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国学经典萃取了中华五千年的精华,伴随着“国学热”出现,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设与国学经典诵读相关教学课程,而后的对于国学效仿以及怎样把国学引入语文教学,无疑成了老师和家长们关心的问题。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学习语文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语文阅读教学中该不该引入经典?怎样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阅读?本文将围绕这两方面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
经典传承阅读国学
【Abstract】
Sinology classics extract the essence of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ulture. While the emergence of Hot Sinology,types of schools at all levels have set up reading courses which are relevant with Sinology classics. Here are the problems: How to imitate Sinology and how to introduce Sinology 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which undoubtedly are concerned with teachers and parents. Chinese is the unity of the tool and the humanities,and is a carrier of culture. It is a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o learn Chinese. However,should Sinology classics be introduced to Chinese reading? How to guide students reading Sinology classic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se two aspects.
【Key Words】
inheritance of classicsreadingSinology classics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517(2014)02-0061-03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历史和文华的传承都需要一种有力的载体。语文作为一种人类特殊的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无疑也被赋予特殊的使命。“源远流长”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承接过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急功近利”、“不求甚解”这些不应该在教学这项活动中出现。语文是优美的东西,而语文学习也因该是幸福快乐的,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应该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激情和喜爱,尤其是阅读,于是一种对经典的传承便由此产生。
一、经典传承
何谓经典?有人说经典就是很多年后你觉得他还是很有用的益东西,也有人说经典就是古老的,好的人或物。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叙事》认为“自圣贤著作,史曰经典”。关于经典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到现在也没能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我们都知道,对经典的学习肯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那些国学经典的阅读和学习会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一种不同于网络阅读和课本阅读的氛围。
中华民族有着属于他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特征,而对于这独特他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传承方法,至少在本质上是不同的。“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等这些经典是需要我传承和发展。
然而经典的传承,要的是“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对经典的发扬光大要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经典对小学生的影响要的是语文能力在本质上的提升,而不是阅读数量的增加,既然是经典就得有经典的气息,经典的功效。
2009年9月1日,杭州某小学“古色古香”的升学仪式:92位新生身穿明清“学士服”,在悠扬的古乐声中,手捧“三字经”,大声诵读:“菊花香,如紫阳,吾七岁,进学堂……勤学习,健身体,知礼仪,善劳动……这一壮观的升学仪式一时竟成为媒体报道的新宠。央视“百家讲坛“的栏目的播出,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出现,国学“老板班”的开设等等一系列关于国学活动,滋养了一股重读国学经典,重温国学梦,重建国学氛围的思潮。但是我们要时刻警惕,这些关于经典的推崇和膜拜,会不会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失去他本生的韵味。炒作国学,甚至篡改经典改变了重读经典的初衷,各类小学开设的国学经典阅读也让人越来越怀疑:经典真的还会是经典吗,经典真的对孩子有用吗,经典真的能提升孩子语文综合素养吗?
对于经典怎样传承,在语文教学阅读中怎样对待经典这已经是不能回避的话题。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的,适度的,准确的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是非常有必要的。阅读不但可以学到教材以外的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一时间“三百千千二四孝,幼学增广弟子规”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诗》、《二十四孝》、《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弟子规》这八种书成为各个小学国学课程的新宠,学校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国学作品的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家长也觉得国学作品的阅读能让孩子成绩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我们不得不时刻提醒老师,提醒家长,盲目的对国学追捧,是达不到熏陶和感染的作用的,经典的传承需要一种心灵的感悟,需要引起的是学生来自其内心的共鸣。
语文阅读教学是快乐的,幸福的,不应该让它因为人们对国学的狂热影响到语文阅读教学。
二、幸福阅读
季羡林认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确实,对国学经典的阅读可以作为小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精神食粮的补给,可是单单靠盲目的死记硬背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有时还会产生负作用。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七岁女孩闻《论语》即落泪的报道,感触很深,如果这是读国学的目的,我宁愿他们不读,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为什么我们不试试一种更适合孩子,更能让孩子接受的阅读方式呢?
1.童心悦读,兴趣激发
惠特曼说过:“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份……”我们为什么不尝试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呢?我们为什么不把国学中那些深奥的,晦涩的文字转变成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来引领他们走进书香世界呢?
