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感知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nlun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辩证的。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感觉、知觉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表象属于列宁所说的“生动的直观”那个认识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感知是认识的开始,此后,通过思维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人们认识事物、获得知识,首先必须通过感知。
  由于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而感知又是感性认识过程中的环节。因此,它对教学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它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探索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对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作用更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从具体入手,使学生形成感知和表象,进而到思维。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历史教学中,由于认识对象都是已经发生过的现象,因此,感知的运用显得更为重要。它可以唤起和组织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的感性材料,促进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历史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与历史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学生深刻地感知遥远的过去,这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
  历史教学中,学生既无法直接观察,教师也不能演示实验。那么如何建造一座桥梁,解决历史知识特点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矛盾,使学生既能感知遥远的过去,又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生涯中体会到,在教学中善用感知能达到这一目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彩色
  
  感觉是一切知识的开端,感觉越丰富,知觉也就越完整。教学中,教师用不同色彩,可以使历史知识由抽象变为直观,吸引学生注意,并从不同彩色的象征意义感知历史知识的含义,是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如在讲张骞出使西域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幅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然后一边生动地叙述张骞忠于使命,不畏艰险,坚持西行的故事,一边用一根绿色丝带从长安开始,沿着张骞途经的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地连结起来,就会出现一条彩色的张骞出使西域路线。随着教学的深入,这条绿色的“丝绸之路”就展现在学生面前。它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什么要用绿色丝带呢?此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绿色象征和平、友好。因为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学生从丝带的色彩上体会到丝绸之路的性质,多妙!用同样的方法,可以用杏黄色丝带勾勒玄奘西行路线,因为杏黄色是佛教特有的色彩。用蓝色丝带勾出郑和下西洋路线,因为蓝色表示海洋。用红色丝带勾出红军长征路
  线,因为红色象征革命。
  
  二、成语
  
  教学中,除了直观教具之外,运用成语是一个重要方法。因为历史跟成语有密切的联系,历史上许多典故后来演变成成语。它材料丰富,使用简便,是构造感知桥梁的理想材料。如讲三国历史时,可运用“望梅止渴”、“初出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赔了夫人又折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成语,既活跃了课堂,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可启发学生说一说与三国历史有关的其它成语,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达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目的。又如在讲“淝水之战”时,教师利用三个成语,通过叙述和板书,板书内容如下:
  战前→初战→决战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在强化战争的经过与特点及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歌曲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革命歌曲,它是历史的艺术写照。课堂上贴切地选用它们,不仅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本身的艺术性,而且可增强学生感知历史知识的效果。如讲授《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时,中间穿插一首《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一方面它唱出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另一方面唱出了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喜悦心情,也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过程。历史课堂上,“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亡后的《松花江上》,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南泥湾》,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马赛曲》,巴黎公社时期的《国际歌》等历史歌曲的插入,都可以增强学生感知历史知识的效果。
  
  四、视听
  
  历史课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增强学生感知,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它可以使学生形成新事物的表象。如在讲隋唐文化时,出示一些纪念邮票,如纪念赵州桥的《赵州桥》,纪念敦煌莫高窟的《飞天》等。有感情地朗读一些唐朝诗人的诗,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等千古传诵的诗句。用幻灯打出阎立本的《步辇阁》,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等图片,使学生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观察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感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附近的历史文物和古迹;对比静态和动态;投影仪以及反复练习等。关键是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潜力,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同时在教学中要灵活多变,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的自主性是形成学生其它素质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能力训练,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教师要正确处理“放手”与“指导”的关系,强化“放手”,加强“指导”,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学习。  加强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训练,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理念与良好意志品质,夯实学习基础。  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创设良好学习氛围,开发学生
期刊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生素质的高低衡量着知识掌握的程度,怎样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教学技巧,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创新能力的增强,都取决于其知识掌握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探求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在学中发问,在问中求学,边学边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就说明: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
期刊
小学生作文,首先要有话可说,要有具体内容,也就是说要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其次才是话怎样说,怎样把具体内容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表达出来。小学生为写作文而苦恼,主要是没有内容可写,其次才是不知道怎么写。  有人认为,作文无非是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一篇作文写得好不好,主要是看用词是否确切,句子是否通顺,段落是否成为一个整体。这样错误的认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作文教学的三个弊端:一是
期刊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不只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胆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发言的时间,并把它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来加以重视。教师不要一讲到底,不要认为学生的发言会影响自己的授课时间。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肯定,不要扼杀学生想说的念头,对于答错的学生,不要指责、取笑,而是要让他们体面的坐下。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大致可分为回答教师提问的发言和讨论时的发言。要使
期刊
班集体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能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与工作当中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与灵魂。要把班级管好、教好、培养好,要组织好、引导好、协调好同学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要把一个班级搞活,心向一处看,劲往一处使,建立一个具有很强凝
期刊
教学实践证明:快乐教学是各种教学原则的综合体现。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而创新的主要渠道又是问题思维,这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但心理学表明:人的智商各有差异。现实中学生知识基础又千差万别、思维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师在每节课内,主观的设问和喋喋不休的“传道、授业、解惑”不可能解释每个学生心中各不相同的疑惑,最终导致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和几个尖子生活动,大部分学生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实施这一理念,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1、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使学生有
期刊
他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一脸的忧伤。那个刚才还在教室用冷漠甚至仇恨的眼光注视我的少年,此时却因为我真诚的道歉而哭了。他是我班的李光卓。今天他童年的好伙伴去当兵,请假去道别,而前几天他却因为请假撒过谎。于是我因为晚自习要讲试题为由拒绝了。站在教室外面看他痛苦迷惘的表情,我想是自己的惯性思维错了,猛醒这件事做得多么的残忍而没有温情,我不想因为老师的尊严而坚持这个错。向任课老师请了假让他出来,允许他去送。
期刊
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过:“一节课的好坏的主要标准,只能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紧紧维系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贵在寻求疑问。对疑问挖掘得越深,学习的进步也越大。可见,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有效的巧妙设疑,借以激发引导学生去求疑解疑,无疑也是帮助学生解决认知矛盾的一条捷径。“读书贵有疑”,可
期刊
为使我国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发展,国家提出了在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STS”是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缩写。“STS”教育主张在科学技术的全面教育中优化科学素质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课程,它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和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