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是指通过对课程的改变完成教育方式及方法的变革,以更适应新时期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国家教育水平。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历史学科应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本文从教师角色转变、加强历史理论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重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四个方面,阐述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历史教学 教育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与传统中学历史课程相比,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程目标更明确具体,专题式的知识体系更完备,课程本身更具开放性,更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些新特点对广大历史教師的教学理念、角色定位、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提出了新要求。
一、教师转变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人际关系向师生、教师同行平等合作式的关系转变。
1.由传统的教书匠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应试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旧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改中,师生由知识的单向传递关系向思想、知识的双向交流转变,教师必须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在新课改中,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与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知识交往,只有通过心灵的交往、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才能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不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准确的语言,有趣的历史、时事事件,创设学生主动发言、相互辩论的情境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要实现以上新课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在和学生进行课堂交往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提高教学实效。同时,学校方面也要创造条件,充分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
2.由默默耕耘的独行侠变为善于和同行、学生沟通交流的合作者。
历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所以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同行之间要加强合作,相互启发。最有效的办法是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同年级教师集体备课,相互讨论,共同分享教学资源和灵感,相互观摩教学。不同学校之间的历史教师可相互交流,加强沟通。同时,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的一些惊人的创新,对教师的教学会是丰富和发展的机会。
二、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自主发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需要教师积极进行知识重构。这种带有建构性、自组织的专业发展动力来自教师内部,并随着发展不断促进其自身职业自觉意识的唤醒。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可以通过积极开展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核心因素,是适应新课程需要、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良性循环的保障。反思的内容必须紧扣教育教学实际,反思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闪光点或某一失误总结出实实在在的体会和认识,如提问的有效性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史料选择的适切性、教学行为的恰当性等。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方面的深层次认识,可以促进教育实践,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历史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知识,有能力通过计算机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或辅助手段。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能动发展的过程。要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生理、心理特征及智能结构水平,营造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得出与教材或教师不同结论的广阔空间;给予学生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和学习评价等教学环节提出建议的权利。只有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挫折感和成功感,并提高历史学习的各方面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建立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亲密的合作关系,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四、重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媒体的能力。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开发利用图片资料、历史文献、其他学科资源及网络资源等。
1.教师充分利用教科书丰富的课程资源。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的教科书改革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了课程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教科书引入史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具体体验和认识,而且可以使其养成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2.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支撑其教学。
大量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有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遗址遗迹、网络资源等,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为了增强历史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多媒体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和方法引入课堂,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完善课堂结构,形成综合性的课程文化。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入历史教学,能让历史课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介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的历史事件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能更好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要注意引入信息的质量,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准,课件的制作力求精致、实用。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过于依赖多媒体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只要历史教师能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塑造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新角色,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专业技能,就一定能面对新课程的挑战,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艳玲.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角色转变的几点思考.师德师资,2009(5).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历史教学 教育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与传统中学历史课程相比,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程目标更明确具体,专题式的知识体系更完备,课程本身更具开放性,更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些新特点对广大历史教師的教学理念、角色定位、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提出了新要求。
一、教师转变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人际关系向师生、教师同行平等合作式的关系转变。
1.由传统的教书匠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应试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旧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改中,师生由知识的单向传递关系向思想、知识的双向交流转变,教师必须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在新课改中,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与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知识交往,只有通过心灵的交往、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才能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不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准确的语言,有趣的历史、时事事件,创设学生主动发言、相互辩论的情境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要实现以上新课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在和学生进行课堂交往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提高教学实效。同时,学校方面也要创造条件,充分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
2.由默默耕耘的独行侠变为善于和同行、学生沟通交流的合作者。
历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所以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同行之间要加强合作,相互启发。最有效的办法是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同年级教师集体备课,相互讨论,共同分享教学资源和灵感,相互观摩教学。不同学校之间的历史教师可相互交流,加强沟通。同时,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的一些惊人的创新,对教师的教学会是丰富和发展的机会。
二、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自主发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需要教师积极进行知识重构。这种带有建构性、自组织的专业发展动力来自教师内部,并随着发展不断促进其自身职业自觉意识的唤醒。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可以通过积极开展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核心因素,是适应新课程需要、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良性循环的保障。反思的内容必须紧扣教育教学实际,反思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闪光点或某一失误总结出实实在在的体会和认识,如提问的有效性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史料选择的适切性、教学行为的恰当性等。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方面的深层次认识,可以促进教育实践,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历史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知识,有能力通过计算机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或辅助手段。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能动发展的过程。要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生理、心理特征及智能结构水平,营造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得出与教材或教师不同结论的广阔空间;给予学生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和学习评价等教学环节提出建议的权利。只有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挫折感和成功感,并提高历史学习的各方面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建立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亲密的合作关系,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四、重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媒体的能力。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开发利用图片资料、历史文献、其他学科资源及网络资源等。
1.教师充分利用教科书丰富的课程资源。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的教科书改革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了课程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教科书引入史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具体体验和认识,而且可以使其养成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2.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支撑其教学。
大量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有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遗址遗迹、网络资源等,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为了增强历史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多媒体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和方法引入课堂,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完善课堂结构,形成综合性的课程文化。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入历史教学,能让历史课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介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的历史事件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能更好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要注意引入信息的质量,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准,课件的制作力求精致、实用。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过于依赖多媒体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只要历史教师能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塑造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新角色,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专业技能,就一定能面对新课程的挑战,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艳玲.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角色转变的几点思考.师德师资,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