对小学生而言,经典的阅读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把三字经变成儿歌,还可以把书上的知识通过动画片的形式来播放,还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孩子按自己的兴趣选取喜欢的诗歌,故事来和老师,同学分享,还可以将将分角色朗读,编演经典故事等方法运用到阅读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亲子活动,共同进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家庭的文化背景,教育方式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现在的家长总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学校的问题,他们只是管孩子的吃住就好。当孩子面对那些不得不去完成的经典阅读时,家长们为什么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努力读懂,而自己却什么也不做。为什么家长们不尝试也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呢?家长们可以通过故事讲解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习《三字经》,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责”的方式来向孩子解释《弟子规》、《二十四孝》,这些方式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是十分有用的,既可以增进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还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孩子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会懂得如何和父母沟通,如何表达自己。这有助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有效教学
曾经听过过这样一句话: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孩子从无知到乐知就像是一个慢慢变色的梯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容不得半点的急躁。在国学经典的阅读教学中,所有的东西不是越多越好,越深奥越好,我们呈现的是符合孩子年龄特征,与孩子阅读能力相适应的作品。阅读不是单纯的书本高度的增加,它是可以用来改变人生的宽度、厚度,改变人生的气象的。
1.适度,适量的呈现
“国学热”的兴起,让各个学校的老师们,家长们都在为孩子的国学学习努力着,只要是国学,他们都巴不得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吸收掉。他们不在乎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才适合孩子?有些家长甚至觉得理不理解无所谓,只要把他们背下来,终有一天会懂,这叫学习吗,这还有经典的气息吗?所以,在选择孩子的经典阅读作品时,经典的适度性是必须考虑的,容不得任何侥幸心理,和任何理所当然。
低年级的孩子,可以选择浅显易懂的诗文,短小的古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等,而《红楼梦》、《三国演义》这类比较需要理解力和感悟力的作品可以选择留给高年级的同学完成。
2.生动,到位的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孩子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热爱,使书成为治理生活的指路明星。”孩子的学习是为孩子自己,老师包括家长都只是一个指路人,一个陪同者而已,绝对不能要变成孩子学习生活的主导者。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必须学会引导,尤其是晦涩难懂的国学阅读。
在对孩子认识国学,了解国学的过程中,很多作品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很容易感受到流露在作品中的情感魅力,如透过文字直接阅读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捕捉到《上邪》中性格刚烈的女子对情感的坚贞,《有所思》中真情女子对感情的决绝与不舍,《十五从军征》中绝望老军人凄凉的晚景,《梁甫吟》中李白的张狂与自信。《羌村》中杜甫的困顿与欣喜,《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坦率与执着,《红楼梦》中黛玉的才情与敏感等等。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与渔,以终身受用无穷”。德国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提出:“不好的老师是奉献真理,好的老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
3.科学,有益地阅读
著名语文家吕叔湘说过:“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对于国学经典的阅读教学,我们可以采取“晨诵”、“暮省”的方式以营造一个书香氛围。每天在上课前十五分钟的大声朗读,是很有必要的,孩子们可以在这种充满书声的氛围中获得洗礼,这种知性的熏陶胜过强迫识记。另外就是每天的“暮省”,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完成孩子们的“消化”问题,老师可以通过要求孩子们亲手制作知识卡片,写上他们的关于已经记得的并且理解的作品内容以及他们自己的小感受,参加班上评比,这个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团体合作。对于孩子们的成果展示,老师可以设立“评议小组”进行全班的评比,优秀的可以全班学习,并设置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4.身先表率,得体施教
对于国学阅读教学来说,表率起一定的作用,尤其是老师。一个老师想让国学阅读真正的发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从而达到人文素养的一个升华,他自身也得需要相当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
国学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白这个活动是双方共同完成的,是师生双方的对话,老师希望孩子通过对国学的学习在知识上得到增加,在个人修养上得到提升。那老师自己就得也积极地投入到国学的学习中,并且要学的更好,过硬的专业素养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基本保障。
老师对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在行动上、知识上、道德上都得起到模范的作用,这对国学学习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千古名句的感悟,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等这类句子的理解都可以用一种外在的方式向学生讲授,不必非得拘泥于书本。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而这些要求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得到,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不盲目“跟风”,不急于求成,不轻易忽视它的存在,国学阅读就会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全国小学语文理事长崔峦认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的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是学生读有怕知道生疑解疑再到生疑的过程。”
总之,国学经典的阅读是必须的。正确的,合理的,准确的引导国学进入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必须的。这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需要的不仅是老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支持。传统的经典需要我们以正确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龙绍坤.在经典中找到读经典的方法——我对经典课堂的一点看法[J].深圳: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6).
[2]王海霞.试论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J].当代教育科学,2010(14).
[3]张淑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新探索[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4(01).
