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人们对新闻时效诉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通讯工具手机的出现,现场采访和连线报道在广播新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作为一名广播记者、主持人,必须熟练掌握现场采访和连线报道这项基本技能与时机,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制作出好的广播节目。
做好现场采访和连线报道,除了要具备扎实的采访、写作、口语表达等基本能力外,采访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是很重要的。
一、采访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是采访满载而归的前提
新闻前辈们有句名言:“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可见采访的重要性。要想把现场采访做好,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了解和采访有关的情况,掌握必要的资料。大到大政方针,小到新闻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
(二)了解采访对象。通过第二手材料,对采访对象进行充分了解,并善于分析掌握其心理。对一些即兴式的采访,应根据现场的气氛环境、人们对节目的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这对采访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设计采访提纲。根据节目的主题,确定最佳的采访角度,拟定一个与采访对象谈话的提纲。
(四)精心设计采访的第一句话。现场采访的第一句话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关系到采访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采访的第一句话,应尽量具体一些,提出的问题小一些,最好不提“有什么感想”之类的问题。要抓住采访对象和受众感兴趣的“焦点”做突破口,使采访不断深入、展开。
二、运用好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一)不同的环境与场合,不同的采访对象,要求采访者有不同的提问、语气。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外宾,提问言语要精炼、准确,仪态、语气要庄重、严肃、认真,给人可信、可靠、愿意沟通的感觉。在处理较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就可以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听众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物和事件。而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提问的节奏应加快,所提问题要直冲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二)根据情况灵活运用提问方法。正问法:从正面提问,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提出问题。设问法: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以启发引导采访对象,谈出其某方面的真实感受,并使采访向深层发展。还有反问法、追问法、潜问法等等。
(三)提问要尽量具体。只有具体的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提问要有深度、有意义。采访者应善于揣度采访对象的心理,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更多更重要的新闻脉络,及时掌握提问的方向,深入发掘新闻价值。
(四)注意倾听、及时反馈。采访中要聚精会神地倾听。根据对方谈话的内容、神态、语调、口气等,作出各种合乎情理的反馈。这种反馈,或点头示意,或眼神表情,都会给对方以积极影响,形成一个融洽的谈话气氛,使谈话层层深入。
当然,采访前的准备有时由于某些特殊需要,还要做其它的准备。但总的来说,我们进行采访前的准备就是为了增强对所报道对象的认识和了解,在采访时尽可能缩短主观认识和存在之间的差距,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丰富、翔实、有价值的材料,使我们的采访获得成功。
三、把握“互动”优势,听众对广播更具亲切感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受众已不再满足于接受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和表现手段。而相对其他传统媒体而言,广播即时参与、即时回应的互动性特点优势明显。谈话、倾诉、交流、咨询、异地和多向互动等等,为听众提供了表达自我的空间和获取服务的满足。此外,广播与听众的交谈是在两人互不谋面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埋藏在内心的东西一般可以谈得深透一些,为交流去除了一定的障碍,使听众对广播及主持人更具亲切感,这是广播特具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主持人播音员应该是一个有文化底蕴有思想内涵的人,学识不是装腔作势,而是勤勤恳恳,日积月累得到的。当然,不可能要求每一位播音员主持人都是学贯中西,纵横古今的大学问家,但是,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努力去主动地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一些事物不懂并不可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不懂的千万不要装懂,只要勤于学习,敢于认真,就可以由外行变成内行,做起节目来就会得心应手,知识就是这样,爱好了以后,零碎的就会变成系统。
良好的节目主持人形象可以得到受众的肯定和支持,赢得受众对节目的好感。如果节目主持人在受众心目中树立一种真诚、可信、亲切的形象,受众就会产生一种依赖节目的心理倾向,更容易接受节目的传播内容,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和受众对信息越来越多的需求。
四、记者、主持人现场采访要掌握好时机
2008年四川地震救灾中有一篇报道:5月16日上午10时30分,运送救灾物资的直升飞机在下卸物资时,负责警戒任务的卧龙自然保护区(特区)公安分局副局长王刚发现一名女记者有被旋转的尾翼击伤的危险,他奋不顾身抢救女记者,不幸被直升机尾翼击中,英勇牺牲。强震没有倒下的英雄,因记者无知而付出了沉重代价。
还有,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立刻有一群记者伸着话筒围了过来,使运动员不得不停住,上气不接下气地答问。记者的做法,不但采访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简直是对运动员的摧残。
