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年,各省市区“两会”陆续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数据特别引人关注。继2017年辽宁省承认数据造假后,今年又有内蒙古、天津等地相继自曝家丑。
此外,审计署已披露云南、湖南、吉林、重庆4省市的10个市县区存在虚增财政收入问题。中央巡视组反馈巡视结果时,也点名批评内蒙古和吉林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按理说,经济数据造假影响党和政府的相关判断和决策,是一种违背政治规矩和纪律的严重腐败。那不少省份掀起的这股“挤水热”,背后到底有何原因呢?
主动“挤水”的,也要依规问责
廉政瞭望2017年初刊发的《地方经济数据造假源动力》一文中已经披露过,地方数据造假的动机和手段,但几乎都是争着往高处说。如今,多个省市却主动下调这些数据,除了GDP,还有财政收入。
某市一名统计局长认为,这首先要得益于目前正在不断巩固的反腐败高压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三令五申,纪委和巡视组的强力出击,都让地方在扭转观念。
比如,今年最早由内蒙古自曝的“家丑”,就有一部分来自于中央巡视组的威力。1月3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十届五次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区县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2016年全区财政收入虚增500多亿元。
8天后,改口的轮到了天津市滨海新区。当地表示,2016年GDP也没有此前公布的一万亿元那么多,实际数大概只有6654亿元,缩水约1/3。2017年12月22日,该区还在造势,称将成为国内首个GDP过万亿元的国家级新区。
同样,2017年6月,中央第二巡视组向内蒙古反馈“回头看”情况指出,有的地方经济数据造假。再找来包头市今年提交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一看——“主动认领、坚决整改,对主要经济指标作了调整,目的是压实总量、提高质量,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其次,是考核指挥棒的变化。“如今不再唯GDP论,纯粹的‘数字出官’不好使了,自然就没有必要作假,毕竟被查出来了还担责。”沿海地区一名副市长对廉政瞭望表示。
问题来了。主动承认问题,绝不意味着不会问责。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1月18日回应称,正在核实少数地方数据造假的情况,对可能存在不实数据的地方、企业和单位,将依法依规处理。各界都在期待,在今年已经承认造假的省市中,谁会率先启动问责程序。
2016年10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对于统计数据造假的干部,要“一票否决”。
最近,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在该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把话说得很清楚:坚决不要徒有虚名、自欺欺人的“速”和“量”,“这笔大账早算清、早主动……”
“谁家的孩子谁抱”
有一个困扰全国人民多年的问题,各省GDP相加之和永远大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总数字。2015年差值在4.6万亿元,凭空多出了一个浙江;2016年超3.6万亿元,相当于天津加重庆……
对此,有个标准答案。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产生了重复计算,比如央企总部在北京,北京自然会报送其产值,但其具体所在的省份也会统计其产值。
进入新常态以后,整个大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更加需要实事求是,一些地方的财政收入情况就现原形了。
侠客岛发文称,“十二五”期间的五年中,全国31个省区市,对国家财政“有财力贡献”的为9个,依额度从大往小排序为: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福建、辽宁,共计为国家财政“贡献”了1476万亿元:
划重点来了,一些GDP排名全国前列的省份,照样需要国家的转移支付。而个别GDP和财政收入增速为负值的省份,却依然在为国家财政做贡献,比如辽宁。
前述统计局长表示,财政收入的造假,与GDP的造假不同,需要真金白银进入国库,而非仅仅修改一下数字。
“吹牛上税”就让辽宁一些城市付出过惨痛代价。一名市委书记曾公开承认,在分税制体制下,财政收入虚增的税收数额,也要按比例向中央和省上缴。前几年财政收入虚增空转,百姓没有得到好处不说,相当于平均每人要多交税1000元。
最近一次被财政部点名的是江西丰城市。他们在置换债券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违规使用置换债券资金、个人违法代持国有股份、私设账外账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对此,江西省已收缴违规资金,并处理相关责任人。
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财政部再次放话,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谁家的孩子谁抱”,中央坚决不救助,地方政府要趁早打消中央政府会“埋单”的幻觉,金融机构也不要产生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地方小算盘
中直部門一名副部级领导对廉政瞭望表示,2016年自己到一个地方调研时,对方一名县委书记沾沾自喜,称“我们这么多年就是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撑政府运转,能要到钱那是本事”。
当时他有点生气,质问道:“饼只有那么大,你靠自己‘能耐’要多了,别的地方怎么过?”现场气氛一度比较尴尬。
这位领导解释,转移支付只是中央对地方财政补助的一种形式,有一般性和专项两种形式,前者在每年都会有一个总预算,向落后地区倾斜。“别有用心的人会在专项转移支付上钻空子,除了‘跑部钱进’,还制造些假的成效来欺骗中央,因为这类支付往往采取竞争分配方式向地方分配资金。”
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号侠客岛曾发文称,统计数据造假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其实对地方的财政影响很大。地方公共预算收入高估,中央转移支付就会减少,用于当地的财政支出也减少。在此背景下,挤水分、期待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但是否只要主动挤干水分,再叫两声穷,就一定能得到更多中央照顾呢?
其实可以先抛开转移支付,来看一下中央对地方补助的另一种形式——税收返还。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表示,税收返还按照基数和地方对应税源收入增长状况而定,地方挤出收入水分,反而有可能导致税收返还减少。
有人担心,有个别地方新上任的地方主官故意把数字说低,是在自我松绑,把没治理好的理由甩给上一届,之后几年再奋力“增长”回来。
毕竟,从2019年开始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各省区市统计局将在国家统计局的领导下从严审核核算。如果造假数据拖到最后一刻再修正,到时候差距只会更大。就算已经调走,现在也会追责,有几个人受得了?
