就只能仰视、敬畏,不能随便触摸、亵渎。这样的观念在信徒心中根深蒂固,甚至在整个民族中也影响颇深,由此可见佛教在布朗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信奉佛教的地区,有这样一个现象,村子里最气派、堂皇的建筑是佛寺,有“佛寺是村寨的脸面”的说法。修寺、塑像、造金塔,信徒们乐此不疲,各个村寨还相互攀比,调查中发现,造一座金塔要花费几万元、十几万元,单现在十分流行的涂料——泰国进口的金粉,一桶就要一千多元,一座塔要4桶。在傣族地区这种现象更突出,布朗山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目前还不太明显。但在和佛爷、群众的交谈中能感觉到,他们也非常羡慕傣族地区有钱来修筑寺院,表示经济条件好了一定也会那么做。佛寺的修缮费用都靠群众自愿供献,除此以外,寺院的开支,佛爷、和尚每天的饮食,每年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等等的花费,也都由村寨群众筹集,群众的宗教花费每年都占家庭开支的很大一部分。
  
  帕囡迈因的早晨
  
  这一天,是曼囡村缅寺的小和尚帕囡迈因当值敲晨钟暮鼓的日子。五点钟不到,他迅速起床开始忙碌起来,生火烧水、打扫卫生、为佛爷准备刷牙洗脸用具,五点钟敲晨钟。在这个时候所有小乘佛教的缅寺都会有一两个这样忙碌的身影。但与傣族和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帕囡迈因还有一项任务必须完成,就是要接受村里群众的“都呛”。
  “都呛”是布朗语“送饭”的直译,也就是斋僧的意思。寺庙里的佛爷、和尚不生火做饭,饮食由村民布施。斋僧的形式,过去是每天清晨由寺里几个小和尚,手持僧钵,沿村寨大小道路走一趟,各家各户把准备好的斋饭布施给他们。微明的晨曦中,小和尚们“贡毫”、“贡毫”(献饭的意思)的叫喊声,在静谧的村寨中回荡。现在这个宗教习俗逐渐改革,傣族地区有很多种形式,有的是由几户人家供奉一段时间,又轮到另外几家,在全村不断轮流下去;有的甚至在寺里专门设厨房,村民带上大米菜蔬到寺内生火做饭。而“都呛”则是布朗族地区有特色的斋僧形式,形成一套特定的程式,古老而又虔诚,很能体现布朗民族朴实的民风。
  每天的“都呛”都开始得很早,由家里的年轻女孩子准备好饭菜,早早送到寺里去,送晚了,会是一件十分害羞的事。据说这也是判定一个姑娘是否勤快、能干的标准之一,送饭送得晚的姑娘出嫁都困难呢!这时我心里不禁有个疑问,万一送去的饭很少怎么办?佛爷、和尚会不会饿着。听到这个问题,人们都会笑着告诉我“不会、不会的,每天都吃得饱,而且还吃不完呢!”后来我才体会到,供养寺庙里的佛爷、和尚是全村人的荣耀和义务,任何人家有好吃的东西,首先想到的就是给佛爷、和尚送去,姑娘外出回村,也会想着为佛爷、和尚做一顿好饭菜,送到缅寺去。
  清晨,村长带我走进缅寺,他也是当过和尚的,他首先把我带到僧舍,“都呛”在这里进行。屋子里的灯光十分昏暗,我看见帕囡迈因面对着僧舍的门,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因为寒冷,头上戴着毛线帽子,袈裟紧裹在身上。地上放着一根三米来长的竹竿——“埋倒”。他显然坐了一会儿了,地上已经摆放了几个送饭来的篾箩。这时几个姑娘到了,我跟着她们,观看“都呛”的全过程。
  送饭的人来到缅寺,首先进大殿,跪拜菩萨,转到菩萨左侧,取出用芭蕉叶单独包着的一小包饭,倒进摆放着的僧钵,表示首先贡献给菩萨“帕召”。然后到僧舍,进门面对着帕囡迈因,跪下三叩首,双手举起饭箩,让他用“埋倒”轻轻碰一下,才能留下饭箩离开。“埋倒”是一根竹竿,寺院里用来连通人界和神界,并驱走不洁之物。在“都呛”仪式上触碰“埋倒”,一是表示菩萨接受了信徒的心意,二是表示已驱邪除秽,可放心享用。姑娘们陆陆续续来了,地上的饭箩越来越多。天也渐渐亮了,大约八点钟,帕囡迈因站起身收拾饭箩,和尚们开始吃早饭。
  这时,天已经大亮,阳光为整个佛寺抹上了一层温情的色彩。佛爷和和尚们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此时我才有机会仔细打量帕囡迈因,上前和他说说话。原来他初一辍学回家,刚当了一年和尚。寺里的和尚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他是个很有才气的孩子,会写一手好毛笔字,画画也不错。果然,孩子性情的他在佛寺里可以下笔的地方,水泥地基上、墙根儿上都写了字、画满了图画。真希望佛寺能为他提供一片广阔天地,不要埋没了他的才华。
