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不见,杂草横陈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cr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儿童文学在政治斗争的背景下,内容极度政治化,失去儿童文学应有的寓教于乐。其形式以诗歌为主,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体裁童话、寓言“荒芜”;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大众化,缺少专业作家的参与;虽然作品数量相当,但缺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关键词:儿童文学 文化大革命 政治化 故事 诗歌
  中图分类号:I287 文献标识码:A
  
  大家知道,“文革”十年间,教育事业、出版事业、文学艺术创作等均遭受重创。但相对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面向成人的文学出版物(除了样板戏几乎只有些迎合时政的诗歌和浩然的小说)几乎等于空无的情况而言,儿童文学则要略显不同。概括起来可以说是:虽无百花,但是却遍地尚有杂草。
  
  对“文革”时期我国儿童文学“形象”的基本勾勒
  
  在十年“文革”期间,我国的儿童文学写作和出版的大体情况是: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上,1966年上半年,在尚未全面停止出版事业前,我们可查到47本儿童文学专著,4份儿童期刊,1份儿童报纸。这个比例说起来总量虽不多,但在文革的前奏期,总算没有遭到比较严重的或彻底的破坏。
  正式进入文革运动以后,国内所有的公开出版物均全面停止了出版。儿童文学的出版也完全停止了。这段时间大约一直至延续到1969年下半年,即中央文革小组解散。儿童文学出版物在这约三年半的时间内,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仅上海有1份儿童报纸和1份儿童期刊编辑发行。1970年,儿童文学的创作编辑及出版工作才逐渐恢复。此后一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儿童文学的写作及出版大体处于缓慢上升阶段。
  例如1970年全国新增3份儿童期刊,有34本儿童文学专著出版;1971年又新增4份儿童期刊,有19本儿童文学专著出版。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项事业逐步恢复,儿童文学也加速发展,当年发行的儿童期刊报纸达21份,出版儿童文学专著56本;1973年再增2份儿童期刊,共出版儿童文学专著86本;1974年新增1份儿童期刊,共出版儿童文学专著106本;1975年出版儿童文学专著192本;1976年出版儿童文学专著133本。而文革时期的各大报纸期刊,也都不时有相当数目的儿童文学作品刊登。
  但是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并不代表儿童文学相应的成就。作为儿童文学这种文学种类,先天就应该具有儿童教育、思想认识、审美娱乐等多元功能。儿童文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识字,习文。更重要的是把传统的课本教学不能做到的深度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性、生命活力用儿童文学作为课外读物加以补充,借助儿童文学的威力来对青少年儿童施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儿童文学作品变为开发人性真、善、美的肥沃土壤。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儿童文学虽然在量上并不算是十分缺乏,但由于是在泛政治化的背景下展开,基本背离了儿童文学的意义,所以并不能起到儿童文学应该起到的真正作用。
  
  被作为阶级斗争武器的儿童文学
  
  文化大革命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强调儿童关系着共产主义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强调用儿童文学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在这一意识与观念主导下,儿童文学被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得到了“高度重视”,也采取了多种办法来促进儿童文学的创作。但这种对儿童文学的“高度重视”,既是文革时期儿童文学的幸运,同时也是它的不幸。与之相应,政治意识形态的直接规范、左右了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于是,文革时期的儿童文学呈现出了鲜明的政治性特征。
  这种政治性主要是指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时局结合的极为紧密。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基本上是直接介入了当时的政治斗争。无论是诗歌还是故事,从内容来看,都先后渗入了“批判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政治运动和事件。在儿童文学创作的形象塑造方面,特别强调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强调英雄人物教育少年儿童。
  儿童文学的作品中,“革命样板戏”理论似乎也被认作是儿童文学的指导理论。强调儿童文学应该向革命样板戏学习;社会主义的儿童文学首要的任务是以艺术手段塑造高大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充满了“造反小英雄”、“红小兵”和“反潮流的小英雄”。而与此同时,“童心”、“童趣”、“儿童中心论”等正确的理论指导则遭到了猛烈的抨击。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完全失去“童心”。儿童文学的娱乐性遭到了激烈批判。
  由于“文革”儿童文学完全以“阶级斗争论”为指导思想,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表现少年儿童生活,把少年儿童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正确地反映在这个领域中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主张“少年儿童文艺阵地,也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激烈争夺的场所……无产阶级一定要牢固地占领少年儿童文艺这个阵地,用文艺这个武器,像少年儿童进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种“阶级斗争论”,特别强调用儿童文艺占领少年儿童的课外活动阵地,甚至还认为在连环画领域里也一直存在着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认为在连环画中反映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重大题材的作品还不够多。正是这些错误的指导思想,严重干扰了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及文学性的创作。
  
