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awe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交往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而形成主体间性。用交往理论来分析,可以说教育就是一种交往行为或者说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交往过程。因此主体间性是内含于教育交往行为的。另外,占有式的主体由于缺乏内在的反思向度而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可以起到变革的作用,从而使主体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再是一种占有式的工具而是人性丰富的主体。因此主体教育应把握当代哲学的变革方向,紧跟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其他文献
M矩阵是计算数学中应用极其广泛的矩阵类。本文对n阶方阵A是否为M矩阵给出了几个新的判定定理,并得到结果:(2|aii|-iα)(2|ajj|-jβ)jαiβ,这一结果比过去的结果有明显的进
乌托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维度,它既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批判,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社会愿景的追求。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对其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卡尔·曼海姆不
本文在总结现有的典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依次分为古典教育组织理论—效率为本模式、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人本模式、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理
我国民法学界通说认为人格权的客体是人格利益,这种观点混淆了人格权的客体与人格权的本质之间的区别,混淆了人格权的客体与人格权的行使及其保护目的之间的界限。"人格利益
自物占有和他物占有是相对立的法律现象,有其深刻的规律。自物占有与他物占有,有共通的效力,也有各自的效力。他物占有突破了占有仅是所有权权能的藩篱。传统民法理论上的占
本文对男女言语及行为的差异进行实例分析 ,并从夸赞、恭维、道歉及社会衡量标准等不同侧面加以概括和说明 ,进一步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并着力以科学为依据
智库,起源于美国,与政府关系紧密,其研究常常影响政府的决策。在美国,政界学界基本不分,智库是政府官员的"蓄水池",多数政府要员曾为智库成员,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研究成果从
按照机制设计的理论,合理的机制设计可以避免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农村公共服务机制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服务供给机制。根据机制设计
本文从全球公司治理的演变趋势入手 ,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大股东控制型公司治理的论述基础上 ,研究了大股东控制型公司的治理效率 ,提出了大股东控制型公司治理符合公司治理
40年代到“文革”是官方权力话语对民间文化形态不断侵犯的时期 ,而接下来80年代一些作家的创作则提供了文学重返民间的新信息 ,汪曾祺就是其中较重要的一位。汪曾祺 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