(摘自《廉政瞭望》)
此外,审计署已披露云南、湖南、吉林、重庆4省市的10个市县区存在虚增财政收入问题。中央巡视组反馈巡视结果时,也点名批评内蒙古和吉林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按理说,经济数据造假影响党和政府的相关判断和决策,是一种违背政治规矩和纪律的严重腐败。那不少省份掀起的这股“挤水热”,背后到底有何原因呢?
主动“挤水”的,也要依规问责
廉政瞭望2017年初刊发的《地方经济数据造假源动力》一文中已经披露过,地方数据造假的动机和手段,但几乎都是争着往高处说。如今,多个省市却主动下调这些数据,除了GDP,还有财政收入。
某市一名统计局长认为,这首先要得益于目前正在不断巩固的反腐败高压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三令五申,纪委和巡视组的强力出击,都让地方在扭转观念。
比如,今年最早由内蒙古自曝的“家丑”,就有一部分来自于中央巡视组的威力。1月3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十届五次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区县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2016年全区财政收入虚增500多亿元。
8天后,改口的轮到了天津市滨海新区。当地表示,2016年GDP也没有此前公布的一万亿元那么多,实际数大概只有6654亿元,缩水约1/3。2017年12月22日,该区还在造势,称将成为国内首个GDP过万亿元的国家级新区。
同样,2017年6月,中央第二巡视组向内蒙古反馈“回头看”情况指出,有的地方经济数据造假。再找来包头市今年提交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一看——“主动认领、坚决整改,对主要经济指标作了调整,目的是压实总量、提高质量,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其次,是考核指挥棒的变化。“如今不再唯GDP论,纯粹的‘数字出官’不好使了,自然就没有必要作假,毕竟被查出来了还担责。”沿海地区一名副市长对廉政瞭望表示。
问题来了。主动承认问题,绝不意味着不会问责。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1月18日回应称,正在核实少数地方数据造假的情况,对可能存在不实数据的地方、企业和单位,将依法依规处理。各界都在期待,在今年已经承认造假的省市中,谁会率先启动问责程序。
2016年10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对于统计数据造假的干部,要“一票否决”。
最近,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在该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把话说得很清楚:坚决不要徒有虚名、自欺欺人的“速”和“量”,“这笔大账早算清、早主动……”
“谁家的孩子谁抱”
有一个困扰全国人民多年的问题,各省GDP相加之和永远大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总数字。2015年差值在4.6万亿元,凭空多出了一个浙江;2016年超3.6万亿元,相当于天津加重庆……
对此,有个标准答案。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产生了重复计算,比如央企总部在北京,北京自然会报送其产值,但其具体所在的省份也会统计其产值。
进入新常态以后,整个大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更加需要实事求是,一些地方的财政收入情况就现原形了。
侠客岛发文称,“十二五”期间的五年中,全国31个省区市,对国家财政“有财力贡献”的为9个,依额度从大往小排序为: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福建、辽宁,共计为国家财政“贡献”了1476万亿元:
划重点来了,一些GDP排名全国前列的省份,照样需要国家的转移支付。而个别GDP和财政收入增速为负值的省份,却依然在为国家财政做贡献,比如辽宁。
前述统计局长表示,财政收入的造假,与GDP的造假不同,需要真金白银进入国库,而非仅仅修改一下数字。
“吹牛上税”就让辽宁一些城市付出过惨痛代价。一名市委书记曾公开承认,在分税制体制下,财政收入虚增的税收数额,也要按比例向中央和省上缴。前几年财政收入虚增空转,百姓没有得到好处不说,相当于平均每人要多交税1000元。
最近一次被财政部点名的是江西丰城市。他们在置换债券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违规使用置换债券资金、个人违法代持国有股份、私设账外账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对此,江西省已收缴违规资金,并处理相关责任人。
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财政部再次放话,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谁家的孩子谁抱”,中央坚决不救助,地方政府要趁早打消中央政府会“埋单”的幻觉,金融机构也不要产生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地方小算盘
中直部門一名副部级领导对廉政瞭望表示,2016年自己到一个地方调研时,对方一名县委书记沾沾自喜,称“我们这么多年就是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撑政府运转,能要到钱那是本事”。
当时他有点生气,质问道:“饼只有那么大,你靠自己‘能耐’要多了,别的地方怎么过?”现场气氛一度比较尴尬。
这位领导解释,转移支付只是中央对地方财政补助的一种形式,有一般性和专项两种形式,前者在每年都会有一个总预算,向落后地区倾斜。“别有用心的人会在专项转移支付上钻空子,除了‘跑部钱进’,还制造些假的成效来欺骗中央,因为这类支付往往采取竞争分配方式向地方分配资金。”
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号侠客岛曾发文称,统计数据造假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其实对地方的财政影响很大。地方公共预算收入高估,中央转移支付就会减少,用于当地的财政支出也减少。在此背景下,挤水分、期待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但是否只要主动挤干水分,再叫两声穷,就一定能得到更多中央照顾呢?
其实可以先抛开转移支付,来看一下中央对地方补助的另一种形式——税收返还。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表示,税收返还按照基数和地方对应税源收入增长状况而定,地方挤出收入水分,反而有可能导致税收返还减少。
有人担心,有个别地方新上任的地方主官故意把数字说低,是在自我松绑,把没治理好的理由甩给上一届,之后几年再奋力“增长”回来。
毕竟,从2019年开始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各省区市统计局将在国家统计局的领导下从严审核核算。如果造假数据拖到最后一刻再修正,到时候差距只会更大。就算已经调走,现在也会追责,有几个人受得了?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