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普遍存在教法陈旧,目标单一,表现在让学生弄懂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读懂课文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尽管近年来文言文教学改革不断,但文言文教学依然存在困惑和瓶颈,本文力求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加强诵读,给人美感;落实翻译,理解文意;辨析归纳;选好突破口,优化课堂等方面对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激趣;诵读;翻译
现在学生中有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 “难点”。当前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法陈旧,二是目标单一,久而久之,文言文显得枯燥乏味,在学生心中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令人望而生畏。近年来,文言文教学改革不断,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了“以读带析法”,还有一些老师提出的“文言文课堂六步式”……但文言文教学依然存在困惑和瓶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致依然不高。
个性化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激励、唤醒、鼓舞”,其核心是对学生的信任及其内在价值的高度肯定[1],因此我们当教师的必须培养并激发学生对所学文言文的一种积极感情。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实现文言文的高效教学呢?本文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地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的需要,将抽象的概括的内容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来,将枯燥的教材内容放在生活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快乐的人,在轻松、严密系统的氛围中掌握教材的内容,把握作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导语激趣。用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文言文学习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能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从朗读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句入手,就能够激发学生们对文言文学习的亲切感,为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我尤其喜欢朗诵名言名句,描绘意境,创设良好的氛围。如在讲授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我先和学生们集体朗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学生理解了这几句话的含义,领略了其中蕴含的经典人生哲理后,就能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故事激趣。学生都爱听故事,无论历史如何久远,英雄的故事久传不衰。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我先给学生们讲讲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母亲改嫁朱家。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经过数年如一日的努力,最后高中进士。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他们沉浸在故事里,深深被范仲淹的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折服。在这样的情景下引导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自然高涨。
3、表演激趣。在引导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发挥想象力,把课文改编成为戏剧或小品。在讲授《小石潭记》的时候,我请一位学生扮演小石潭景点的导游,另外几名学生扮演游客,导游生动的向游客介绍小石潭的绝美的景色。收到很好的效果,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4、绘画激趣。文言文有许多美文均可以入画,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心中想象的美景,给文章配上插图,岂不快哉?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因为他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给本文作一幅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有效诵读,给人美感
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因此,首先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等都能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产生共鸣。其次教师要指导如何学生朗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一是要求他们读出节奏(停顿),在文言文的单句中,主谓之间必须停顿,而且停顿最长;动宾之间要停顿,但停顿稍短。二是还要读出文言文的情味,要读出情味,就要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揣摩语言的运用;三是要在读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要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用口,更强调要用心。用心,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感情;用心,才能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自由诵读的机会,更要指导学生的读。这样才能利于学生吟咏玩味,体验情味,发现问题[2]。
三、强化翻译,理解文意
文言文学习其中一个重点是对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翻译,我们教师的教法很重要。
1、给学生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的翻译可以向学生介绍翻译的五字口诀“留、调、补、删、替”。留就是保留,凡属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职、书名等专用名词,要保留,不必翻译。调就是调整,对那些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调整,变成正常的语序,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应变成正常语序“有何陋之”;补就是补充,对省略句,应补充省略的成分;删就是删去不译的词,尤其是那些语气词等;替就是代替,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去代替文言文的单音节词[3]。
2、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其基本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6]。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既能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又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我通常在学生充分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结合文中的注释和手头的工具书,结合教师讲过的翻译五字口诀,一边读,一边口头翻译课文。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注释的不同作用。有些是整体注释的,要根据注解自己去落实关键词;有些只注释关键词,要自己贯通全句的意思。课文没有加注释的地方,一般是比较简单的,但对有些同学或许还有一定的难度,就要学会使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学会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探究。
四、辨析归纳法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在不同语境往往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就有五种解释:肉担负荆背(着),秦贪负其强(依靠),宁许以负秦(担负),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臣诚想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教师可以将它的五种意思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去剖析“负”的本意是背,因此第一句是用它的本意,第二、三句它的实义引申,第四五句是反向转义——违背。
五、精选课文的突破口,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设计新颖合理,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最鲜明的特征。在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到,选择出最佳教学突破口,就是抓住了教学设计的导火线。突破口选准了,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就水到渠成,也就为全课的成功开辟了道路[7]。著名特级教师欧阳代娜在备《岳阳楼记》时,她反复地一遍一遍地读,要读出其中的味道,突然产生了灵感,此文虽然比较长,但是它的文眼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字,迁客骚人在观赏景物时他们的心情的有差异,古仁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广阔胸襟与迁客骚人们的狭隘胸襟是有差异的。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教学设计的导火线。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要的是根据多方面的条件,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组合,因此选择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创造,更是一种艺术。
参考文献:
[1]陈文宏,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山西:语文报社,2009年第7期
