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设问题“桥梁”,让数学学习深入高效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wtzw0n9c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离开问题,师生间就失去了互动,离开了问题,教学就仅剩下模仿和强化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顺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把握问题这一主线,高质量地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发挥问题的“桥梁”作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高效而深入。
  一、用刺探性的问题把准教学的脉络
  在接触到一项新的学习内容时,教师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对这个内容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相关生活经验,教学才能对症下药,这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先决条件。而问题是一种很能了解学生情况的途径,通过问题,教师可以准确地为学生“把脉”,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认识负数”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某乐园进行了一次冰雕展,整个展区的温度为零下8摄氏度。在学生结合图片阅读之后,笔者通过一个问题拉开了教学的序幕:
  师:对零下8摄氏度这个温度你有怎样的认识?
  生1:零下8摄氏度是一个很低的温度。
  生2:我知道这是个负数。
  师:能告诉我们你从哪里获得这样的信息吗?
  生2:看天气预报的时候,零下几度都是在度数前加一个减号的。
  师:哦,你的观察很仔细,但是那个小横线是不是减号呢?还有谁想说一说?
  生3:我知道在温度计上有一条线表示0度,0度下面的温度就是零下。
  师:你真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还有同学要补充的吗?
  …………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你对零下8摄氏度有什么认识”这个问题,教师第一时间获得了学生的真实情况,由学生的回答可知,学生对负数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已经在生活中的一些情形中初步认识了负数,知道温度计上的负数比0小,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认知,这样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比如分不清负号和减号,也概括不出来比0小的数就是负数的概念。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他们去发现负数和零的关系,发现负数和正数的关系,从而建立准确的负数的概念。
  二、用引导性的问题理顺学生的思路
  数学学习强调理解和应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用直接有效的问题直击学生的困惑,让他们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打破思维障碍,形成清晰的认识。
  例如教学“小数乘整数”,学生在运算结果中发现了整数乘小数的规律:乘数是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规律掌握竖式计算的法则:先将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然后根据小数的位数在积的相应位置点上小数点。但是这样的认识仅仅是根据规律而来,学生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在回顾计算过程的时候,笔者提问:“为什么乘数的小数位数跟积的小数位数一样?”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又一次展开了探究。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从计算的过程中找到了依据:比如0.8是个一位小数,它是由8个十分之一组成的,乘以3后就得到24个十分之一。而0.08是由8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乘以3后得到24个百分之一,按照这样的规律,乘数的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积的计数单位就是多少,所以它们的小数位数一致。
  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于小数乘整数的问题就了然于心了,他们不但知道了怎样来解决这样的问题,还逆推找到理论依据,由此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方法和技能了。
  三、用拓展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问题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的认识高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让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思考中挖掘潜能,取得学习上的突破。
  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用长方形纸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来表示分数二分之一。再次对折,得到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比较原来平均分成两份的长方形和现在平均分成4份、8份的长方形,提问:“原来的二分之一在现在的图中应该怎样表示?”学生想到了四分之二和八分之四。“那么同样的大小为什么会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教师追问。学生在思考和交流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的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不同的份数,原来的一份相当于现在的二份和四份,所以分母为4的时候分子就是2,分母是8的时候分子就是4,2份还是4份的一半,4份又是8份的一半,所以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是不变的。建立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学生成功地解释了这个问题,他们对于分数的认识就深入了许多,这样的发现也为学生今后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打下了基础。
  总之,问题是驱动学生探究脚步的原动力,这样的问题不一定都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抽象出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问题来“做文章”,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向透彻、深入演化。
其他文献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则更为具体地指出,当幼儿的学习呈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时,能推动幼儿的发展。如何理解学习与发展的关系,有效地引导幼儿学习,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幼儿教育不光是幼儿园
期刊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显然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也就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小学阶段是培根教育阶段,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小学教育中转化后进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找出问题,有的放矢  接手一个新班级,首先要认真观察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找出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比如:上课不集中精力,作业不及时完成,不爱看课外书,知识贫乏,对学习缺
期刊
庄子说:“最美丽的图画是自然,最动听的音乐是天籁。”语文的本色课堂追求自然和天籁的境界,让学生细读文本,品味语言,揣摩意境,扎扎实实在言语上下功夫,从而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  一、自然  有人说语文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有人说语文是形态万千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还有人说语文是浪花飞溅的大河,让人心潮澎湃……这些比喻无一不把语文和自然之物联系在一起。本色语文课堂追求“云破月来花弄影”
期刊
摘 要:考试是衡量高中英语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高中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会围绕考试题型展开,而在全部的题型当中,语言知识运用板块的完形填空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关。从解题角度来看,完形填空实质上是对学生词汇、语法的考察,同时也考察学生对前后语境的运用能力。因此,攻克这种题型需要从语汇、语法和语境等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高中英语 完形填空 词汇 语法 语境  高中英语完形填空题出现在语言知识运用板
期刊
小学习作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是一项系统工程、综合工程。在小学低段说话、写话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语言和心理发展的特点,遵循低年级儿童说话、写话教学的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观察、理解、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机械记忆占优势,思维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之上。根据这些特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低年
期刊
课是无形的,整理与复习课跟新授课相比,缺少固定的模式,知识点多、散,所以很难上。这特别是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年龄小,心理和思维发展还停留在表象层面,他们在一年级的学习生活中,整理过房间、书包等,这些都是看得到、摸得着的“整理”行为,属于生活经验。而如何“整理与复习”数学知识,对他们而言却很陌生。事实上,数学复习的功能除了要将已经学过的知识夯实之外,还要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要为孩子提供新的
期刊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许多家长纷纷让孩子学习一种音乐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进入中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教师应引导他们对音乐的整体感受,增加乐器演奏和音乐创造的力量,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使其参与其中,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和艺术想象的创造力。以下是笔者这几年在乐器进课堂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打击乐器为基底,提升学生的
期刊
为了深入了解苏北小学生的阅读现状,笔者通过对本县及邻县学校的近500名一至六年级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走访问卷调查,发现经常阅读的仅占18%,每天读书2小时以上占10%,且教科书、教辅书占了近60%……什么原因造成这一极不正常的阅读现状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  校长囿于考核标准,对学生阅读重视程度严重不够。在工作中考核一所学校、一位校长的重要依据还是教育教学质量、升学率的高低,迫使各
期刊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也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参加实践活动的习惯。课本剧编演活动应运而生,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合作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解读,将课文和课外读物改编成适合表演的小型话剧等形式,让学生在二次创作文本的过程中,收获更深刻的体验,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
期刊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把写作文当成一件苦差事,有一幅对联很形象地概括了多数学生的写作状态。上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下联: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横批:写不出来。学生为什么会写不出来呢?关键是没有源头活水,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没有去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作文是生活的必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