国学经典萃取了中华五千年的精华,伴随着“国学热”出现,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设与国学经典诵读相关教学课程,而后的对于国学效仿以及怎样把国学引入语文教学,无疑成了老师和家长们关心的问题。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学习语文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语文阅读教学中该不该引入经典?怎样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阅读?本文将围绕这两方面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
经典传承阅读国学
【Abstract】
Sinology classics extract the essence of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ulture. While the emergence of Hot Sinology,types of schools at all levels have set up reading courses which are relevant with Sinology classics. Here are the problems: How to imitate Sinology and how to introduce Sinology 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which undoubtedly are concerned with teachers and parents. Chinese is the unity of the tool and the humanities,and is a carrier of culture. It is a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o learn Chinese. However,should Sinology classics be introduced to Chinese reading? How to guide students reading Sinology classic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se two aspects.
【Key Words】
inheritance of classicsreadingSinology classics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517(2014)02-0061-03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历史和文华的传承都需要一种有力的载体。语文作为一种人类特殊的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无疑也被赋予特殊的使命。“源远流长”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承接过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急功近利”、“不求甚解”这些不应该在教学这项活动中出现。语文是优美的东西,而语文学习也因该是幸福快乐的,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应该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激情和喜爱,尤其是阅读,于是一种对经典的传承便由此产生。
一、经典传承
何谓经典?有人说经典就是很多年后你觉得他还是很有用的益东西,也有人说经典就是古老的,好的人或物。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叙事》认为“自圣贤著作,史曰经典”。关于经典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到现在也没能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我们都知道,对经典的学习肯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那些国学经典的阅读和学习会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一种不同于网络阅读和课本阅读的氛围。
中华民族有着属于他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特征,而对于这独特他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传承方法,至少在本质上是不同的。“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等这些经典是需要我传承和发展。
然而经典的传承,要的是“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对经典的发扬光大要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经典对小学生的影响要的是语文能力在本质上的提升,而不是阅读数量的增加,既然是经典就得有经典的气息,经典的功效。
2009年9月1日,杭州某小学“古色古香”的升学仪式:92位新生身穿明清“学士服”,在悠扬的古乐声中,手捧“三字经”,大声诵读:“菊花香,如紫阳,吾七岁,进学堂……勤学习,健身体,知礼仪,善劳动……这一壮观的升学仪式一时竟成为媒体报道的新宠。央视“百家讲坛“的栏目的播出,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出现,国学“老板班”的开设等等一系列关于国学活动,滋养了一股重读国学经典,重温国学梦,重建国学氛围的思潮。但是我们要时刻警惕,这些关于经典的推崇和膜拜,会不会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失去他本生的韵味。炒作国学,甚至篡改经典改变了重读经典的初衷,各类小学开设的国学经典阅读也让人越来越怀疑:经典真的还会是经典吗,经典真的对孩子有用吗,经典真的能提升孩子语文综合素养吗?
对于经典怎样传承,在语文教学阅读中怎样对待经典这已经是不能回避的话题。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的,适度的,准确的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是非常有必要的。阅读不但可以学到教材以外的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一时间“三百千千二四孝,幼学增广弟子规”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诗》、《二十四孝》、《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弟子规》这八种书成为各个小学国学课程的新宠,学校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国学作品的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家长也觉得国学作品的阅读能让孩子成绩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我们不得不时刻提醒老师,提醒家长,盲目的对国学追捧,是达不到熏陶和感染的作用的,经典的传承需要一种心灵的感悟,需要引起的是学生来自其内心的共鸣。
语文阅读教学是快乐的,幸福的,不应该让它因为人们对国学的狂热影响到语文阅读教学。
二、幸福阅读
季羡林认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确实,对国学经典的阅读可以作为小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精神食粮的补给,可是单单靠盲目的死记硬背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有时还会产生负作用。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七岁女孩闻《论语》即落泪的报道,感触很深,如果这是读国学的目的,我宁愿他们不读,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为什么我们不试试一种更适合孩子,更能让孩子接受的阅读方式呢?
1.童心悦读,兴趣激发
惠特曼说过:“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份……”我们为什么不尝试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呢?我们为什么不把国学中那些深奥的,晦涩的文字转变成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来引领他们走进书香世界呢?