记者、主持人现场采访时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干扰、不要添乱。记者采访,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合适的,采访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只考虑自己的工作需要,不考虑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不合时宜地打扰对方是愚蠢的,也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做好现场采访和连线报道,除了要具备扎实的采访、写作、口语表达等基本能力外,采访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是很重要的。
一、采访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是采访满载而归的前提
新闻前辈们有句名言:“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可见采访的重要性。要想把现场采访做好,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了解和采访有关的情况,掌握必要的资料。大到大政方针,小到新闻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
(二)了解采访对象。通过第二手材料,对采访对象进行充分了解,并善于分析掌握其心理。对一些即兴式的采访,应根据现场的气氛环境、人们对节目的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这对采访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设计采访提纲。根据节目的主题,确定最佳的采访角度,拟定一个与采访对象谈话的提纲。
(四)精心设计采访的第一句话。现场采访的第一句话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关系到采访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采访的第一句话,应尽量具体一些,提出的问题小一些,最好不提“有什么感想”之类的问题。要抓住采访对象和受众感兴趣的“焦点”做突破口,使采访不断深入、展开。
二、运用好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一)不同的环境与场合,不同的采访对象,要求采访者有不同的提问、语气。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外宾,提问言语要精炼、准确,仪态、语气要庄重、严肃、认真,给人可信、可靠、愿意沟通的感觉。在处理较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就可以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听众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物和事件。而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提问的节奏应加快,所提问题要直冲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二)根据情况灵活运用提问方法。正问法:从正面提问,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提出问题。设问法: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以启发引导采访对象,谈出其某方面的真实感受,并使采访向深层发展。还有反问法、追问法、潜问法等等。
(三)提问要尽量具体。只有具体的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提问要有深度、有意义。采访者应善于揣度采访对象的心理,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更多更重要的新闻脉络,及时掌握提问的方向,深入发掘新闻价值。
(四)注意倾听、及时反馈。采访中要聚精会神地倾听。根据对方谈话的内容、神态、语调、口气等,作出各种合乎情理的反馈。这种反馈,或点头示意,或眼神表情,都会给对方以积极影响,形成一个融洽的谈话气氛,使谈话层层深入。
当然,采访前的准备有时由于某些特殊需要,还要做其它的准备。但总的来说,我们进行采访前的准备就是为了增强对所报道对象的认识和了解,在采访时尽可能缩短主观认识和存在之间的差距,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丰富、翔实、有价值的材料,使我们的采访获得成功。
三、把握“互动”优势,听众对广播更具亲切感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受众已不再满足于接受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和表现手段。而相对其他传统媒体而言,广播即时参与、即时回应的互动性特点优势明显。谈话、倾诉、交流、咨询、异地和多向互动等等,为听众提供了表达自我的空间和获取服务的满足。此外,广播与听众的交谈是在两人互不谋面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埋藏在内心的东西一般可以谈得深透一些,为交流去除了一定的障碍,使听众对广播及主持人更具亲切感,这是广播特具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主持人播音员应该是一个有文化底蕴有思想内涵的人,学识不是装腔作势,而是勤勤恳恳,日积月累得到的。当然,不可能要求每一位播音员主持人都是学贯中西,纵横古今的大学问家,但是,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努力去主动地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一些事物不懂并不可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不懂的千万不要装懂,只要勤于学习,敢于认真,就可以由外行变成内行,做起节目来就会得心应手,知识就是这样,爱好了以后,零碎的就会变成系统。
良好的节目主持人形象可以得到受众的肯定和支持,赢得受众对节目的好感。如果节目主持人在受众心目中树立一种真诚、可信、亲切的形象,受众就会产生一种依赖节目的心理倾向,更容易接受节目的传播内容,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和受众对信息越来越多的需求。
四、记者、主持人现场采访要掌握好时机
2008年四川地震救灾中有一篇报道:5月16日上午10时30分,运送救灾物资的直升飞机在下卸物资时,负责警戒任务的卧龙自然保护区(特区)公安分局副局长王刚发现一名女记者有被旋转的尾翼击伤的危险,他奋不顾身抢救女记者,不幸被直升机尾翼击中,英勇牺牲。强震没有倒下的英雄,因记者无知而付出了沉重代价。
还有,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立刻有一群记者伸着话筒围了过来,使运动员不得不停住,上气不接下气地答问。记者的做法,不但采访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简直是对运动员的摧残。
记者、主持人现场采访时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干扰、不要添乱。记者采访,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合适的,采访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只考虑自己的工作需要,不考虑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不合时宜地打扰对方是愚蠢的,也是不会有好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