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实验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做好生物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养成交流合作习惯和关爱生命的思想情感。对他们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物教学;实验;创新精神;观察能力;交流合作意识
实验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我国著名教育家戴安邦指出“只传授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教育要求既传授知识和技巧,又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问题,使各项智力皆得到发展。”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学校重视生物理论和描述性知识的教学,轻视生物实验教学;甚至出现了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背实验操作原理.背实验操作步骤。背实验结果以及在黑板上“做生物实验”的怪现象;生物实验不是作为促使学生动脑,动手,观察和进行探索的科学手段和方法,而是作为“应试” 的工具。因此,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做好生物实验,对他们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思想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的综合知觉活动,是创造思维的前提。只有多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为创造能力奠定基础。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对照才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流情况”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正确完成我设计的下列问题:1.血液在三种不同的血管中的流动方向如何?2.动脉与静脉的官腔大小一样吗?3.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流动时是单行通过的吗?4.血液在三种血管中流动的速度一样吗?根据你的观察指出下列图中三种血管的名称(题目中有三种不同血管连接在一起的图形,图中还画出了管内的血流方向)。又如我在指导学生做“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时,让学生在实验中注意蚯蚓是通过什么运动的,主要是刚毛还是躯体的肌肉?身体的哪一端先运动?问题出后,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会带着这些问题积极进行实验并认真的观察,通过反复实验,然后才能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和科学观察的能力。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意识对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而创新的社会需要创新的教育。通过生物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案例1:以前的实验教学教师是主角,教师先讲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材料、实验的设计、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让学生在听讲中顺着老师的思路去理解,得出书本中的结论。这样做就会使学生永远处在对理论的理解阶段,而不会发现问题,更不能对实验进行创造性的改进。例如:我在讲到“探究鱼鳍在鱼运动中的作用”时,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探究,他们为了研究鱼鳍在鱼运动中的作用,设计了探究性的对照实验,处理对照组中的金鱼,他们想出了各种方法使鱼鳍不能灵活摆动,有的组的学生用胶水把鱼鳍粘住,有的组的学生用小木棒和绳子固定鱼鳍,还有的组的学生直接把鱼鳍剪掉……在研究清楚了鱼鳍在鱼的运动中有各种作用后,有部分同学提出:“不同的鱼鳍在鱼的运动中又各有什么作用呢?”这将是他们课外进一步探究的一个很好题材。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针对本次实验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让学生想一想本次实验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果有,如何去改进,学生进一步做相关探究实验探求自己的思路,这样能够更好的在实验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习惯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对于现代化的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交流合作学习是他们在实验探究中常常使用的方式。他们分成实验小组,分工合作,最后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论证,统一意见,得出结论。例如:在“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他们有的计时,有的数金鱼鳃盖开闭的次数,有的记录数据,然后大家再根据实验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各自发表看法,最后观点达成一致,整合出较为理想的结论。这样,学生能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同时,通过交流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活跃学习气氛。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关爱生命的思想情感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生物科学知识、生物科学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的课程目标,尤其突出能力和情感的培养目标,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观,因此,在生物实验的材料选取、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等多个环节都要求学生时刻关注身边的小生命。例如:在做“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时,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将蚯蚓放回大自然中去;在探究“鱼鳍在鱼运动中的作用”实验时,对照组中的金鱼不剪去鱼鳍,实验以后将金鱼饲养起来等。
五、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动口、动脑教学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现代认知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对科学的认知过程,即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对科学的认知过程。其中,动手是认识的源泉,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开始;利用新颖有趣的实验,新奇美妙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索。例如:在让学生课外做“果树的嫁接”实验时,有的同学不能将砧木和形成层的切口切的十分吻合,有的的同学不能把它们的形成层紧密连接在一起……实验很难成功。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把实验留给学生课外继续做,让他们自己思考,学生通过多次实验,终于发现了其中的技巧。这样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总之,实验作为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实验教学同时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物教学;实验;创新精神;观察能力;交流合作意识
