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人文精神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创新模式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意味的绘画特点。而中国画的教学成为传承中国画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如何将传统的人文精神融入中国画的教学中,使得教学更加具有传承性和现代性,成为中国画教学的一项探究内容。
  关键词:传统人文精神;中国画教学;教学创新
  0 前言
  中国画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欣赏中国画时必然要联系相对应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内涵。因此,传统人文精神对于中国画的教学起到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作用,只有从人文精神出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普世的价值观,让绘画作品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促进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的特色发展。
  1 中国画内涵分析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包括儒家文化的“礼乐传统”、道家文化的“无为而治”以及佛家的“仁”“慈”等。中国画中坦荡的气质是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中国画在精神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子提出的“无物之象”和“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念,使得中国画的绘画内涵具有“即景抒怀”的特点。在具体的绘画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通过控制水墨配合毛笔的蘸取、纸张的选用,从而完成画作。水墨的单色决定了画作模拟物象的抽象形态,从而在发展之初就开始追求拟态的自然传神艺术效果,最终在艺术作品中展现了“形神具备,气韵生动”的民族艺术气息。
  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禅学是重要的美学哲理。其中,李叔同作为代表人物,对禅学的解释意义非凡。李叔同提出“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顿悟,综合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悲悯众生又欣喜自身的复杂情感,这种“见小家知大家”的民族文化和细节,对于当代中国画艺术和中国艺术教育来说,起到了对国人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在国画的教学过程中理解我国的传统理念。
  2 現代美术教育体系中中国画教学的缺失
  中国画在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经历了较长的空白时期,而且走过弯路。目前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由西方素描入门,后续进行毛笔学习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一大悲哀。这种“先学习西方美学和画画内容,后学习中国美术思想”的奇怪现象,如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发展,使得中国画教育在学习之初就带有明显的外来风格,缺少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学生的个性联系。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画的基本技能与技巧表现在传统文化的表现方面出现了较大程度的缺失。
  3 传统人文精神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创新方式
  3.1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中国画教学内容中,民间软木画属于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作为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用自己的想法结合教师所教授的中国画知识,完成自己的画作创作。在创作软木画作品之前,教师应首先从中国画的构图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们理解构图特点中的民族性。
  例如,“经营位置”这个概念就是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物体和人像进行同时间的表现,这种表现不受到任何比例的约束,因此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先启迪学生们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记录,在草稿纸上记录下花卉草木、假山人物等形式,然后让学生们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第二步,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打破自己视线的诗句摄取景物,也就是说要从自己眼睛之外去想象景物的表现,将自己想要表现的景物在草稿纸上进行草稿创作,如将花卉、草木等用简单的线条进行勾勒,然后将这种勾勒的内容进行安排,让不同的景物能够在同一张纸上呈现出来。根据这种表现,学生们可以按照基本的透视法进行不同比例的灵活创作,将有重点表达意愿的画作面积放大,将“配角”置于画作的偏远位置和边角位置,起到修饰作用。这样一来,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学会“经营主体,主次有分”的作画基本内容,从而在思想上学会传统人文思想中的主次有分、秩序井然,学会意境深邃的初步表达。
  3.2 实践创作偏重引用典句
  在教学水墨画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趣味性的活动与学生互动。如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将水和墨进行调试,在草稿纸上用毛笔进行墨痕的分辨,从而了解调色“焦、浓、重、淡、清”之间的区别,让学生们对中国水墨画的材料和水墨的吸收程度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外阅读中选择一篇古诗文,让学生们阅读,再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出发,阐述对诗词的鉴赏,从文学的角度对中国画的构图和人文情怀产生共情。
  例如,低年级的同学可以以李白的《赠汪伦》为学习材料,学习诗词中表达送别友人不舍相惜的情谊,尤其对于诗词中所提到的重点意象—桃花潭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从中国画的角度思考,怎么表达潭水的特点?从水泊、水湾等典型的特征出发,用水墨的线条进行诗意的表达,从而让学生们理解中国画的章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教学的难度,选用宫廷诗词或李清照、温庭筠等所作的宋词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文人的个人经历和诗词表达意境同中国画进行艺术创作上的联系,用水墨画的方式将诗词中主要的意境和物象进行勾勒。如花鸟鱼虫以及重点具有文人象征气节的竹子、梅花等,让学生们了解竹子坚韧不拔、梅花忠贞不贰等我国古代典型的人文情怀。
  以潘天寿的《露气》为例,这幅画作充分展示了中国画以线为主的表达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们在线条的描绘上进行元素的练习,保证出现能够笔直顺滑的线条,然后再进行学习,针对中国画中线条的快慢和顿挫等进行形式美感的选择,以竹子、梅花等元素作为练习的内容,把中国画的雅致情结融入艺术创作中。
  3.3 通过临摹体会人文精神