  就在和大家闲聊中,一个佛爷的言谈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他曾在这里当小和尚,后来到景洪当了云游和尚。这次是回家探望父母,但按规定,和尚是不能住在家里的,所以投宿曼囡佛寺。
  他是个不甘平庸的人,几年中,到过昆明、四川等内地佛教寺院,那里的现代气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人家的和尚都会开车、用电脑,电脑在寺院里很普遍,英语也学得好。我们还这么落后,汉字都不会看不会写,一些先进的东西就学不着。他也到过缅甸的佛教寺院,通过对比,他对家乡的一些现象感到痛心。他认为,境外的佛教僧侣经济条件要好得多,衣食无忧,也根本不用为寺里的一些开支发愁,僧侣们可以集中精力研究佛法,潜心修行。所以,在宗教造化上比国内的僧侣强,教规也很严厉,僧侣就像僧侣的样子,在社会上也能赢得更多的尊重。而家乡的和尚们,修行就要差些,他指着刚换上稍破旧的袈裟,准备回家帮助父母干活的几个小和尚说,像这样每天干农活,一来又累又分心,没有时间认真学习经文,二来形象也不好,僧人不像僧人,俗人不像俗人的。
  也许他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也许根本无法改变什么,但他的思考像一阵微风,定能吹皱布朗山佛教界平静的湖水,在人们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老人的精神家园“督仆星”
  
  在几个布朗族村寨都发现寺庙外建有一座座低矮的茅草房子,以茅草覆顶,木板或竹排为墙,十分简陋。原以为是寺里存放杂物的临时建筑,我好奇地去探个究竟,发现房子没有门窗,里边空无一物,都闲置着。经介绍才知道,平时这些房子里是不住人的,布朗族把这种房子称为“督仆星”、“达仆星”,“督仆”和“达仆”都是简陋的房子、棚屋之意。“星”是小乘佛教最常用的词,即戒律的意思。这种房子是专门给老人们关门节期间居住的。
  小乘佛教对教徒有五戒(“星哈”)、八戒(“星别”)、十戒(“星四仆”)的戒律要求。五戒是最基本的,对信教群众都有五戒要求。十戒则是对佛爷、和尚的要求。八戒要求高于对普通信教群众的五戒,持八戒的人是45岁以上,或儿孙全的老人。这些老年信徒每到关门节期间,都要离开家庭,到佛寺去持戒、听经、坐禅。每天,白天到寺里听佛爷念经讲禅,按照“星别”反省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晚上就住在“督仆星”里,不受俗事的干扰。关门节期间是小乘佛教集中举行各种佛事活动的一段时间。佛历,也常称为傣历,9月15日关门,12月15日开门,共3个月时间,老人一个月要去“督仆星”4次。这期间,每天上午由家人送水洗脸、送饭吃。一天仅进食两餐,午餐时间不得超过下午一点钟,即佛教的“忌午”习俗。
  “督仆星”也是干栏式建筑,但十分简陋,每间屋子大约10平方米左右,仅够4、5个老人共同居住。建盖“督仆星”的地点,既不能在村寨的范围内,也不能在佛教寺院内,大多盖在村寨和佛寺范围外的一块空地上。“督仆星”不是私有财产,它虽然是某个老人的亲友建盖的,但不专属于该老人。也并不是每新增加一个老人,就必须新建一所,而是以能否住得下,来定是否需要新建。新建的“督仆星”必须在关门节前一星期完工。
  关门节期间正值雨季,看着这四壁透风,十分简陋的小小的棚屋,我不禁为老人们的身体健康担心,同时也深为老人们的虔诚而感动。
  
  从俗世到佛门
  
  从勐海县城出发的一路上我的心情十分迫切,希望车子能快些、再快些。让我能早点赶到曼囡村,赶到即将开始的仪式上,因为这是两个布朗族男孩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也是难得碰上的宗教活动。
