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de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龄稍长的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邱少云这个名字。
  1952年10月12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邱少云所在连队执行一次潜伏任务,敌机投下的燃烧弹将邱少云身边的荒草点燃。大火迅速蔓延,烧到了邱少云的身上,但他为了不暴露目标,始终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邱少云无可争议地成为令人崇拜的偶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英雄邱少云的传说却出现了不同的版本,甚至引起许多争议。
  当然,不管是出生之谜,还是牺牲之谜,也都无损于这个令人敬仰的英雄形象。
  
  川娃子:伙夫当了志愿军
  
  1931年,邱少云出生在四川省铜梁县(现属重庆市)关溅乡玉屏村。关于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人们知之甚少,后人对他的回忆大多是从1949年12月他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开始的。
  其实,邱少云也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13岁时就外出做雇工,后来被川军刘义的18团抓去当了兵,做了一年零四个月的国民党部队的伙夫,直到1949年12月解放军八川。成都战役后,邱少云做为补充的新兵源,参加了当时的人民解放军。
  据邱少云的战友们回忆,邱少云当时只有一米六五左右的个头,人长得很结实,但不爱说话。新兵入伍要参加培训,但邱少云的表现不算很积极。参加劳动时,他不愿意把自己的一把好鐵锹换给别人用,还跟一名老兵为争铁锹竞打了起来。为此,连队副班长还将他列为自己的“帮扶对象”。
  一段时间培训后,邱少云参加了四川的剿匪斗争。有一天,执行任务途中,战士们发现村旁有一座奇怪的屋子,屋顶一半是瓦一半是草,屋前站着一位中年妇女和一名10多岁的男孩。有人问:“这房子怎么这么怪,会不会是土匪的观察哨?”邱少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家。”那个妇女和男孩正是他的妈妈和弟弟。战友问他:“想不想回家看看?”邱少云答:“想!”但是,剿匪时期不能暴露家人目标,邱少云只能远远地望了望亲人和家乡,眼里溢满了泪水。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邱少云所在部队改为志愿军,从四川奔赴朝鲜参战。
  进入朝鲜后,部队加强了训练力度和思想教育力度,邱少云进步很快。他对武器特别有悟性,部队装备的苏式武器如转盘冲锋枪、爆破筒、莫洛托夫手雷,他一摸就会,成为了一名标兵。
  1952年10月,志愿军准备攻打上甘岭,把战线往南推移,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是,要取得战役胜利,必须炸掉敌军增援必经的康平桥,而要炸掉康平桥,又必须先拿下金化西边的391高地。
  391高地半山腰的敌军不仅火力强大,还构筑了坚固的地下碉堡,强攻是不可能的。指挥部决定派一支部队秘密潜入敌军阵地后面的山腰,等第二天发起战斗的时候,迅速抢占391高地。邱少云所在的一排担起了这个重任。
  这次行动特别重要,上级对纪律要求十分严格。进入阵地后,待命的战士们只能将脸埋在地上,双手趴在地上,一动也不能动,因为这里距离敌人阵地最近不到60米,稍微发出点声响,就可能被发现。
  战前动员时,战士们很激昂,纷纷表决心,写战书,可邱少云却一声不吭,因此连里对他很不放心。指导员王明世找他谈心,给他讲了许多道理,最后,他向指导员表了态:就是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也不暴露目标,暴露目标就是革命的罪人。
  第二天,邱少云向党支部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他在申请书中表示:为了战斗胜利,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茅草丛:烈火中的沉默战士
  