  临摹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通过临摹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到经典画作的艺术手法和人文情怀,因此,选择经典作品进行中国画的临摹,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中国画的创作手法。同时,对于画作中的布局思路、意境表达以及色调选择等都能够进行实践性的教学启发,所以传统人文精神的教学也可以在临摹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渗透教育。   在进行临摹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山水画作为教学范本,因为山水画具有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方法,能够以散点透视的方法进行物象的选择。北宋时期绘画理论家郭熙提出山水画的取景方法为“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通过山水画的学习和模拟,学生们能够体会到山水之间的构图,学会在空灵开阔的场地下布置远处的山水和近处的草木等。在临摹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们对于临摹的作品进行画面布局的把握,按照三等分或五等分的形式,用铅笔标化位置,帮助学生们在临摹的过程中快速布局山、石、草、木、溪水的位置。然后,根据优秀画作的布局位置,选择从今到远的顺序进行临摹,保证近大远小的基本视觉原理。例如,在中国优秀作品《捣练图》和《富春山居图》的作品赏析过程中,《富春山居图》的临摹难度较高,因此可以选择部分内容进行学习,针对《捣练图》中的捣练妇人形象,教师可以首先在教学案板上进行示范,“以形写神”不讲求完全仿照模拟,而是要抓住人物的衣角、发丝、发髻以及动态中的浣洗衣服等形态,展示出了人物的传神形态。这样一来,中国画的留白特点也能够在远近之中得到实践展现,帮助学生们体会到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特点及留白方式,体现了《周易》中“一阳一阴之谓道”“知其白方能守其黑”的思想。同时配合白居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词,能够帮助学生们在山水画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留白的特点和取景构图的内涵。
  3.4 综合艺术表达气韵
  传统人文精神指的是中华民族与传统的儒家思想为基本的文化核心,涵盖其他不同文化共同组成的有机体系,是中国画逐渐演变而来的独特内涵。而为了教学,让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则需要综合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综合表达中华民族精神,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在宏观上对我国的人文精神产生一定的了解,在中国画的具体学习过程中,能够感悟到我国的文化基因,从而重视中国画的审美理想,把握其中的文化内涵。
  在綜合艺术的教学手段选择上,可以选择文学、舞蹈、篆刻、书法等综合的艺术,这些艺术都通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究其根源,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体现出了物我的统一,所以这些综合的艺术都可以通过“天时、地利、人和”等进行综合的文学解读。在文学上,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孔子、老子、孟子的经典典故都有所涉及,尤其对于儒家的道德文化进行了国学的教育,传承了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在内的中国式人情,通过这种文学再回顾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们在美术课堂上对中国艺术的审美体系进行高度的概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更加体会到“和谐”和“中庸”的道理所在,从而从这种思想出发,对于中国美学做到初步的了解。
  从这种思想出发,加强对我国传统人文精神元素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传统思维模式。而篆刻和书法等在中国画的身影出现较多,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作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就画作中所出现的篆刻字体和书法字体等进行赏析,结合不同朝代对于篆刻和书法的偏好进行结构的探究,让学生们对“秦朝使用篆书,唐宋盛行楷书”等做到基础的知识储备,从而在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能够适当渗透“书画同源”的思想。
  3.5 加深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渗透
  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我中国民间艺术中涵盖了各个领域,能够直接反映人民的思想和审美情趣。因此,要加强中国画的教学必须从民间的艺术作品出发,从其中了解我国传统人文思想的特点和寓意,从而能够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延伸,让学生们熟悉更多传统民族精神和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例如,在我国古代艺术作品中青花瓷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点。在进行中国画教学时,青花瓷上的花纹能够作为具有特殊价值的艺术瑰宝,帮助学生们欣赏不同时期的器皿和装饰在青花瓷上不同程度的展现,尤其是青花瓷上人物、动物和植物等各种不同纹样的构成特点,能够让画面内容更加充实,并灵活应用在作品创作中,让作品更加有趣。元代青花注重“勾、点、涂、皴”等方式技巧进行转化,在用料上强调凝聚,这种画法一直延续到明代宣德年间,这个时期的青花纹饰在深处有青色的料色。而在明代中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分水法”,首先用线笔进行沟线描摹,然后用分水笔在线条轮廓中进行水痕添加,形成不同层次的结构。因此,学生们能够通过这种练习,在中国画晕染手法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因为在瓷器上作画颜料需要均匀,没有笔痕和明显的线条感,所以在中国画的教学过程中以青花的花样为训练内容,能够帮助同学们在手法和层次的整体布局上面得到学习。因此,在中国画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取出青花瓷中的纹样作为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学习、讨论和创作,从而帮助学生走出课本和课堂,从生活中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完成文化的传承,采取概括、提炼、夸张、变形等手法,把现实中的自然物象变成自己笔下的艺术形象,赋予形象以情感,融入作者的心态,最终达到“形神兼备”“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
  4 总结
  总的来说,传统人文精神与中国画的教学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中国画具体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环节进行逐渐渗透。中国画艺术对于民族文化的借鉴意义和精华总结是不可忽视的,中华民族传统水墨画在传统民族意识形态表达方面综合体现了气韵、笔墨、禅宗美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所以进行中国画的教学,不仅仅是艺术的教学,也是思想的教学和美学的教学。只有完善传统中国画教学,才能够帮助世界各民族绘画艺术共同发展,形成人类丰富多彩的艺术园地。
  参考文献
  [1]路智祥.传统人文精神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创新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115-116.