  对“文革”儿童文学不同形式现象的粗略梳理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形式上,虽然囊括了故事、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儿童剧等多种体裁,但比例并不均衡。相对于17年的“黄金时代”而言,文革时期是属于“荒芜时代”的。但还是不断有作者为儿童编写以革命战争、英雄人物、生产斗争等为题材的故事,其中也有短篇故事的合集出版。此一时期的期刊中多是采用连环画配故事的形式,虽然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亿万儿童的需求,但是富有情节,表现的主题往往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等,往往能够极大地激发小读者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对启迪儿童心灵可以起到相对很好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时期儿童文学诗歌的创作,并没有因为专职作家在这期间的被迫停止创作而完全停止。在文革时期出版的儿童文学专著、期刊报纸以及各大报刊刊登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明显看到,诗歌的创作热情是远远没有被打消掉的。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一种全民参与的情绪状态。集体创作,普通民众的创作,以及儿童这个群体也加入到了儿童诗歌的创作行列中。归纳起来,创作的题材主要有:歌颂新中国的优秀领导人的诗作;反应少年儿童参与革命斗争的诗篇;还有少量反应国际题材的儿童诗;有对不同阶级情仇的批判诗;有对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展示等等。
  客观地说,此一时期的儿童诗呈现很强的时代感。这种时代感就是:在一切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宗旨下,使得诗歌在话语方面较少顾及儿童心理,口号式话语较多。同时,儿童诗歌的语言相当成人化。所以从儿童文学的发展角度来看,此一时期尽管处于低潮,但决非空白期。
  如果我们认真考察就会发现: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儿童诗的美学主要特征是鲜明的、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但是仍有部分诗人是秉承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坚持从生活出发,为孩子们写作。这些作品往往从眼前景物或者凡俗小事出发,抓住一个小小的画面或者一个具体的形象加以想象的构建,有较强的感染力,在平淡简约的文字中可以使小读者获得审美的启蒙教育。当然这种情况在当时显得还是很微弱,不过终究还是存在的。这也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就诗的样式来讲,“文革”时期的儿童诗还是相对丰富的。其中既有叙事诗、抒情诗、散文诗,也有童话诗、科学诗、寓言诗、朗诵诗。这种儿童诗的形式的相对丰富,也与诗歌形式在“文革”时期的普遍“走红”有关。
  童话与寓言本来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文艺读物,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政治的因素,儿童文学的关注点都处在树立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的主题上。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结合的童话创作,就处于极度匮乏状态。受极左的错误思潮和观点的影响,童话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完全被忽视。而由于过于强调政治功利性和教化作用,也使得许多儿童文学作者远离了写作。儿童寓言作品也是如此。
  通过对“文革”十年儿童文学作品的梳理,总结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儿童文学呈现的主要特点:1、体裁方面,具备多样性,以诗歌为主;2、创作者方面,全民参与,无专业作家;3、思想方面,与时政紧密结合,政治思想浓厚。
  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文学性差,缺乏“童心”、“童趣”;二是语言单调,政治话语过多。儿童文学只有摒弃政治性,以儿童性和文学性为创作基点,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小丘:《努力繁荣社会主义的少年儿童文艺》,《人民日报》,1973年6月3日第3版。
   [2] 方演:《花儿朵朵向阳开》,《人民日报》,1973年6月24日第3版。
  