  部队准备在黄昏时分发动突袭,拔掉391高地。
  那一天,天还没亮,邱少云和战友们悄悄摸进391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太阳慢慢升起来之后,他们发现前面60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
  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发现眼皮底下的潜伏者。这时候,如果有谁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战士们分成小组散布开来,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插上了茅草,风一吹,人身上的草和山坡上的草一同摆动,露不出一点马脚。战友李元兴看了一下前面,班长和几个战士伏在枯黄的茅草丛里,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他又看了看趴在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也是全身伪装,隐蔽得非常好。
  据邱少云的另一位战友曾纪有回忆,那天刚下完一场雪,四周很寂静。也许是太沉静了,敌人反觉得不安,怀疑我军搞什么名堂,可是又不敢出来巡逻,就不时地对周围地带进行骚扰。“敌军先从碉堡里打出十几发烟雾弹和毒气弹,我们戴上口罩,敌人没弄着我们,反呛着了自己,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他们的咳嗽声和咒骂声。下午2时左右,敌人又向周围打出数百发炮弹,其中不少落在了我们的潜伏区,一些人受伤了,也有人阵亡了,但我们还是纹丝不动。”
  约下午4时,敌人又打出来数十发燃烧弹,埋伏区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其中的一发,正落在了邱少云身边,火很快烧着了他身上的草。李元兴突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的整个身子包住了。
  李元兴就埋伏在邱少云身后5米的右方,他看得清清楚楚,心提到了嗓子眼:这怎么受得了呢?他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这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但是,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的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眼睁睁地看着邱少云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慢慢变成一具焦体,李元兴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
  黄昏时候,战斗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军向敌人阵地发起了猛烈炮击。5分钟后,炮火转移了,埋伏的战士们>中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用了不到20分钟。
  李元兴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邱少云牺牲时,年仅26岁。
  战斗结束后,连队给邱少云报请了三等功。据邱少云生前战友林炳远后来回忆说,那次战斗半个月后,进行了战斗总结,他和邱少云的指导员王明世一同到师里去汇报。当时,一位组织部门的干事要求王指导员举个具体的人或事来谈谈,王指导员就提到了邱少云。那位干事听了王明世的介绍,非常感动地说:这样的英雄行为,太感人了,三等功不行,应报特等功!于是,29师政治部立即起草报告,报请志愿军司令部批准。
  这份报告引起志愿军司令部领导的重视。起初,一些领导认为,邱少云不过是战时特殊死亡,算不上英雄,三等功就可以了。但更多的同志认为,邱少云严守纪律,为了整体牺牲自我的精神难能可贵。后来,意见终于统一,少数服从多数。1952年11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邱少云为特等功臣。
  1953年6月1日,志愿军领导机关再 次授予邱少云“一级英雄”称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接着,朝鲜方面遑赠邱少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一枚,并建立了邱少云烈士纪念碑。
  
  争议点:英雄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个发现和报道邱少云的人,是当时的随军记者郑大藩。
  在邱少云被迫授为特等功臣的那年年底,郑大藩到邱少云所在师采访,组织座谈。郑大藩就邱少云的牺牲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燃烧弹落在什么地方?是打中头部死亡还是一点一点烧死的?二是他身边有无水沟?谁看见了邱少云牺牲的全过程?邱少云的战友李元兴回忆说:
  “燃烧弹打在邱少云前方两米左右,燃烧液溅到了他的身上,是一寸一寸烧过来的,从头烧到脚,当时我伏在他身后5米左右,亲眼见到大火一点一点把邱少云活活烧死。”
  李元兴和其他战友还证明,邱少云右面3米处有一条小水沟,如果邱少云愿意,只需侧向滚即可活命。
  面对这些证明材料和见证人的描述,郑大藩感动了,他含泪写下了长篇通讯《伟大的战士邱少云》。1953年5月18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发表了这篇通讯,邱少云的事迹随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后来,根据此文缩写的同名通讯,以及李元兴的回忆《我的战友邱少云》先后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邱少云成了无数青少年心目中顶天立地的志愿军英雄。
  不过,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邱少云生前的排长曾纪有对邱少云牺牲时的情况有不同的记忆。据曾纪有介绍,他在国内时为邱少云所在的3班副班长,入朝作战后任邱少云所在的1排排长,也是当时阵地上最高指挥官。
  曾纪有回忆说,占领主峰后,他向空中发射了三颗传达胜利的信号弹,突然,一个暗堡里射出一排子弹,他中弹倒下,左手腕处被打穿,颈部也受了伤。战斗结束后,他被送往国内的医院治疗。在疗伤的日子里,护士经常读报纸给他听,他从中知道了邱少云的事迹。
  曾纪有很快注意到,一些报道邱少云的描述中有一些误差。比如,说邱少云身上背着爆破筒,其实当时邱少云并没有带武器,只拿着把大钳子,他的任务不是;中锋杀敌,而是扫除铁丝网障碍。有报道说,邱少云身边有一条水沟,他若滚进沟里就能活命。曾纪有说:“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在半山腰,哪来水沟?即使有水沟,在寒冬也没有水。”
  还有文章说,当时志愿军有一个营500多人潜伏到敌方前沿阵地,有些士兵为救邱少云,向连长程子英请示打响战斗。“这是不可能的,当时阵地上最高指挥官就是我。我们的任务就是埋伏待命,谁也不准乱动,话也不能说一句。”曾纪有回忆,“就52个人,也不是潜伏到敌方前沿,而是后山腰。这项任务极为秘密,不可能派那么多人去。师部单线直接和我联系,除了我和师部领导,谁也不知这项任务。当时师部还派了一名干部来协助我,可惜还没进潜伏地,这名干部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伤撤下了。”
  曾纪有说,他不知道是谁提供这些材料的,因为他与战友们已失去了联系,部队也没人知道他活了下来。后来他了解到,那场战斗后,1排只有几名战士活了下来,但他无法与活着的战士联系上。
  1958年,曾纪有带着三级伤残证书转业了。1997年春节,在广西全区老军人座谈会上,身为南宁市长冈路烈士陵园顾问的曾纪有认识了周秀全,原来两人同是3营的战友1找到一个战友,曾纪有便想打听他那个排的战友的情况。周秀全给了他一本15军军史。他翻开一看,1排只有邱少云一个人的名字。“可能档案在部队调动过程中丢失了。战争年代,档案丢失是难免的事。”曾纪有老人说。
  
  出生地:是铜梁还是简阳?
  