实验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我国著名教育家戴安邦指出“只传授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教育要求既传授知识和技巧,又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问题,使各项智力皆得到发展。”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学校重视生物理论和描述性知识的教学,轻视生物实验教学;甚至出现了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背实验操作原理.背实验操作步骤。背实验结果以及在黑板上“做生物实验”的怪现象;生物实验不是作为促使学生动脑,动手,观察和进行探索的科学手段和方法,而是作为“应试” 的工具。因此,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做好生物实验,对他们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思想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的综合知觉活动,是创造思维的前提。只有多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为创造能力奠定基础。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对照才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流情况”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正确完成我设计的下列问题:1.血液在三种不同的血管中的流动方向如何?2.动脉与静脉的官腔大小一样吗?3.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流动时是单行通过的吗?4.血液在三种血管中流动的速度一样吗?根据你的观察指出下列图中三种血管的名称(题目中有三种不同血管连接在一起的图形,图中还画出了管内的血流方向)。又如我在指导学生做“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时,让学生在实验中注意蚯蚓是通过什么运动的,主要是刚毛还是躯体的肌肉?身体的哪一端先运动?问题出后,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会带着这些问题积极进行实验并认真的观察,通过反复实验,然后才能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和科学观察的能力。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意识对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而创新的社会需要创新的教育。通过生物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案例1:以前的实验教学教师是主角,教师先讲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材料、实验的设计、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让学生在听讲中顺着老师的思路去理解,得出书本中的结论。这样做就会使学生永远处在对理论的理解阶段,而不会发现问题,更不能对实验进行创造性的改进。例如:我在讲到“探究鱼鳍在鱼运动中的作用”时,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探究,他们为了研究鱼鳍在鱼运动中的作用,设计了探究性的对照实验,处理对照组中的金鱼,他们想出了各种方法使鱼鳍不能灵活摆动,有的组的学生用胶水把鱼鳍粘住,有的组的学生用小木棒和绳子固定鱼鳍,还有的组的学生直接把鱼鳍剪掉……在研究清楚了鱼鳍在鱼的运动中有各种作用后,有部分同学提出:“不同的鱼鳍在鱼的运动中又各有什么作用呢?”这将是他们课外进一步探究的一个很好题材。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针对本次实验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让学生想一想本次实验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果有,如何去改进,学生进一步做相关探究实验探求自己的思路,这样能够更好的在实验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习惯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对于现代化的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交流合作学习是他们在实验探究中常常使用的方式。他们分成实验小组,分工合作,最后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论证,统一意见,得出结论。例如:在“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他们有的计时,有的数金鱼鳃盖开闭的次数,有的记录数据,然后大家再根据实验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各自发表看法,最后观点达成一致,整合出较为理想的结论。这样,学生能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同时,通过交流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活跃学习气氛。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关爱生命的思想情感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生物科学知识、生物科学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的课程目标,尤其突出能力和情感的培养目标,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观,因此,在生物实验的材料选取、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等多个环节都要求学生时刻关注身边的小生命。例如:在做“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时,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将蚯蚓放回大自然中去;在探究“鱼鳍在鱼运动中的作用”实验时,对照组中的金鱼不剪去鱼鳍,实验以后将金鱼饲养起来等。
五、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动口、动脑教学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现代认知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对科学的认知过程,即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对科学的认知过程。其中,动手是认识的源泉,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开始;利用新颖有趣的实验,新奇美妙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索。例如:在让学生课外做“果树的嫁接”实验时,有的同学不能将砧木和形成层的切口切的十分吻合,有的的同学不能把它们的形成层紧密连接在一起……实验很难成功。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把实验留给学生课外继续做,让他们自己思考,学生通过多次实验,终于发现了其中的技巧。这样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总之,实验作为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实验教学同时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