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学生”问题是教育研究的永恒话题。作为初中段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一般都会把问题学生本身作为我们教育“改造”的重点,往往把关注点落在问题学生的不良表现上,并试图寻找解决的对策。然而,我们往往会忽视一个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却没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一个细节——有问题家庭、问题家长,才会有问题学生。因此,本文探讨的焦点在于把解决问题学生的突破口放在问题学生的家长身上,试图通过对问题学生家长进行培训的一些实践,从另一个角度探讨解决“问题学生”的转化问题。
【关键词】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家长;培训工作
一、“问题学生”家长培训工作的缘由
1.“问题学生”产生的因素分析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在品德、学业、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或问题行为的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暴风骤雨”的青春期,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意识和逆反心理挑战着老师和家长的管教,而家长的权威也在不断减弱;另一方面,他们自以为成熟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实际上依然相当幼稚,某些与社会规范不相符合的观念,往往被他们错认为是能显示自己独立性的标志而不加批判地接受,其最终结果便有可能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
2.“问题学生”的影响
首先,“问题学生”牵制着教师的大部分精力,影响教师的教学和管理,甚至影响班级的稳定。
其次,问题学生的行为也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及未来的幸福。俗话说: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用,坏习惯毁灭前程。如果他们的这种状况不改变,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我们经常说:“有问题家庭、问题家长,才会有问题学生。”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把解决问题学生的突破口放在问题学生的家长身上呢?为此,这两年笔者采取了一项尝试性的举措,把全年级最“顽劣”的几个问题学生家长召集进行每月至少一次的见面培训交流。
二、“问题学生”家长培训工作的前提——构建良好的沟通关系
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是开展这项活动的前提。
1.利用家访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信息,以便寻找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2.利用微信,与家长进行即时沟通。微信的语音和图像传输功能大大方便了教师与家长的直接沟通,而且能把学生的在校情况直观地反映给学生家长。同时也可以建立家长微信群,一起探讨交流“教仔经”。
3.构建平等尊重融洽的沟通氛围,更利于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得到别人尊重的前提,常言道:“敬人者,人恒敬之”。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问题学生”家长培训工作的关键——转变家长的意识和观念
想要获得问题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必须有步骤地转变问题学生家长的意识、观念,才能转变家长的教育行为。
1.培养家长的责任意识,明确他的孩子先是他的孩子然后才是我们的学生,作为家长就要承担起责任。
笔者一开始跟这些问题学生家长交流就提出老师只是一个教育者,而不是孩子的父母,父母的角色是老师无法替代的,作为老师我们会尽心尽力去教好他(她),但父母的家教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才是最重要的。作为初中老师,我们顶多陪伴他(她)三年,但作为父母,他(她)是你们一世的孩子。只有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把孩子教好,你们的家庭才会幸福。这种共同管教的共识一达成,家校沟通的门户就完全打开。
2.培养家长“抱团”进行持久作战的能力。
初中阶段正值是人生成长的一个叛逆期,这阶段的孩子最看重的是同伴关系,看重同伴对他的看法,喜欢抱团,讲“义气”。为此,笔者组织了问题学生家长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让他们随时保持沟通,以及孩子在外情况的信息互通。
案例一:问题学生小杰:有一次开着一辆无牌女装摩托车在村路上横冲直撞,结果给某位家长用手机拍了下来,发给了家长。家长回家后马上进行了批评教育。还有一次几个“问题学生”混在一起晚上去吃宵夜,也给某位家长拍到了,发在微信群上,于是家长统一行动,马上去各自领回,分别教育,效果还不错。
3.培养家长的法律法制意识。
在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他们的法律法制的知识和意识是比较薄弱的。于是笔者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挑选一些与他们的小孩的违规违纪行为相一致的一些情况跟他们分析、分享。