[2][6]黄厚江,语文教学通讯,山西:语文报社,2005年第7-8月合订本,52
[3]赵君,文言文翻译“四环节”,山西:语文报社,2005年第12期,39
[4][5][7]夏灵,语文教学通讯,山西:语文报社2009年第一期62,63
【关键词】激趣;诵读;翻译
现在学生中有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 “难点”。当前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法陈旧,二是目标单一,久而久之,文言文显得枯燥乏味,在学生心中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令人望而生畏。近年来,文言文教学改革不断,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了“以读带析法”,还有一些老师提出的“文言文课堂六步式”……但文言文教学依然存在困惑和瓶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致依然不高。
个性化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激励、唤醒、鼓舞”,其核心是对学生的信任及其内在价值的高度肯定[1],因此我们当教师的必须培养并激发学生对所学文言文的一种积极感情。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实现文言文的高效教学呢?本文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地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的需要,将抽象的概括的内容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来,将枯燥的教材内容放在生活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快乐的人,在轻松、严密系统的氛围中掌握教材的内容,把握作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导语激趣。用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文言文学习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能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从朗读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句入手,就能够激发学生们对文言文学习的亲切感,为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我尤其喜欢朗诵名言名句,描绘意境,创设良好的氛围。如在讲授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我先和学生们集体朗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学生理解了这几句话的含义,领略了其中蕴含的经典人生哲理后,就能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故事激趣。学生都爱听故事,无论历史如何久远,英雄的故事久传不衰。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我先给学生们讲讲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母亲改嫁朱家。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经过数年如一日的努力,最后高中进士。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他们沉浸在故事里,深深被范仲淹的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折服。在这样的情景下引导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自然高涨。
3、表演激趣。在引导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发挥想象力,把课文改编成为戏剧或小品。在讲授《小石潭记》的时候,我请一位学生扮演小石潭景点的导游,另外几名学生扮演游客,导游生动的向游客介绍小石潭的绝美的景色。收到很好的效果,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4、绘画激趣。文言文有许多美文均可以入画,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心中想象的美景,给文章配上插图,岂不快哉?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因为他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给本文作一幅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有效诵读,给人美感
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因此,首先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等都能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产生共鸣。其次教师要指导如何学生朗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一是要求他们读出节奏(停顿),在文言文的单句中,主谓之间必须停顿,而且停顿最长;动宾之间要停顿,但停顿稍短。二是还要读出文言文的情味,要读出情味,就要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揣摩语言的运用;三是要在读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要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用口,更强调要用心。用心,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感情;用心,才能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自由诵读的机会,更要指导学生的读。这样才能利于学生吟咏玩味,体验情味,发现问题[2]。
三、强化翻译,理解文意
文言文学习其中一个重点是对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翻译,我们教师的教法很重要。
1、给学生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的翻译可以向学生介绍翻译的五字口诀“留、调、补、删、替”。留就是保留,凡属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职、书名等专用名词,要保留,不必翻译。调就是调整,对那些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调整,变成正常的语序,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应变成正常语序“有何陋之”;补就是补充,对省略句,应补充省略的成分;删就是删去不译的词,尤其是那些语气词等;替就是代替,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去代替文言文的单音节词[3]。
2、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其基本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6]。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既能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又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我通常在学生充分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结合文中的注释和手头的工具书,结合教师讲过的翻译五字口诀,一边读,一边口头翻译课文。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注释的不同作用。有些是整体注释的,要根据注解自己去落实关键词;有些只注释关键词,要自己贯通全句的意思。课文没有加注释的地方,一般是比较简单的,但对有些同学或许还有一定的难度,就要学会使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学会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探究。
四、辨析归纳法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在不同语境往往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就有五种解释:肉担负荆背(着),秦贪负其强(依靠),宁许以负秦(担负),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臣诚想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教师可以将它的五种意思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去剖析“负”的本意是背,因此第一句是用它的本意,第二、三句它的实义引申,第四五句是反向转义——违背。
五、精选课文的突破口,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设计新颖合理,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最鲜明的特征。在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到,选择出最佳教学突破口,就是抓住了教学设计的导火线。突破口选准了,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就水到渠成,也就为全课的成功开辟了道路[7]。著名特级教师欧阳代娜在备《岳阳楼记》时,她反复地一遍一遍地读,要读出其中的味道,突然产生了灵感,此文虽然比较长,但是它的文眼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字,迁客骚人在观赏景物时他们的心情的有差异,古仁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广阔胸襟与迁客骚人们的狭隘胸襟是有差异的。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教学设计的导火线。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要的是根据多方面的条件,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组合,因此选择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创造,更是一种艺术。
参考文献:
[1]陈文宏,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山西:语文报社,2009年第7期
[2][6]黄厚江,语文教学通讯,山西:语文报社,2005年第7-8月合订本,52
[3]赵君,文言文翻译“四环节”,山西:语文报社,2005年第12期,39
[4][5][7]夏灵,语文教学通讯,山西:语文报社2009年第一期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