  我知道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由于没有解决好宗教和教育的关系,曾一度出现佛寺和学校争学生的矛盾。经过多方努力,协调了宗教和教育的关系,小和尚披着袈裟上学校成为西双版纳和谐的风景。但这其中仍然存在弊病,由于宗教活动多,每天寺院里还要有人值日等问题,使和尚学生的出勤往往受影响,一再地缺课,影响学生学习。二十世纪90年代末期,西双版纳各界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佛教协会和教育界达成了一致,傣族、布朗族男孩必须小学毕业才允许申请“升和尚”出家为僧。勐海县就曾于2001年正式下发海政发(2001)7号《勐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宗教与教育关系的实施意见》的文件,规定“受完初等义务教育,取得毕业证书的少年,经本人愿意可由家长或监护人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方能入寺升小沙弥(和尚)”。并对在校读书的和尚生进行管理,明确规定“不得占用上课时间进行有关佛寺的活动”。文件有力地保障了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学知识文化的权利。小学毕业的农村孩子,基本上都已经13、14岁,具有初步判断能力,与过去5、6岁就被父母送进佛寺的孩子相比,他们对是否出家为僧也有自己的意愿,因此这是一个更加人性化的规定。全国宗教界曾专门召开研讨会,探讨宗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我想西双版纳近20年来,相互协调得越来越好的佛寺与学校的关系,处理得日趋圆满的适龄儿童上学和“升和尚”的矛盾,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和借鉴作用。
  我们风尘仆仆赶到曼囡。一进到寨子,马上就感受到不同往日的气氛,喜庆中隐隐有些紧张忙碌。见到我们,马上有人径直把我们带到其中的一个男孩家。走到主人家楼下,几个帮忙的年轻人见有客人来,“水、水”地欢呼起来,兴高采烈的情绪一下子感染了我。上了楼,只见火塘里的火熊熊地燃烧着,火上的大锅里滚沸着浓浓的肉汤,几块大砧板并排摆在地板上,上面是大块的肉和一把把锋利的长刀。最显眼的还是摆放在堂屋中间,专为这个仪式准备的物品——“帕萨”亭,也叫释迦牟尼亭。近1米高,竹片编搭出塔状的框架,外面用金银纸和五彩缤纷的彩纸糊裱、装饰,亭身部分放置和尚所需的袈裟、被褥等日用品。人们进进出出忙碌着,人声喧哗,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但从每一个人的脸上,都能看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兴奋。主人告诉我,整个出家仪式要持续两天,今天在自己家中举行,主要有宴客、为孩子沐浴净身和出家教育三项活动。明天到佛寺受戒,黄袍加身,正式出家为僧。这个仪式,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布朗族群众习惯叫做“升和尚”。11点多钟,象脚鼓声、鞭炮声和着人们“水、水”的欢呼声,阵阵传来,男孩的父母亲人到佛寺求取经书回来了,家里的求福活动开始了。乡亲们开始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人们排着队,一批批进到主人家屋内,跪伏下来,听主持仪式的“达占”(村寨里负责管理宗教事务,主持宗教仪式的人,一般为还俗的佛爷)念一段经,把各自手持的小塑料盆,递给“达占”碰一碰,表示盆里所盛的物品已经供奉给了菩萨,人也由此可以得到一分福气。之后,把盆里的东西赠送给主人,每个盆里必须有蜡条、米,其他还有钱、盐、牙膏、香皂等日用品。离开时,主人家要回赠给每个人一包芭蕉叶包着的米饭、一包菜,盆里盛几勺汤,表示谢意。仪式结束后,屋里、屋外摆上流水席,款待乡亲和远道而来的亲友。
  下午四点多,男孩从佛寺回到家,准备下一个仪式——沐浴净身。在这之前约一个星期,他们已经剃度,成为预备和尚,吃住在佛寺里,学习有关经文和佛教礼仪。这时,他们每天必须斜挎一条约5厘米宽的袈裟布做的带子,表示与僧侣和俗人的不同,已脱离了俗世,又尚未正式皈依佛门。假如有谁在这期间不幸死亡,既不能葬在村寨墓地,也不能葬在僧侣墓地,只能葬在村寨和佛寺中间的空地上。沐浴由家里的亲人举行,仪式的主角是孩子的干妈。准备好热水,脱去衣裤的男孩坐到屋子中间,由干妈向他浇第一缸水,然后其他亲人依次上前,给孩子浇水,边浇嘴里边说着祝福的话。最后,为孩子从头到脚,涂抹香皂,冲洗得干干净净。