案例二:问题学生小亮:有一次,几个学生中午没有回家吃饭,一起筹钱为其中一个同学庆祝生日,结果喝啤酒个个喝得醉醺醺的回来。作者马上召集了家长过来,其中小亮家长在处理这起事件的时候就表现出一个意识,他们只是不应该在下午要上课的时候喝酒,而可以在周末或放假的时候喝。
案例三:问题学生小杰、小弘:两位同学在校外的奶茶铺抽烟,在跟家长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的家长只是说他们不应该在公共场所抽烟,影响学校的形象。或许是因为这两位家长都是烟不离口的,他们觉得初中生出于好奇去尝试抽烟没什么大不了吧。
案例四:問题学生小杰:一次,小欣家长为其小孩庆祝生日,搞到晚上9点多了还组织他的几位同学去宵夜,一直到11点,这几个孩子才陆续回家,其中小杰就干脆在其中一个学生家里留宿,也没有通知家长,结果家长疯狂地找了一个晚上,凌晨2点才在微信群中收到消息 (因为留宿他小孩的家长不在微信群中) 。
以上三个案例都明显反映出家长在这方面是欠缺的,需要我们作为老师的去跟家长沟通。因此笔者也利用召集他们“研讨”的机会专门探讨这些问题,并要他们明确:未成年人抽烟、喝酒、夜不归宿是一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不良行为,是违法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监护人要进行纠正。
4.培养家长配合学校对违纪孩子进行惩戒教育,以增强违纪学生的责任意识。
问题学生经常重复着犯错——认错——再犯——再认错的恶性循环。在反复犯错、认错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还觉得自己敢于承认错误,是诚实的;有的孩子甚至认为自己“敢作敢当”,颇以为荣。因此,学生犯错后让学生承担一定的后果是很有必要的。
案例五:问题学生小弘:这学期他制造了两起打架事件。第一起发生后,我和他家长一起接见了被打学生的家长,我们要求小弘向被打同学赔礼道歉,更要求被打同学去医院检查治疗,保留单据,进行赔偿。第二起打架事件发生后,小弘家长和他一起向对方家长和同学道歉,并亲自带被打同学去医院检查,看医生。当然,这是我们平常交流时各问题学生的家长对出现打架事件达成的一种统一处理做法,以教育改变他们的“问题”小孩,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
5.培养家长对叛逆期学生的了解和谅解。
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作为家长,要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就一定要明白初中阶段的小孩以下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我们在培训家长的过程中能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以上提到的在这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那么家长就会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多一份理性,多一份谅解,或许问题学生、问题孩子就变得没多大问题了。
“问题学生”问题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或许我们换个角度,把解决问题学生的突破口放在问题学生的家长身上,并对其进行培训,这不失为一条好的转化问题学生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
【关键词】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家长;培训工作
一、“问题学生”家长培训工作的缘由
1.“问题学生”产生的因素分析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在品德、学业、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或问题行为的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暴风骤雨”的青春期,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意识和逆反心理挑战着老师和家长的管教,而家长的权威也在不断减弱;另一方面,他们自以为成熟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实际上依然相当幼稚,某些与社会规范不相符合的观念,往往被他们错认为是能显示自己独立性的标志而不加批判地接受,其最终结果便有可能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
2.“问题学生”的影响
首先,“问题学生”牵制着教师的大部分精力,影响教师的教学和管理,甚至影响班级的稳定。
其次,问题学生的行为也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及未来的幸福。俗话说: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用,坏习惯毁灭前程。如果他们的这种状况不改变,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我们经常说:“有问题家庭、问题家长,才会有问题学生。”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把解决问题学生的突破口放在问题学生的家长身上呢?为此,这两年笔者采取了一项尝试性的举措,把全年级最“顽劣”的几个问题学生家长召集进行每月至少一次的见面培训交流。
二、“问题学生”家长培训工作的前提——构建良好的沟通关系
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是开展这项活动的前提。
1.利用家访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信息,以便寻找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2.利用微信,与家长进行即时沟通。微信的语音和图像传输功能大大方便了教师与家长的直接沟通,而且能把学生的在校情况直观地反映给学生家长。同时也可以建立家长微信群,一起探讨交流“教仔经”。
