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有关急性白血病(AL)的诊断与分型已取得了重要进展。自1976年FAB分型公诸于世、其后又几经修订补充,到目前为止,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分为L1~L3三种亚型,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已分为M0~M7八种亚型。但此种分型仍按骨髓抽取物涂片内白血病细胞群的形态学和细胞化学为主要依据。随着细胞遗传学和免疫学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研究的进展,至1985年,国际上又推荐了以原有含组化在内的细胞形态学(M)、外加免疫学(I)及细胞遗传学(C)相结合的MIC分型法,从而使AL亚型的划分进一步完善。然而,抽取物涂片不仅取材量少,且组织构形解体,加之小梁旁区与中央区域的细胞不易被抽出,而髓系前体细胞和原淋巴细胞较之发育成熟的髓系和淋巴系细胞,与髓内基质的粘附力更强。研究证明,抽吸标本内有核细胞计数中的14±8%系源自静脉窦血液的稀释。凡此种种,致使得自抽吸涂片之细胞形态学分类,不可能精确反映AL过程的固有改变,更难以代表髓内真实的组织病理学构形。某些早期AL病例,白血性原始细胞可呈间质内局灶性或髓腔内深层次分布,无明显小梁旁层存在,使常规穿刺涂片出现阴性结果;此外,AL患者的恶性过程也同时累及髓内其他非抽取物范围内的骨髓基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