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意义——学习十二大报告的一点体会

来源 :云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uh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一个战略方针问题提出来,从理论的高度和政治的高度阐明了它的重大意义,全面地论述了它的内容和建设任务。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大进步,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十二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论述,在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解释,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的说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的论证,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的阐明等方面都有新的观点。这是党中央总结了我国和国际社会
其他文献
【正】 一、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过程而存在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称为无产阶级的“伟大的认识工具”,这一认识工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就在于它严格依照客观世界
基于1995—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采用非线性STR模型,对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不同的区位条件
<正> 在我们的眼里,文身总是和黑社会、流氓团伙、海盗或是蒙面人联系在一起,至少也是带着很重江湖气的绿林好汉。实际上,文身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风俗,起源很早,而且贵胄名流也曾经把文身看作很高雅甚
<正> 随着“房改”的加速推进,“住”成了热门话题。说说住的讲究,恰逢其时。尽管住宅和家庭是有区别的,但我们常常把二者互相替代使用。用“住家过日子”表达日常生活,用“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来褒住贬行,用“金窝、银窝不如我的穷窝”来抒发我们对住的赞美,对家的眷恋之情。我们习惯于“在家里”,而不习惯于“在路上”。在家里,有归宿感、稳定感、安全感,而在路上,却有飘泊感、动荡感、危机感。难怪冷得烫人的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海峡两岸的人都唱得流油嘞。西方人不同,他们习惯于在路上,在家里也如同在路上,
【正】 我国现行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在此,宪法的用字十分讲究,
<正> 中国当代社会研究中心主席田森说:自1979年中国重建社会学以来,已取得不少成就,但对人的研究方面不能令人满意。中国有11亿人口,要认真探索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如何使人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如何使人的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不断挖掘人的潜能。他说,要研究人的精神支柱问题,研究对“精神疲软”的对策;研究人的心理状态,
沿圆柱的一条母线开一条宽度h/D=0.02的狭缝作为喷射口,并使其与来流平行。研究了雷诺数Re=4400、无量纲振荡频率f,D/V=0.019,Re=6900、feD/V=0.048和Re=2400、f,D/V=0.25三种状态
<正> 见多不怪了,新书《性》热销却不轰动玛多娜新书《性》在美国上架当日便售出了总印数五十万册中的十五万册。《性》是一个用注明“儿童不宜”的盒子作封闭包装的集子,内有题为《色情》的激光唱片一张及收有百多幅玛多娜暴露照片的书一本,整套标价高达49.95美元。如此昂贵的售价与如此惊人的销量不禁使人怀疑美国是否真的是在经历又一次经济衰退。虽说大小报刊针对《性》的书评颇有贬词,公众的购买热情似乎并未减退,无怪乎华纳出版公司老板得意洋洋地称此书具有“抗书评”性。
<正> 血亲观念是各种亲属家庭关系(以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为核心)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中国现代化进程已经证明,过强的血亲观念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干扰因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血亲观念过强产生的干扰因素在中国的传统中是重视家庭亲属关系的,人们的血亲观念较强。社会学家孙本文先生在谈到中国的家庭传统时说:“重视亲族关系,凡宗族戚党之人都被看做休戚与共分子。”凡亲属,即为利益相关的死党。中国有句成语叫“沾亲带故”,亲是亲戚,故是朋友,亲总是第一位,它也表明亲属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这种血亲观念今天在相当程
<正> “白发浪潮”已开始拍打中国广袤的农村土地,随着生活和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农村老龄人口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因而,“老有所养”成为新形势下农村工作一个愈来愈重要的课题。最近,我们对苏北农村家庭赡养老人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尊老敬老依然是今日农村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主流,千千万万的农村老人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关怀下,正丰衣足食、怡然自乐地安度晚年。然而,在这主流的背后,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幸老人发出的“老无所养”的沉重叹息……“老无所养”一瞥○儿子儿子,曾让他俩视如命根并引以为福的儿子,竟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