3.构建平等尊重融洽的沟通氛围,更利于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得到别人尊重的前提,常言道:“敬人者,人恒敬之”。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问题学生”家长培训工作的关键——转变家长的意识和观念
想要获得问题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必须有步骤地转变问题学生家长的意识、观念,才能转变家长的教育行为。
1.培养家长的责任意识,明确他的孩子先是他的孩子然后才是我们的学生,作为家长就要承担起责任。
笔者一开始跟这些问题学生家长交流就提出老师只是一个教育者,而不是孩子的父母,父母的角色是老师无法替代的,作为老师我们会尽心尽力去教好他(她),但父母的家教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才是最重要的。作为初中老师,我们顶多陪伴他(她)三年,但作为父母,他(她)是你们一世的孩子。只有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把孩子教好,你们的家庭才会幸福。这种共同管教的共识一达成,家校沟通的门户就完全打开。
2.培养家长“抱团”进行持久作战的能力。
初中阶段正值是人生成长的一个叛逆期,这阶段的孩子最看重的是同伴关系,看重同伴对他的看法,喜欢抱团,讲“义气”。为此,笔者组织了问题学生家长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让他们随时保持沟通,以及孩子在外情况的信息互通。
案例一:问题学生小杰:有一次开着一辆无牌女装摩托车在村路上横冲直撞,结果给某位家长用手机拍了下来,发给了家长。家长回家后马上进行了批评教育。还有一次几个“问题学生”混在一起晚上去吃宵夜,也给某位家长拍到了,发在微信群上,于是家长统一行动,马上去各自领回,分别教育,效果还不错。
3.培养家长的法律法制意识。
在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他们的法律法制的知识和意识是比较薄弱的。于是笔者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挑选一些与他们的小孩的违规违纪行为相一致的一些情况跟他们分析、分享。
案例二:问题学生小亮:有一次,几个学生中午没有回家吃饭,一起筹钱为其中一个同学庆祝生日,结果喝啤酒个个喝得醉醺醺的回来。作者马上召集了家长过来,其中小亮家长在处理这起事件的时候就表现出一个意识,他们只是不应该在下午要上课的时候喝酒,而可以在周末或放假的时候喝。
案例三:问题学生小杰、小弘:两位同学在校外的奶茶铺抽烟,在跟家长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的家长只是说他们不应该在公共场所抽烟,影响学校的形象。或许是因为这两位家长都是烟不离口的,他们觉得初中生出于好奇去尝试抽烟没什么大不了吧。
案例四:問题学生小杰:一次,小欣家长为其小孩庆祝生日,搞到晚上9点多了还组织他的几位同学去宵夜,一直到11点,这几个孩子才陆续回家,其中小杰就干脆在其中一个学生家里留宿,也没有通知家长,结果家长疯狂地找了一个晚上,凌晨2点才在微信群中收到消息 (因为留宿他小孩的家长不在微信群中) 。
以上三个案例都明显反映出家长在这方面是欠缺的,需要我们作为老师的去跟家长沟通。因此笔者也利用召集他们“研讨”的机会专门探讨这些问题,并要他们明确:未成年人抽烟、喝酒、夜不归宿是一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不良行为,是违法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监护人要进行纠正。
4.培养家长配合学校对违纪孩子进行惩戒教育,以增强违纪学生的责任意识。
问题学生经常重复着犯错——认错——再犯——再认错的恶性循环。在反复犯错、认错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还觉得自己敢于承认错误,是诚实的;有的孩子甚至认为自己“敢作敢当”,颇以为荣。因此,学生犯错后让学生承担一定的后果是很有必要的。
案例五:问题学生小弘:这学期他制造了两起打架事件。第一起发生后,我和他家长一起接见了被打学生的家长,我们要求小弘向被打同学赔礼道歉,更要求被打同学去医院检查治疗,保留单据,进行赔偿。第二起打架事件发生后,小弘家长和他一起向对方家长和同学道歉,并亲自带被打同学去医院检查,看医生。当然,这是我们平常交流时各问题学生的家长对出现打架事件达成的一种统一处理做法,以教育改变他们的“问题”小孩,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
5.培养家长对叛逆期学生的了解和谅解。
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作为家长,要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就一定要明白初中阶段的小孩以下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我们在培训家长的过程中能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以上提到的在这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那么家长就会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多一份理性,多一份谅解,或许问题学生、问题孩子就变得没多大问题了。
“问题学生”问题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或许我们换个角度,把解决问题学生的突破口放在问题学生的家长身上,并对其进行培训,这不失为一条好的转化问题学生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