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自身的人文性特点及新时代语文教学的发展变化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性研究,从而关注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正确认识人文因素的重要性,通过文本阅读真正提炼出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这一问题作简要论述。
一、体验人文情感,唤醒人文意识,凸显人文精神
情感体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作用重大,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努力创设阅读情境,营造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人文氛围中,使之动容、动情、动心,调动他们的人文积累和经验,用心品味,最终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个人品位。
1.激情朗读,用心领悟
文学是感性的,读,能够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诗的语言精练,意蕴丰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如:教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先向学生介绍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的沉重打击,告诉学生这是作者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作品。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第一次,读准字音;第二次,读出停顿;第三次,读出情感。同学们兴致很高,教室里书声琅琅。在多次的朗读交流中,我发现学生的思想被激活了,他们已渐渐感受到了作者面对挫折却仍乐观超脱的人生态度。接着我又指名朗读。在朗读时,学生居然能把“谈笑间”“一樽”“早生”“人生”等词句处理为重音,我很惊讶,因为这些是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词句。原来,学生经过朗读,已基本领悟了诗歌的主题。而作者藐视挫折,达观自信的智者情怀已经使学生在诵读中得到渐染式的熏陶,从而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感的激荡。整堂课学生沉浸其中,课堂上弥漫着人文关怀的气息。
2.读出真味,丰富精神内涵
阅读是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蕴含在文本中的人文情感,有的学生容易感受、领悟;有的则是内隐的,不经过研读、思考,就无法准确把握作者希望通过文本传递给读者的人文指向。因此,指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研读,也是感悟人文精神的途径之一。 如:在学习《长江三峡》一文时,学生很快领悟到作者热爱大自然、希望融入大自然的情怀与心境。但在探究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还没有完全把握隐含在文中的最重要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 “文中有哪些语句表现了三峡险峻秀美的特点?作者说被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用意是什么?”学生们开始寻找文中相关语句,并反复研读,仔细品味,最后领悟:文章不仅仅歌颂大自然,更表达了刘白羽的思想——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更加突出地表现了长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摇篮。这样,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研读、探究,同学们更为完整地理解了作者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并自觉地融入作品中。
二、适时点拨,积极引导,努力提升人文内涵
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就是体味并养成人文精神的过程。教授《十八岁和其他》一文时,在学生已经感悟文本流露的人性美的基础上,我抓住文中“东东,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的语句作拓展探究,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积累,讲述一个类似的爱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纷纷发言。从同学的发言中,我发现他们谈的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亲人之爱,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真正把握课文的人文背景。但是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深知: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这是一种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方式。我又讲了“贫困孩子被资助”的感人事例,让学生从中感悟,能否把父母对自己的爱上升到社会大家庭中的博爱。果然,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境界也升华了。同学们经过思考认识到:文中流露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及人与人之间无言的爱,这比他们刚开始所理解的爱更为深刻,因而更能触动人的心弦。
三、拓宽互动平台,灌输人文意识,提炼人文精神
灌输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更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教授《贝多芬传》一文时,学生有的从贝多芬失去了母亲,过早担负起家庭重任的叙述,看到了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要有积极勇敢的态度:有的从贝多芬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生活上的种种难题的智慧,学到了在困难面前除了要有坚定的决心,还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有的从贝多芬临走时的话语中领悟到:人生道路上需要有信念的支撑……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学生在思想的交流、碰撞、融合中,得到了更多的人文体验,提炼出了更多的人文精神。
新形势下,语文课堂应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人文环境,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理解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美好的情操和向上进取的精神,最终使我们的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人文素养获得全面提升,精神境界永远健康向上。
参考资料:
1.吴建方《浅析诗歌中的“想象·诵读·品评”》,《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年第1期。
2.王燕玲《浅谈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练习中的应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年第1期。
一、体验人文情感,唤醒人文意识,凸显人文精神
情感体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作用重大,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努力创设阅读情境,营造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人文氛围中,使之动容、动情、动心,调动他们的人文积累和经验,用心品味,最终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个人品位。
1.激情朗读,用心领悟
文学是感性的,读,能够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诗的语言精练,意蕴丰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如:教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先向学生介绍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的沉重打击,告诉学生这是作者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作品。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第一次,读准字音;第二次,读出停顿;第三次,读出情感。同学们兴致很高,教室里书声琅琅。在多次的朗读交流中,我发现学生的思想被激活了,他们已渐渐感受到了作者面对挫折却仍乐观超脱的人生态度。接着我又指名朗读。在朗读时,学生居然能把“谈笑间”“一樽”“早生”“人生”等词句处理为重音,我很惊讶,因为这些是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词句。原来,学生经过朗读,已基本领悟了诗歌的主题。而作者藐视挫折,达观自信的智者情怀已经使学生在诵读中得到渐染式的熏陶,从而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感的激荡。整堂课学生沉浸其中,课堂上弥漫着人文关怀的气息。
2.读出真味,丰富精神内涵
阅读是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蕴含在文本中的人文情感,有的学生容易感受、领悟;有的则是内隐的,不经过研读、思考,就无法准确把握作者希望通过文本传递给读者的人文指向。因此,指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研读,也是感悟人文精神的途径之一。 如:在学习《长江三峡》一文时,学生很快领悟到作者热爱大自然、希望融入大自然的情怀与心境。但在探究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还没有完全把握隐含在文中的最重要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 “文中有哪些语句表现了三峡险峻秀美的特点?作者说被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用意是什么?”学生们开始寻找文中相关语句,并反复研读,仔细品味,最后领悟:文章不仅仅歌颂大自然,更表达了刘白羽的思想——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更加突出地表现了长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摇篮。这样,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研读、探究,同学们更为完整地理解了作者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并自觉地融入作品中。
二、适时点拨,积极引导,努力提升人文内涵
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就是体味并养成人文精神的过程。教授《十八岁和其他》一文时,在学生已经感悟文本流露的人性美的基础上,我抓住文中“东东,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的语句作拓展探究,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积累,讲述一个类似的爱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纷纷发言。从同学的发言中,我发现他们谈的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亲人之爱,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真正把握课文的人文背景。但是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深知: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这是一种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方式。我又讲了“贫困孩子被资助”的感人事例,让学生从中感悟,能否把父母对自己的爱上升到社会大家庭中的博爱。果然,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境界也升华了。同学们经过思考认识到:文中流露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及人与人之间无言的爱,这比他们刚开始所理解的爱更为深刻,因而更能触动人的心弦。
三、拓宽互动平台,灌输人文意识,提炼人文精神
灌输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更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教授《贝多芬传》一文时,学生有的从贝多芬失去了母亲,过早担负起家庭重任的叙述,看到了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要有积极勇敢的态度:有的从贝多芬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生活上的种种难题的智慧,学到了在困难面前除了要有坚定的决心,还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有的从贝多芬临走时的话语中领悟到:人生道路上需要有信念的支撑……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学生在思想的交流、碰撞、融合中,得到了更多的人文体验,提炼出了更多的人文精神。
新形势下,语文课堂应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人文环境,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理解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美好的情操和向上进取的精神,最终使我们的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人文素养获得全面提升,精神境界永远健康向上。
参考资料:
1.吴建方《浅析诗歌中的“想象·诵读·品评”》,《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年第1期。
2.王燕玲《浅谈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练习中的应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