  [2]黄景涛.传统人文精神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创新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69-170.
  [3]覃运秋.以传统文人意识提升高职院校中国画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文教资料,2020(5):108-110.
  [4]吴晓君.中国画教学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8.
  [5]高伟.论高校中国画教学中的文化缺失现象[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4):85-87,112.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群众经济水平、生活质量不断地提升,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不再单一化地注重物质追求,随之思想意识也逐渐发生改变,进而对精神生活有了新的要求。所以针对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提出,各城市博物馆需要发挥出自身作用与价值,政府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此外,博物馆因自身特殊性质与职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向社会及群众提供直观化、具体化文化产品,兼有德育、美育等教育职能。同时在服务阶段还能注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我国博物馆以积极且富有成效的做法展现了“数字化发展”的新场景,“云观展”“云游博物馆”等线上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后疫情时代,运用数字化技术激活传统文化、服务社会公众,是博物馆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之下,博物馆应努力探索在线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在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升、文化资源的利用和转化以及多方合作的建立和拓展等方面,积极培
近些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国家系列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成绩显著.但众多地方博物馆还面临重视程度不高、体制改革不完善、创意研发不足、“互联网+”手段运用少等困难问题.文章以日照市博物馆为例,立足地方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实际,从思想认识、政策制度、管理机制、打造品牌、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究.
摘 要:博物馆臨时展览是为了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在展览大纲的撰写中,系统地收集资料和专家的沟通论证是重要的手段,可以保证大纲撰写高质量地完成。在展览的陈列设计中,应与设计人员沟通对大纲的理解,激发设计人员创新思维,形式设计也是实现表达大纲意图的关键。在展览的施工和布展中工程进度、安全意识的把握,以及布展的严谨性、科学性,都决定了展览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临时展览;大纲撰写
肇庆城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文章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肇庆城区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的现状进行梳理,对其保护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将线性文化遗产理论与肇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可以实施的建议和意见.
摘 要:益阳当地民众多喜竹、赏竹与用竹,益阳小郁竹艺即是在这种竹文化氛围下孕育、生发出的传统技艺。小郁竹艺传承发展史由来已久,历史上曾几度促进了益阳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也长期影响着益阳当地民众的造物观、审美观。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以来,小郁竹艺面临着传承后劲不足、产品功能滞后、形式陈旧、市场销售面窄、社会认同缺失等振兴的系列问题。那么,针对此类问题进行精准研究,并提出切合实际的对
摘 要:在博物馆的运营管理中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是现代博物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具备文博、传播、管理和技术等各方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供给速度远远跟不上数字博物馆的建设速度。文章通过分析传统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明确了数字博物馆对人才的新要求,通过研究数字博物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提出了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对其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的策略,希望
文章以杭州孔庙碑林的保护与传承为研究重点,以“商业化推广,保护性发展”为践行宗旨,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考察、访问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针对当前杭州孔庙碑林在保护、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国家政策与文创市场当下形势,对其进行商业化推广分析,并由此实现保护性发展的目的.
摘 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以“壁画保护与修复实验”课程为例,采用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段自主”教学模式,构建了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包括线上资源制作、课程教学设计、学生考核体系、思政教育等方面。实践证明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实验过程的监督与评价,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超星学习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壁画保护与修复实验”
摘 要:文物对存储环境的要求严苛,如果长时间处于恶劣环境中,文物受损会让其寿命严重缩短,将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因此,加强文物环境管理,根据文物种类、材质的不同,为其提供适宜保存的理想环境,将会延长文物寿命、保障其历史文化价值。文章首先列举了对文物保护影响较大的几种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辐射、微生物、污染气体等。随后针对当下文物保护工作中环境管理的现状,分别从健全文物环境管理制度、引进温湿度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