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

来源 :心电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4321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本文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冠心病患者86例,旨在探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 资料和方法 本组86例冠心病患者男52例,女34例,年龄48—78(平均62.5)岁。均符合1979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除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及心脏瓣膜病等。 采用美国惠普公司产32400B型动态心电仪,选择MV_1、MV_5导联,全信息连续记录24h心电资料。参照监测日志,观察ST段改变时是否伴有心绞痛以及与生活状态的关系。以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mm、且持续1mi
其他文献
1985年Campbell等提出Q-T<sub>d</sub>的概念(Q-T dispersion)。1990年Day等与Campbell提出应用测定12导联心电图中最长Q-T(Q-T<sub>max</sub>)与最短Q-T(Q-T<sub>min</sub>)之
本例术前常规心电图示窦性P波频率65次/min,Ⅱ、V2、V3P波形态高尖,电压分别为0.3、0.45、0.25mV,时间0.10s,PTFv1值为-0.12mm&#183;S;P—R间期0.23s;QRS时间0.12s,I呈qRS型,Ⅲ呈rSr’型,电轴-
采用习用的直角导联和本文推荐的食管导联系统,观察65例食管心房调搏前后的心室晚电位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不具备产生室速病理基础人群中,心房调搏的效应可引志暂时性心室局部传
以冠脉造影为标准,对冠心病组(n=23)和对照组(n=17)作多巴酚丁胺负荷心电图试验,评价该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阳性的诊断标准为J点后0.08s ST段偏移1mm以上;诊断冠心病的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仪器分析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要根据实
<正> 患者女性,41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10余年,再发lh就诊.临床诊断: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食管电生理检查S_1S_1分级递增刺激90次/min记录(图1),窦性心律时为
陈医师(主治医师)本次教学查房患者女性,49岁.因胸闷气急伴发热3天入院.3天前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发热(体温不详)伴咳嗽、乏力、头晕,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无水肿,无胸痛,体重
持续性(persistent)心房颤动的治疗对策一直存有争议,缺少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相当多的医生倾向于首选药物或电复律,即心律控制(rhythmcontro1).从理论上推测,恢复与保持窦性
<正>患者男,59岁,因突发胸闷、心悸1h就诊。有“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10余年。心电图记录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入院后食管电生理检查诱发出非折返性心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