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他们的兴趣、实践、思维、创新等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小热爱数学,在数学知识的领域里展开理想的翅膀,获取新知,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素质;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一个学生数学素质的好坏,对于他后来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往往数学素质较好的学生成才几率就高一些。可见,加强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历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数学这门学科,在大部分学生心目中还是神秘莫测的,枯燥费解甚至高不可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习乏味。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有:首先是传统课程的“繁、难、偏、旧”,其次是“缺乏兴趣培养”,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数学素质不好,那么,怎样才能走出上述误区呢?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下面就针对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能力,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数学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走近数学、了解数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是具体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情境表示出来。教学应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事物出发,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发现所学的内容与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物有关,感到自己每天都可以接触到数学问题,数学并不神秘。原来,数学来源于生活。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就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艰难性。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数学知识结构进行创造地“教学加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学生引到现实情景中进行“再创造”活动,就能使学生凭借着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去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有了“生活味”,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从此喜欢上数学。
二、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单纯地传授知识的观念,从学生出发,通过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情境体验、语言表达、课外活动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心理学观点看,儿童认识事物是从感知开始的,然后形成表象,由表象逐步发展到抽象。加强动手操作,有利于促使这一过程的完成。从生理学观点看,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期,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儿童动作的协调和灵敏度,促进智力的开发。因此,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又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通过操作实践,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操作过程中积累知识,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满足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技能”即掌握和运用技术的能力。是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综合体现。由于数学结构紧密,逻辑性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出错,不是概念模糊,就是计算有误。就连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类似的错误出现,颇让教师头疼,实属课堂教学的一大顽症。我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应加强算理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计算方法,按照儿童形成概念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生活经验不足、感性知识缺乏,是少年儿童认知的弱点。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大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去感受和获取知识。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后,设计了一道尝试题:“把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原来的长方形面积是大,还是小?为什么?”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去尝试。有些学生不加思考很快得出:面积一样大。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四条边没变。然而,另有同学说:平行四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小。并解释: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高变短了,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虽然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不一定得到一致的结论,但通过讨论,初得错误结论的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为什么,错在哪里。教学中仅让学生停留在感兴趣和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程度是不够的,还应抓住时机,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造是人类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这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展开奇思妙想,即使学生提出不恰当或荒唐的问题,也应给予积极评价,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开放性题目,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以便开阔思路,灵活解题。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练习。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挥,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能转变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很多。但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素质的提高,才能产生质的飞跃,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探究、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李德春.浅谈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J].教师,2010(10).
编辑 薛直艳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素质;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一个学生数学素质的好坏,对于他后来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往往数学素质较好的学生成才几率就高一些。可见,加强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历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数学这门学科,在大部分学生心目中还是神秘莫测的,枯燥费解甚至高不可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习乏味。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有:首先是传统课程的“繁、难、偏、旧”,其次是“缺乏兴趣培养”,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数学素质不好,那么,怎样才能走出上述误区呢?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下面就针对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能力,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数学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走近数学、了解数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是具体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情境表示出来。教学应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事物出发,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发现所学的内容与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物有关,感到自己每天都可以接触到数学问题,数学并不神秘。原来,数学来源于生活。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就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艰难性。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数学知识结构进行创造地“教学加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学生引到现实情景中进行“再创造”活动,就能使学生凭借着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去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有了“生活味”,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从此喜欢上数学。
二、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单纯地传授知识的观念,从学生出发,通过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情境体验、语言表达、课外活动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心理学观点看,儿童认识事物是从感知开始的,然后形成表象,由表象逐步发展到抽象。加强动手操作,有利于促使这一过程的完成。从生理学观点看,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期,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儿童动作的协调和灵敏度,促进智力的开发。因此,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又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通过操作实践,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操作过程中积累知识,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满足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技能”即掌握和运用技术的能力。是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综合体现。由于数学结构紧密,逻辑性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出错,不是概念模糊,就是计算有误。就连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类似的错误出现,颇让教师头疼,实属课堂教学的一大顽症。我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应加强算理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计算方法,按照儿童形成概念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生活经验不足、感性知识缺乏,是少年儿童认知的弱点。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大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去感受和获取知识。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后,设计了一道尝试题:“把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原来的长方形面积是大,还是小?为什么?”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去尝试。有些学生不加思考很快得出:面积一样大。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四条边没变。然而,另有同学说:平行四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小。并解释: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高变短了,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虽然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不一定得到一致的结论,但通过讨论,初得错误结论的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为什么,错在哪里。教学中仅让学生停留在感兴趣和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程度是不够的,还应抓住时机,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造是人类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这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展开奇思妙想,即使学生提出不恰当或荒唐的问题,也应给予积极评价,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开放性题目,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以便开阔思路,灵活解题。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练习。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挥,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能转变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很多。但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素质的提高,才能产生质的飞跃,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探究、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李德春.浅谈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J].教师,2010(10).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