对小学生而言,经典的阅读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把三字经变成儿歌,还可以把书上的知识通过动画片的形式来播放,还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孩子按自己的兴趣选取喜欢的诗歌,故事来和老师,同学分享,还可以将将分角色朗读,编演经典故事等方法运用到阅读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亲子活动,共同进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家庭的文化背景,教育方式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现在的家长总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学校的问题,他们只是管孩子的吃住就好。当孩子面对那些不得不去完成的经典阅读时,家长们为什么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努力读懂,而自己却什么也不做。为什么家长们不尝试也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呢?家长们可以通过故事讲解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习《三字经》,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责”的方式来向孩子解释《弟子规》、《二十四孝》,这些方式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是十分有用的,既可以增进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还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孩子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会懂得如何和父母沟通,如何表达自己。这有助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有效教学
曾经听过过这样一句话: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孩子从无知到乐知就像是一个慢慢变色的梯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容不得半点的急躁。在国学经典的阅读教学中,所有的东西不是越多越好,越深奥越好,我们呈现的是符合孩子年龄特征,与孩子阅读能力相适应的作品。阅读不是单纯的书本高度的增加,它是可以用来改变人生的宽度、厚度,改变人生的气象的。
1.适度,适量的呈现
“国学热”的兴起,让各个学校的老师们,家长们都在为孩子的国学学习努力着,只要是国学,他们都巴不得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吸收掉。他们不在乎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才适合孩子?有些家长甚至觉得理不理解无所谓,只要把他们背下来,终有一天会懂,这叫学习吗,这还有经典的气息吗?所以,在选择孩子的经典阅读作品时,经典的适度性是必须考虑的,容不得任何侥幸心理,和任何理所当然。
低年级的孩子,可以选择浅显易懂的诗文,短小的古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等,而《红楼梦》、《三国演义》这类比较需要理解力和感悟力的作品可以选择留给高年级的同学完成。
2.生动,到位的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孩子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热爱,使书成为治理生活的指路明星。”孩子的学习是为孩子自己,老师包括家长都只是一个指路人,一个陪同者而已,绝对不能要变成孩子学习生活的主导者。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必须学会引导,尤其是晦涩难懂的国学阅读。
在对孩子认识国学,了解国学的过程中,很多作品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很容易感受到流露在作品中的情感魅力,如透过文字直接阅读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捕捉到《上邪》中性格刚烈的女子对情感的坚贞,《有所思》中真情女子对感情的决绝与不舍,《十五从军征》中绝望老军人凄凉的晚景,《梁甫吟》中李白的张狂与自信。《羌村》中杜甫的困顿与欣喜,《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坦率与执着,《红楼梦》中黛玉的才情与敏感等等。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与渔,以终身受用无穷”。德国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提出:“不好的老师是奉献真理,好的老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
3.科学,有益地阅读
著名语文家吕叔湘说过:“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对于国学经典的阅读教学,我们可以采取“晨诵”、“暮省”的方式以营造一个书香氛围。每天在上课前十五分钟的大声朗读,是很有必要的,孩子们可以在这种充满书声的氛围中获得洗礼,这种知性的熏陶胜过强迫识记。另外就是每天的“暮省”,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完成孩子们的“消化”问题,老师可以通过要求孩子们亲手制作知识卡片,写上他们的关于已经记得的并且理解的作品内容以及他们自己的小感受,参加班上评比,这个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团体合作。对于孩子们的成果展示,老师可以设立“评议小组”进行全班的评比,优秀的可以全班学习,并设置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4.身先表率,得体施教
对于国学阅读教学来说,表率起一定的作用,尤其是老师。一个老师想让国学阅读真正的发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从而达到人文素养的一个升华,他自身也得需要相当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
国学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白这个活动是双方共同完成的,是师生双方的对话,老师希望孩子通过对国学的学习在知识上得到增加,在个人修养上得到提升。那老师自己就得也积极地投入到国学的学习中,并且要学的更好,过硬的专业素养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基本保障。
老师对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在行动上、知识上、道德上都得起到模范的作用,这对国学学习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千古名句的感悟,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等这类句子的理解都可以用一种外在的方式向学生讲授,不必非得拘泥于书本。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而这些要求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得到,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不盲目“跟风”,不急于求成,不轻易忽视它的存在,国学阅读就会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全国小学语文理事长崔峦认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的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是学生读有怕知道生疑解疑再到生疑的过程。”
总之,国学经典的阅读是必须的。正确的,合理的,准确的引导国学进入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必须的。这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需要的不仅是老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支持。传统的经典需要我们以正确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龙绍坤.在经典中找到读经典的方法——我对经典课堂的一点看法[J].深圳: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6).
[2]王海霞.试论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J].当代教育科学,2010(14).
[3]张淑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新探索[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