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国际化战略及路径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wenjian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使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跻身国际主流已经提到了文学理论工作者的议事日程上,而且这方面已有人开了先河。《诺顿理论批评文选》(第2版)于2010年首次收入李泽厚的论文《美学四讲》,从而实现了英语文学理论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认可和接纳。另一方面,这也预示着曾长期为欧美理论家所把持的国际文学和文化理论界也开始关注来自非西方的声音了。但并非每一位中国当代文论家都会像李泽厚那样幸运地被国际权威的文论选收入其中,因此,中国的文学理论家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被别人“发现”,而应该更为积极主动地去与居于国际文学理论前沿的欧美文论家进行交流和对话,从而挣得一些基本的话语权。在这方面,张江近年来开始的与美国理论家米勒的对话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其他文献
由吴松弟主编、戴鞍钢副主编,大陆与港台地区25位学者,在学界之前数十年的基础上,再历时8年撰写的510万字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4-2016年陆续出版。该书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是海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有序地阐述近代时期(1840-1949)中国经济地理的多卷本综合性著作。
期刊
1.铜管组评委会主席为曾韵颁发证书2.曾韵在莫斯科获奖者音乐会上演奏3.学院领导与管弦系领导同曾韵(左四)及指导教师温泉(左五)合影.
期刊
节奏和节拍是舒曼音乐中重要的情感表达元素。舒曼的艺术歌曲,最能够体现出他对节奏和节拍表情潜力的把握。因为歌词的存在,我们可以确定舒曼所试图表达的内容。本文聚焦于三种不同类型的节奏和节拍的运用:诗歌节奏的变形,节拍失谐,以及合并节拍的不规律性。本文只讨论舒曼的晚期歌曲,不仅是因为它们更加不为人所熟知,更是因为本文将讨论的其中两种节奏和节拍的运用(节拍失谐以及合并节拍的不规律性),在舒曼晚期歌曲中尤其常见。
本文中,笔者将探讨两种“合”、两种“作”。“作”既可表示“研究工作”,也可表示“音乐表演工作”。因此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与其他研究者合作,研究表演者为合奏表演进行的准备工作。
音乐创作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作曲家在写下每一个音符时到底在想什么,是体验着某种特殊的情感,回忆某次难忘经历,抑或在进行着技术层面的理性权衡与选择?影响作曲家创作过程的因素又有哪些?这都是具有高度主观性且不易说清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却始终吸引着音乐学者们的目光。
音乐审美价值判断具有多重维度,本文从知觉维度和呈现维度观察评论者对音乐作品的接受过程、审美倾向以及评论活动的落实,明确音乐审美判断的复杂性,并以此为基础探寻建立音乐评价标准的情境及所需要素。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