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噪声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es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学家是名副其实还是徒有虚名
  他们似乎是在另一个世界进行预测
  对许多人来说,政治预测就是“麦克劳夫伦讨论小组”这档电视节目的同义词。从1982年开始,每周日电视台都会播出这样一场“政治圆桌会议”,之后还会被“周六夜现场”节目恶搞一番。节目主持人约翰·麦克劳夫伦是一个80多岁的暴脾气老人,曾在1970年竞选美国参议员时落败。该节目像组织体育活动一样组织政治专家展开讨论,小组成员要在半个小时内循环讨论四五个话题,每期节目的最后都设有一个“预测”的环节。有时,他们可以选择一个和政治关系不大的话题进行预测;有时,麦克劳夫伦会就某一个特定问题突击询问小组成员,让他们现场作答,麦克劳夫伦称此为“强迫性预测”。有些问题很难回答,比如让小组成员从几个最佳候选人中选出最高法院的下届法官。其他问题则比较温和,比如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他曾让小组成员预测麦凯恩和奥巴马谁会当选。
  答案显而易见。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引发了自1930年代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正是从那天起,奥巴马的选票数几乎在所有的美国投票站都领先麦凯恩。我为自己的网站开发的预测模式和其他类似的统计模式都表明,奥巴马赢得大选的可能性超过95%,赌博市场对奥巴马获选的支持率预测也达到了7∶1。
  而“麦克劳夫伦讨论小组”的首席成员帕特·布坎南对这问题却避而不谈。他说:“一切自有定数,本周末自然见分晓”。来自《芝加哥论坛报》的克拉伦斯·佩吉预测说:“这场大选难分伯仲。”《福克斯新闻》的莫妮卡·克劳莉预测麦凯恩会以0.5个点险胜。只有《新闻周刊》的埃莉诺·克里夫特预测奥巴马最终当选。接下来的那个周二,结果出来了,奥巴马虽不是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但也绝不是“难分伯仲”:奥巴马以总选票数高出近1000万张的实力击败麦凯恩。一周后,“麦克劳夫伦讨论小组”再次迎来上周那4位小组成员,这几位此次对上次预测失败的事情缄口不谈。他们讨论了奥巴马获胜的细枝末节,还讨论了他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交情。事实上,小组的几位成员似乎自始至终都认为这样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克劳莉是这样解释的:“2008年本就是个换届年,麦凯恩的竞选宣传太不到位了。”克劳莉似乎忘了仅仅一周前,她还把赌注押在麦凯恩一边。
  他们似乎是在另一个世界进行预测,那里没有民意测验,也没有经济崩溃,在那里美国总统小布什仍然很受欢迎,完全没有连累到麦凯恩。
  他们预测成功和失败的概率是一样的
  声高即有理?
  “麦克劳夫伦讨论小组”花钱请来那些以谈论政治为生的专家们,他们是否真有预测的本事?我对这个节目最后的预测环节中的近千份预测报告进行了评估。其中近1/4的预测,要么模棱两可,要么不切实际,想要分析都无从下手。我将剩下的那些预测从完全错误到完全正确分为5个级别。结果,就像那些小组成员作预测时用了投掷硬币的方法一样,完全错误或基本错误的预测共有338份,而完全正确或基本正确的预测也是338份。
  我为每个成员计算了一个百分比得分,基本反映了他们预测成功的次数。克里夫特和其他3位参与该节目次数最多的成员—布坎南、已故的托尼·布兰科里,还有麦克劳夫伦本人—分数几乎相同,成功比率都在49%至52%。这说明他们预测成功和失败的概率是一样的,他们所表现出的政治敏锐度和从理发店走出来的四重唱演员差不多。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档节目不过是供政治狂热者消遣的低俗闹剧,当时此类“声高即有理”的节目很流行,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唇枪舌剑”节目为例,节目中自由派与保守派只是没完没了地与对方争辩。
  但是,栏目组花钱请来那些学者讨论问题,初衷是因为他们的判断更准确,学识更渊博,而不是因为他们发表观点时的嗓门够大。那些政治科学家和美国政府的智囊团中的那些分析师怎么样呢?他们是不是更擅长预测呢?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发生极为突然,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这些事情的发生又是顺理成章的。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站在勃兰登堡门下,恳请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拆除柏林墙,他的这一令人欢欣鼓舞的建言和当初肯尼迪承诺把人送上月球的誓言一样大胆。里根当时是有先见之明的,因为此后不到两年柏林墙就被拆了。
  1988年11月16日,爱沙尼亚共和国议会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此后不到3年的时间里,戈尔巴乔夫否决了莫斯科强硬派主张的政变,苏联国旗最后一次在克里姆林宫前降下。爱沙尼亚和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不久后都脱离苏联,各自独立。如果说苏联的衰亡是有迹可循的,是可以预测到的,然而几乎所有主流的政治学家都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即使有,当时也会被当成笑料。如果那些政治学家连苏联解体都预见不到—也许是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事件了—那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当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的心理政治学教授菲利普·泰特罗克也有着同样的疑问。
  为何没能预测到苏联垮台?