  沐浴完毕,升和尚的男孩相约着,结伴到村里每一个老人家,为老人冲洗双手,聆听老人的祝福和教诲……此时,夕阳西下,我随着他们在村中的一条条小道中穿行,走上一户户炊烟袅袅的人家,直至暮色四合。整个过程中他们都静默着,只偶尔商量一下,或冲我笑一笑,稚气未消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哀乐。虽然近在咫尺,但我根本无法体会他们心里的感受,揣摩他们的想法。晚饭后,村里老人,还要聚集到他们两人中年纪较大的那一家,进行男人一生重要的“三大教育”(出家教育、还俗教育、结婚教育)中的“出家教育”。接受老人的规劝、教育和最后的拴线祝福。这也是村里人为他们举行的送行仪式,表示此后他们将不再属于家庭和村寨。两个孩子来到我跟前,伸出手静静地跪着,一时间我不知如何是好,一天来我只把自己当旁观者,以局外人的心态来记录仪式过程。此时让我参与到其中,我真无法调整好心态。想到像他们这么大的城市孩子,正在学校里学习,花季少年无忧无虑,而他们却要清心寡欲,过苦行僧生活。看着他们稚气的样子,我发自内心的对他们说,希望他们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要努力学习,在佛教造诣方面和汉文化方面都要提高。
  这一夜,他们的家里通宵达旦,无人入睡。因为这天夜里必须有人守夜,村里的年轻人在这里喝酒、弹琴,唱起布朗调,彻夜欢歌笑语不绝。夜深了,我疲于应付这样热闹的场面,下楼信步走上隔壁清净的一户人家,想躲个清净。没想到,正好遇上今天的主角之一——岩坎扁。他主动和我打招呼,并用流利的汉语和我交谈起来。他告诉我,由于布朗山乡没有中学,小学毕业他们都到勐混乡中学上初中,要住学校,家里穷负担不起,只上了一年他就辍学回家了。问到当和尚是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老成地说,是他自己愿意当和尚的,在家也没有什么事做,外出打工年龄还小,只好当和尚。是啊!农村孩子的机会太少了,即使初中、高中毕业就不了业,回到家乡,也还是当农民。但是,当和尚又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吗?思考这些让我一夜辗转反侧。
  第二天一早,两人自己回到佛寺,等待接下来的仪式。上午九时左右,他们的家人和村民敲着象脚鼓,抬着准备好的“帕萨”等一应物品,缓缓走向村外的佛寺。在寺外的场地上,在场的亲朋乡亲还要为两人举行一次沐浴净身仪式。这个仪式在布朗山还有差异,部分地区如老曼峨,已经不再举行了。
  沐浴完毕,众人进入佛寺大殿,正式开始受戒仪式。两人仍然穿戴上普通服饰,在一个小和尚的带领下,先面向菩萨塑像,念颂有关经文,表达出家请求,和皈依佛门、潜心事佛的决心。然后向菩萨顶礼膜拜,五体投地。接着主持佛爷对二人进行训诫,并同意接受他们的请求,分别把袈裟放到两人的头上,向两人赠袈裟。他们头顶着袈裟,转到佛像后面,在众僧侣的帮助下,从头顶上依次取下袈裟,从上到下披挂上身。这时他们必须始终顶着袈裟,直至最后一件取下穿戴完毕。这是整个受戒仪式最关键的部分,根据佛教规定,从佛爷把袈裟赠与他们开始,他们已经具有了僧侣的资格,袈裟就是象征物,此时他们的肉身、灵魂已经依附在袈裟上了,因此袈裟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身体,否则将失去这种资格。不仅在这个仪式上如此,作为僧侣的每一天也都如此。即使是洗澡,也不能全部脱光,至少得留下腰带系在身上。假如不小心袈裟全部离开了身体,那只好重新举行一次这样的仪式,再“求”一回袈裟。
  换上袈裟,两人再次到菩萨面前念经跪拜。然后轮流跪到主持跟前,接受赐法名。接着要应答主持佛爷的十戒训问,问一句,应答一句“能做到!”。
  最后,两人和主持一起面向群众,坐到大殿正中,向乡亲表示感谢,为大家祝福。由主持念经,在场的每一个人往地上滴水三次,来结束整个仪式。
  我观看着仪式的每一个环节,置身昏暗的大殿,梵音、青灯让我有些神思恍惚,看着前一天还憨厚地笑着,喊我老师的大男孩,披挂上袈裟,一脸肃然,远远地站着。我真切的感到,在他们心中已然把自己和面前跪着的一般群众,甚至自己的父母截然区分开了。是啊!宗教的力量无形而又巨大,弹指之间就能改变一个人!
  这些布朗人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只是那么短暂的瞬间,但带给我的却是深深的思索和永久的回忆!
