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两个对新奢侈主义的解读其实都偏向于论证更广大中产(而不是顶级阶层)的实用性奢侈品消费观。把两个结合一下,就类似于这个例子:现在你可以买一辆国产的3系宝马,基本上是国内宝马车最便宜的一种,你可以享受它的驾驭快感和满足感。虽然这种快感满足感跟顶级宝马不一样,但经过衡量后,你觉得相对于失去的感觉量级,节省下来的费用量级更客观,这就像是新奢侈主义了。
如果从绝对的实用和道德角度说,奢侈品对人类更好地生存没什么技术性帮助,因为它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多余的”。而且在历史上,刚出现奢侈品的几十年内,全球范围内使用这些的人,也是搜刮社会财富的群体。
没有这些奢侈品,我们的社会会不会更美好,更公平?或者说,富裕阶层、富裕国家放弃奢侈品,其它阶层和其它落后国家会因此而富裕起来么?未必。有一个理论:只有肯定富裕才会带来更多的财富。这里就有奢侈品的份儿。奢侈品对社会的发展还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它没能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能源,没能开辟月球做新的居住空间,但它集合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品牌哲学,这直接导致它能刺激革新,创造更多工作机会,与创立让人愉悦的品位和风格。
如何看待和消费奢侈品,其实几十上百年来也在不断变化着观念。21世纪就有人提出了新奢侈主义的概念。这概念在西方有两种解读,形式不同,骨子相通。第一种的解读是更有效率和性价比地享受奢侈品,西方的作者就举这样的例子:“镶了十几颗钻石的手机,它的主要功能其实还是打电话。可有了钻石或者黄金的外壳,价钱就会高得吓人——买这样的手机就属于旧式的奢侈。而比如很高档的越野车,一个在城市里工作的白领即使只为上下班而购买了一辆路虎,那也算是新式的奢侈,因为他把钱放在一个东西的使用上而非炫耀上。”第二种的解读是平民式的奢侈品文化。那些贵的买不起的东西自然是奢侈品了,但当代的普通消费者也可以去买一些“新型的奢侈品”。所谓新型奢侈品有两种,一种是没那么大牌,但也比普通的贵,有时特制版限量版的价格还到了奢侈品的级别,而且比较专注于文化创意。星巴克和耐克的签名鞋都被当作了例子。如果这样算,那么奢侈消费无疑正向大众层面转移。有一份调查了2000人的问卷结果是,当今人们工作压力大,孤独感强,买东西可以带来感情的慰藉。这时广大消费者就倾向于购买那些优质、价格稍微贵一些的东西。这现象被称为“流行的奢侈”,奢侈和流行本来是两个概念,但这两个概念交叉在一起,就成了新型的奢侈。媒体人士把这更直接和露骨地称为:你没钱,但你可以假装有钱。
这情况在中国尤其明显。一是因为虽然大家都觉得其实我们没有中产,只有穷人和富人,但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还是切实地带动了每个人的收入水准。大牌奢侈品你的一些配饰型产品,已经能被大家接受。二是东亚民族文化问题。中国是现在的奢侈品消费全球第一大国。取代了谁?过去很多年一直是第一的日本。这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东亚民族责任重于自由,他人评论重于自我享受,这些确实是和西方的区别,也造就了共性行为。买不了最贵的,也要买个类似系列类似品质的(所以造就了LOGO党)。第三,则是金砖国家的普遍问题:炫耀式消费,犒赏性消费。以前穷了很多年,有钱了需要犒赏自己有。第四,则是大家都开始认识到奢侈品真正的品牌哲学,从情感和逻辑上都能理解它美学上的美妙之处了。而这些美妙有时并非需要顶级才能达到,拥有个差不多的,也可以分享这种感觉。
这种偏理性的新奢侈主义,更注重性价比、人性化,和功能性。奢侈虽好,不能用,就成了浮夸。你说浮夸有浮夸的用法?但那性价比不高,而这消费,我们既能提高生活品质,又不会给自己增加太多负担。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实用主义,但我想更是一种聪明的浪漫主义。
如果从绝对的实用和道德角度说,奢侈品对人类更好地生存没什么技术性帮助,因为它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多余的”。而且在历史上,刚出现奢侈品的几十年内,全球范围内使用这些的人,也是搜刮社会财富的群体。
没有这些奢侈品,我们的社会会不会更美好,更公平?或者说,富裕阶层、富裕国家放弃奢侈品,其它阶层和其它落后国家会因此而富裕起来么?未必。有一个理论:只有肯定富裕才会带来更多的财富。这里就有奢侈品的份儿。奢侈品对社会的发展还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它没能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能源,没能开辟月球做新的居住空间,但它集合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品牌哲学,这直接导致它能刺激革新,创造更多工作机会,与创立让人愉悦的品位和风格。
如何看待和消费奢侈品,其实几十上百年来也在不断变化着观念。21世纪就有人提出了新奢侈主义的概念。这概念在西方有两种解读,形式不同,骨子相通。第一种的解读是更有效率和性价比地享受奢侈品,西方的作者就举这样的例子:“镶了十几颗钻石的手机,它的主要功能其实还是打电话。可有了钻石或者黄金的外壳,价钱就会高得吓人——买这样的手机就属于旧式的奢侈。而比如很高档的越野车,一个在城市里工作的白领即使只为上下班而购买了一辆路虎,那也算是新式的奢侈,因为他把钱放在一个东西的使用上而非炫耀上。”第二种的解读是平民式的奢侈品文化。那些贵的买不起的东西自然是奢侈品了,但当代的普通消费者也可以去买一些“新型的奢侈品”。所谓新型奢侈品有两种,一种是没那么大牌,但也比普通的贵,有时特制版限量版的价格还到了奢侈品的级别,而且比较专注于文化创意。星巴克和耐克的签名鞋都被当作了例子。如果这样算,那么奢侈消费无疑正向大众层面转移。有一份调查了2000人的问卷结果是,当今人们工作压力大,孤独感强,买东西可以带来感情的慰藉。这时广大消费者就倾向于购买那些优质、价格稍微贵一些的东西。这现象被称为“流行的奢侈”,奢侈和流行本来是两个概念,但这两个概念交叉在一起,就成了新型的奢侈。媒体人士把这更直接和露骨地称为:你没钱,但你可以假装有钱。
这情况在中国尤其明显。一是因为虽然大家都觉得其实我们没有中产,只有穷人和富人,但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还是切实地带动了每个人的收入水准。大牌奢侈品你的一些配饰型产品,已经能被大家接受。二是东亚民族文化问题。中国是现在的奢侈品消费全球第一大国。取代了谁?过去很多年一直是第一的日本。这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东亚民族责任重于自由,他人评论重于自我享受,这些确实是和西方的区别,也造就了共性行为。买不了最贵的,也要买个类似系列类似品质的(所以造就了LOGO党)。第三,则是金砖国家的普遍问题:炫耀式消费,犒赏性消费。以前穷了很多年,有钱了需要犒赏自己有。第四,则是大家都开始认识到奢侈品真正的品牌哲学,从情感和逻辑上都能理解它美学上的美妙之处了。而这些美妙有时并非需要顶级才能达到,拥有个差不多的,也可以分享这种感觉。
这种偏理性的新奢侈主义,更注重性价比、人性化,和功能性。奢侈虽好,不能用,就成了浮夸。你说浮夸有浮夸的用法?但那性价比不高,而这消费,我们既能提高生活品质,又不会给自己增加太多负担。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实用主义,但我想更是一种聪明的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