  鲜有专家能把这些碎片拼接起来
  苏联分崩瓦解之前,泰特罗克就已经野心勃勃地展开了一项空前的实验。从1987年起,泰特罗克就开始从学术界和政府的各方面专家那里广泛搜集各类关于国内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预言。泰特罗克发现,那些政治专家很难预测到苏联解体,因为既要预测到政权的衰亡,又要找到其衰亡的原因,这就需要进行预测的人将不同立场的观点论据穿插在一起。这些观点本身没有什么内在矛盾,但通常是由身处两个不同政治阵营的人发出的,而坚定地站在某一个思想阵营的学者则不可能同时接受两种思想。
  一方面,戈尔巴乔夫很明显是这一事件的主角—如果他当初选择做会计,苏联政权也许至少几年内还不至于垮台。另一方面,保守派对共产主义有一种本能的批判。他们很快就认定苏联经济正在走下坡路。1990年,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相当不准确的估计—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美国的1/2。实际上,最新的证据表明,由于陷于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且中央政府对各类社会问题疏于管理,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比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的数据还要低约1万亿美元,而且通货膨胀率也高达两位数。
  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苏联解体不难预见。开放媒体和市场,赋予公民更大的民主权利,戈尔巴乔夫为苏联人民提供了一种新机制,以促进社会制度的改革。由于国家百废待兴,人们自然乐于支持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机制。然而当时的中央政权已不堪重负,根本承受不了这种改革:爱沙尼亚人厌恶苏联人,苏联人同样厌恶爱沙尼亚人。各加盟共和国为苏联经济贡献的力量远远低于他们从莫斯科得到的补助金。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民主德国都在1989年的改革之列,谁都无法阻止整个国家的土崩瓦解。许多苏联学者看到了这一问题的几个部分,但鲜有专家能把这些碎片拼接起来,因此,几乎没有人能预见到苏联会突然垮台。
  新书速递
  《巨富》
  作者:[美]克里斯蒂娅·弗里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
  定价:58.00元
  本书试图通过观察全球新贵来理解世界经济的变化形态:他们是谁、如何赚钱、如何思考,以及是如何同他人联系的。作者对“金砖四国”,特别是中国的新贵阶层与经济现状进行了揭秘与分析。
  《1969:革命、动乱与现代美国的诞生》
  作者:[美]罗布·柯克帕特里克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定价:39.80元
  1969年,是继1968年之后,世界历史上最值得被关注的一年,一年之中,美国经历了整个时代的高潮和低谷,但美国社会并没有走向混乱和无序,而是走向了新的成熟。想要看到未来,首先要读懂1960年代。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作者:[美]孔飞力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定价:35.00元
  中国帝制晚期是经过哪些人的努力,才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转变的?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其他文献
<正>~~
<正>~~
近期,中国银监会对各新资本协议银行的协议实施准备情况展开了预评估工作,将确定各商业银行是否具备2010年正式申请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各家新协议银行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准备
在世界货币财政体制中兑换率的趋向和独联体国家的出路宋宝祥译一、在世界货币体制中的金本位由于贵重金属在流通中不方便,从17世纪开始在很大程度上被古典钞票所代替。说到以黄
试论国有商业企业面临的选择与挑战吴大林1989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商品市场呈现八仙过海、九龙盘珠的竞争格局,植根于传统商品的经营机制明显僵化,国有商业企业因此经营下降,效
期刊
几年来,在各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保标委按照《保险业标准化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实施路线,基本建立了一套符合国内保险业发展需要的数据标准体系,为今后的保险业
随着3G和移动互联网应用日益普及,移动银行业务也得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