   作者简介:杜晓沫,女,1981—,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敦煌艺术浩瀚无边,光辉灿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敦煌飞天。对于敦煌飞天的美感研究是了解敦煌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具体的装饰美和线条美的研究,体会敦煌飞天是以歌舞伎为蓝本,大胆吸收外来艺术营养,以促进传统艺术的改变,创造出表达中国思想意识、风土人情和审美特征的吉祥美好的化身。  关键词:敦煌飞天 装饰美 线条美  中图分类号:J519 文献标识码:A    敦煌壁画中的典型艺术形象是飞天。飞天
期刊
摘要 本文对赵派坠子《汨罗悲歌》中浓郁的悲情意象,从创作风格、曲体结构、人物主题音调、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其多元悲情色彩所累积的那种强势的抒愤之势、抒悲之情,进而形成的正气凛然、挚情悲怆的楚骚意象。  关键词:悲情音调 曲体结构 色彩层次 楚骚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1990年,赵铮选择了青年曲艺作家李广宇撰写的剧诗《汨罗悲歌》,作为坠子演唱的文本。诗
期刊
摘要 近年来王海 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婚姻家庭中女性的生存状况。她笔下所刻画的女性形象,都是按照男性视野和男性的心理期待、性别恐惧来展开想象的。王海 作品中的女性,间接地满足了男性的欲望期待以及对男性文化秩序的重构。  关键词:王海 女性形象 男性视野 解析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被称作是“中国婚恋第一写手”的王海 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尽管王海 以女性的身份在进行写
期刊
2008年,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和奥运火炬风波之后,中国网民所表现出的空前的爱国热情使得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大众媒体都比以往更加重视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所传达出来的民意,而与此同时,2009年1月5日,中央七部委在全国部署了为期一个月的净化网络专项行动。可见,网络这种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了一把双刃剑,而对网络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一种显学。本期热点正是从网络的匿名性、时尚性等几个方面来检视这种不断强大的网络力量。
期刊
摘要 李碧华以写情闻名。她笔下的“情”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与她超人的想象力密不可分。有别于现实情感的功利与浮躁,她笔下的女主人公身上都充满了自然母性的光辉。但是,现实的环境并没有为这种自然母性提供适合的土壤,她们陷入母性的泥淖里,无一不以悲剧命运收场。李碧华小说对女性命运的描写,没有局限在个体的层面上,她同时在思考女性整体和永恒的命运。她们常常在轮回里上演着同样的悲剧。我们在李碧华的小说里找不到男
期刊
摘要 王安忆的《小城之恋》和《荒山之恋》冲破了父权意识的禁锢,摈弃了男权话语的束缚,真诚地张扬女性的能力。在大胆塑造叛女的同时,弱化了她笔下的男性形象,形成了作品中“女强男弱”的性别倒错,透露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男权话语 性别倒错 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是一个父权社会,强烈的男权文化意识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尤其是文学领域。虽然自古至今
期刊
摘要 余华的前期小说通过对疯狂、暴力、绝望和死亡等主题的聚焦,展示了一幅阴郁、冷酷、恐怖、血腥、完全丧失理性的荒谬世界图景,这正是他把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直觉”外化、表现为小说世界的结果,因而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征。  关键词:余华 前期小说 冷酷 表现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崛起于中国文坛的一批先锋小说作家中,余华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从198
期刊
摘要 电影《公民凯恩》自1941年公映以来,一直倍受影评人的关注,关于电影的摄影、场面调度、摄影机运动、剪辑、声音、表演、戏剧、故事、编剧、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有大量经典的分析论述。本文侧重于通过对电影《公民凯恩》形式技巧与表意内涵的分析,阐发其独特的创新价值。  关键词:技术 形式 诗电影 奥逊·威尔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公民凯恩》被称为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这部好莱坞
期刊
摘要 丁玲早期对女性解放的思考立足女性自身,强调女性人格的独立,凸显“强己”意识。她认为,女性只有独立自强,才能解放自己,像男性一样做“人”。但由于自身经历及当时思想和阅历的局限性,丁玲早期还没有考虑到经济独立对女性解放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女性解放 人格独立 “强己”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颠覆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
期刊
摘要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萧萧》中,描绘了远离尘嚣的田园风光,深刻反映了湘西地区民俗风情和女性历经磨难仍能够坚忍、倔强的秉性,蕴涵着浓厚的乡土民情的自然、真诚与善美,颂扬了生命及优美的人性。  关键词:女性 《萧萧》 沈从文 人性美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沈从文是中国“最后一个浪漫派”作家,也有人称他是中国著名的乡土小说家。他的作品描绘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