其他文献
一向很少引人关注的北欧小国冰岛,最近一段时间因为传出国家“濒临破产”的消息而突然成了世界舆论的焦点。可在人们的印象里,以前听说这个国家都是诸如“世界最富裕”、“最具经济进取性”、“最和平国家”等褒奖。那么,是什么导致冰岛几乎“一夜致贫”,号称“破产”的冰岛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冰岛海外资产遭英德冻结    德国和英国政府日前分别采取措施,暂时冻结冰岛陷入困境的主要银行在各自国家分支机构的
期刊
未曾想到,与早已心驰神往的金字塔相会是在夜色之中当晚,庆祝中埃建交5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在埃及的金字塔前举行      巍峨的金字塔和雄伟的狮身人面像成为这场历史庆典的布景在灯光映照下,夜色中的金字塔显得格外沉静与舞台上的演出场面相比,夜色中金字塔更具一种神奇的魅力,引人思绪飞扬 金字塔是埃及在法老时代建筑的帝王坟墓,共90余座,其中最著名的三座位于开罗郊区吉萨高地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举全省之力,打破封闭,大兴交通。尤其是“九五”以来,以公路为主的贵州交通建设呈现出突飞猛进、气势磅礴的发展态势,公路交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回顾贵州公路发展的历程,1928年我省建成第一条公路;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我省共有公路3943公里,能够维持通车的仅有1950公里;1964年,全省才实现县县通公路。   1978年,全省公路总量仅为27354公里,且公路技术等级
期刊
辽宁省有个山川秀美的宽甸县,地处长白山余脉、鸭绿江畔,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林业、水利资源十分丰富。这里美丽的玄武湖是大自然形成的美丽图画,一年四季都有到这里观光旅游的游客……宽甸县又是辽宁省林业大县,全县有1万多户农民投身于食用菌产业,生产总量2000万块(袋),产量2万吨,产值突破亿元。食用菌产业发展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下,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形成宽甸地区优势主导产业
期刊
9月22日,自民党现任干事长麻生太郎以351选票的绝对优势,击败竞选对手,当选第23任自民党总裁。68岁的麻生太郎曾3次参加自民党总裁选举,但先后败给了小泉、安倍和福田。这次终于有机会以“一号种子选手”的身份、第4次问鼎首相宝座。  两天后,日本执政党自民党总裁麻生太郎在临时国会众议院全体会议首相指名选举中获478票中的337票,以超过三分之二多数票获众议院首相提名。民主党党首小泽一郎以117票落
期刊
在日前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两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麦凯恩在被问到如果他们当选总统,心中有无属意的财政部长人选时,他们不约而同地点名:巴菲特。在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时,巴菲特频频出手抄底,再度成为焦点人物。上月底出版的关于巴菲特这位美国第二富豪的传记——《滚雪球:巴菲特和生活中的商机》披露了巴菲特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部传记揭示,虽然巴菲特在长长的人生轨迹中曾经涉足其他领域,但是他一直展现出惊
期刊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因雷曼兄弟的破产而停下扩散的脚步,它正快速向欧洲、日本、美洲、俄罗斯以至于全球蔓延。有迹象表明,这一波来势强劲的金融风暴,也将极有可能或者正在影响中国。不过,和身处风暴中心的美欧民众不同,中国人更多的是通过美欧,以及世界各国越来越强劲的救市力度来猜测和感受这轮风暴的破坏级别和程度的。    10月4日,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7000亿美元的金融市场拯救计划,拉开全球救市
期刊
2003年7月,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向全省民委系统发出通知,要求各州市民委(民宗局)开展“民族团结示范点”创建活动,旨在通过创建“示范点”,经常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开展群众性公民道德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群防群治和治保调解组织,消除影响团结稳定的各种隐患,使“示范点”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明显变化,对周边地区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
期刊
昆明市有54种民族成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会城市。辖14个县市区,167个乡、街道办事处,其中有3个民族自治县,9个民族乡,45个民族村民委员会、2196个民族杂居自然村,9个世居少数民族(以彝、回、白、苗、傈僳、傣、壮等民族为主)。全市少数民族人口76.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2%,少数民族遍布14个县市区,分布地域面积达1104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2.6%。昆明市的少数民族具有人口
期刊
2004年11月28日,由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的沙溪复兴工程庆典在寺登古街举行。  一大早,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就顶着寒风从四乡八寨向寺登街涌来,人群挤满了街巷、路口,白族姑娘们穿上了节日的民族盛装,手捧一束束鲜艳的花束,白族小伙子们背上心爱的龙头三弦,欢快地唱起了白族民歌,老人们也身着盛装,庆幸着在晚年还能看到这个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集市复兴的一天……  沙溪复兴工程是继中国剑川沙溪寺登街区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