  抗美援朝结束后,邱少云获得了巨大的荣誉。
  1959年,铜梁县建立邱少云纪念馆,铜梁县关溅乡更名为少云公社,现为少云镇。几十年来,朝鲜方及我国领导人不断到邱少云的故乡慰问邱少云的家人。在中朝两国,邱少云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他的故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但是,多年之后,邱少云的战友曾纪有却提出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说法:邱少云的故乡不是重庆铜梁,而是四川简阳!据他所知,邱少云是四川省简阳县(今简阳市)养马河(镇)山茶村人。而且,邱少云也并非像报刊上所说的家中有父母和3个兄弟,他的父亲早已去世,家中只有母亲和弟弟。对于报刊上关于邱少云在国民党军队当过伙夫的记录,曾纪有说他也从未听邱少云提起过。
  多年来,曾纪有几次试图解开这个谜。他从课本上看到,文章的材料提供人为邱少云的战友李元兴。曾纪有对李元兴还有记忆,他确实是邱少云的战友,自然也是他的战友。当时李元兴是邱少云的副班长,也是四川人,“按说他应该对邱少云很了解的,怎么会弄错呢?”曾纪有有些不解。他曾写信去四川省民政厅,请求帮助查找李元兴,民政厅回信说:查无此人。
  得知铜梁县有个邱少云纪念馆,曾纪有便去信提出他的疑问。纪念馆支部书记王星富回了信。信中说:经四川省民政部门多次调查,邱少云确实是铜梁县关溅乡(现改为少云镇)人。信中还告知,李元兴已死于“文革”中。
  本刊记者就此曾向报道过曾纪有的广西同行秦兴旺、杜明礼求证,他们说,曾纪有的确对邱少云的出生地持有不同看法,但老人同时表示,不论邱少云怎样牺牲,他的故乡在哪里,他都是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他的英雄事迹已载入史册,流传千古,不容置疑。
  58年后,邱少云所在部队官兵再次受到国人的关注。
  2010年8月7日18时,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官兵驱车千余公里从玉树地震灾区返回驻地,仅8个小时后,又接到赴甘肃舟曲救灾的命令。次日早上6时许,首批派出的1300多名官兵和111台车辆经过短短1小时准备就全部到位,火速向灾区进发。经过9个多小时的急行军,于当日15时30分抵达舟曲展开生命搜救。
  9月2日,榮获“全国玉树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的邱少云所在部队副政委杨志昆和该部一营营长王书恒做客全军政工网,共同接受新华网等8家网络媒体的联合采访,激情讲述他们带领部队官兵深入灾区一线展开抢险救援的难忘经历。
  在这次近90分钟的访谈交流中,网友发帖留言4000余条,高度赞扬邱少云部队官兵视灾区人民为亲人,把抢救玉树和舟曲人民生命财产放在首位,用生命和汗水打赢了两场硬战。有网友真诚留言:他们不愧是邱少云的传人。
其他文献
动态吸振器是一种典型的主动振动控制系统,在汽车振动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某车型开发 过程中,对动力总成右悬置车身连接点进行IPI(Input Point Inertance)分析时,发现在特定频
  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上追求多样性、舒适度的标准不断提高,空调不仅在性能上要满足人们的要求,而且在样式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基于LMS Test.lab 系统,运用模态分析技术对摩托车车架的动态特性进行了试验模态分析,获得了车架振动模态参数和振型、固有频率及模态阻尼比,得到了结构在0~400Hz 内的各
为了更好的设计和改善结构的动态特性,从而提高产品及工程的质量,本文以结构模 态试验及分析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基于LMS Test.lab系统并应用激振器及锤击两种方法对某 型号云台台
本文介绍了顶棚在实车状况下的试验模态分析方法,采用了悬挂激振器而车辆接地的单向激振方式, 利用比利时LMS 公司模态测试系统和分析软件求得其前十阶模态频率及振型,并与优
  本文介绍了采用LMS Test.lab系统在实车状况下的方向盘振动测试及转向管柱系统模态试验,利用比利时LMS公司模态测试系统和分析软件快速诊断出问题并分析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本文采用比利时LMS 公司的Test.Lab 振动噪声测试系统,针对某皮卡车内在加减速时出现异响的问题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对振动现象和异常噪声的频谱分析及相关分析,可知异响产
本文通过对某中型客车在怠速时方向盘抖动剧烈的问题开展研究,运用LMS 测试系统 与分析软件进行试验分析,找出引起抖动的根源在于其一阶固有频率与发动机的怠速频率过 于接近而
  声振传递路径分析是当今汽车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改善整车NVH 性能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基于LMS Test. Lab,运用声振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对国内某B 级轿车进行减振降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