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唾手可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b3560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室里弥漫着《可爱的羊群》的音乐,学生们听着歌曲走进教室。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听了刚才这首《可爱的羊群》,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可爱的羊群在大草原上吃草。
  师:那么请你找一找在这首歌曲旋律中,哪些音出现得较多?
  学生说,师板书:3366536
  学生随琴视唱。
  2.师:你可别小看这1、2、3、5、6几个音,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节奏,像魔术师一样变化出无穷奇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不信,我们来听《金孔雀》。(出示旋律)
  (1) 师弹旋律,然后问:你觉得金孔雀它会在干什么呢?
  生:跳舞。
  (2)师:下面我们变化一下(出示旋律)
  师弹旋律,然后问:这时速度有什么变化?节奏比刚才紧密呢还是宽松呢?那么这时金孔雀又在干什么呢?
  生:速度加快,节奏紧密,金孔雀好像很害怕,在哆嗦。
  (3)师:我们再变化一下(出示旋律)
  师弹旋律后问:现在速度怎样?
  生:现在速度放慢了,节奏变宽松了,金孔雀仿佛在唱催眠曲。
  3.师:啊,音乐真是神奇,我们只改变了原曲的节奏、速度,就能变化出这么多不同情绪的曲子,同学们,我们也可以把黑板上的这些音符加上不同的节奏、速度,也变化出小羊不同情景的曲子,你想尝试吗?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一开始便从已学过的歌曲《可爱的羊群》入手,引出了“1 2 3 5 6”。同时,为消除学生对创作的恐惧心理,引出了三首不同情绪的《金孔雀》,为整堂课的重点埋下了伏笔,为学生奠定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为下一步的创编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音乐创作
  1.师:小羊来到草地上,吃饱了青草,玩起了跨栏的游戏,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为它们编个《小羊运动曲》,好吗?
  编旋律必须先排列出节奏框架,咱们一起来看这四种节奏:你会读吗?
  生边读,师将这四张卡片贴在黑板上,然后生齐读四条节奏。
  师:你们有没有更好的组合方法呢?(抽生编)
  师:你还能用其他不同方式来表现这条节奏,比如拍肩、跺脚。
  【用拍击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方式为歌曲伴奏,调动全身心投入音乐,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音乐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2.同学们的节奏编得真棒,如果再加上音符,变成好听的旋律,小羊们听了肯定会跨得更起劲。你能把这些音符按照它的顺序填写到我们组合好的节奏中去吗?
  教师示范后,小组讨论,编排旋律。编完后,一起唱一唱。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能拓宽思路,深化认识;提高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更新思维方式,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3.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两个小组的作品(挑两小组作品贴上)。这几条优美动听的旋律连老师都没想到,你们看,小羊们听着同学们创作的旋律越跨越高兴,可是其中一只小羊因为贪玩,离开了羊群,找不到伙伴,它多着急呀。(出示课件)
  你觉得这四种节奏中哪几种适合表现小羊这时着急的心情。你会读吗?有了节奏,下面我们就来编一段能表现小羊着急心情的旋律。(学生编后,贴到黑板上,并一起唱一唱。)
  4.正当小羊着急的时候,羊妈妈来了,你们看它们在一起多开心呀!太阳渐渐下山了,月亮爬上来了,羊儿们也想休息了,就让我们为羊儿编一段《摇篮曲》吧,你觉得哪条节奏最适合编摇篮曲?(×—×)
  5.请拿出最后一张卡片,一小节几拍?咱们也用刚才的方法,把黑板上的音符编到这种节奏中去,并唱一唱。
  【为了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及好奇心,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知、想象,及创造能力。】
  三、创作加工
  1.同学们刚才创作的几个小曲子,把它们连起来就是《可爱的羊群》组曲,小羊们听了可真高兴,它们想和我们一起开个联欢会。(课件出示):
  可爱的羊群
  (1) 小羊运动曲
  (2) 受惊的小羊
  (3) 羊儿摇篮曲
  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彩排节目,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片断进行表演,由小组长负责担任导演,比如说,哪些同学唱旋律,哪些同学用人体乐器伴奏,可以捏指,弹舌等。(按片断顺序指挥)
  【创作加工把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潮,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又到具体的反复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歌曲情境的体会;变化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创作,让每个学生亲身去感受、体验,使他们获得创作的快乐。】
  四、小结
  小羊们听着同学们创编的摇篮曲躺在妈妈的怀里睡得更香了,老师希望你们以后能创编出更优美更动听的旋律。好,那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跟羊儿说再见吧!
  (责编韦淑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童谣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它承载着优秀的文化和道德观念,以其韵律节奏的独特美感吸引着儿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是浸润心灵的鸡汤,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海州童谣是连云港市地方传统文化,词句押韵顺口,有天然的音乐性,非常适合传唱,大致可分为游戏类、劳动类、仪式类、生活类,也可细分为摇篮曲(催眠曲)、数数歌、问答歌、游戏歌、连锁调、绕口令、颠倒歌、时序歌、喜话歌等等,是地方性音乐文化的一个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它引领学生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如何架起品德课程与儿童社会生活的桥梁,让
期刊
学习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欣赏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学习重点: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自由抒发自己读文的感悟。  学习难点: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语言特色,摘录精彩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潜能生更是一个不容遗忘的群体。那些品德、学习、纪律一方面或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的内心过早地在承受着学习的压力。我们在育人工作中,应责无旁贷地对他们心理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和了解,循循善诱、坚持不懈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我们要给他们足够的希望、信任、爱护和激励,用信慰其心,用爱暖其心,用诚激其心,让他们能满怀希望地看到美好的明天,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一、爱,就
期刊
数学所具有的生活美和内涵美已成为现今数学学习的新亮点。但是,在教学当中所体现出的生活的浅表化、形式化,也成为数学思维训练活动的绊脚石。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新课程要求,笔者认为,返璞归真,坚持数学思维训练才是实现数学教学最优化的灵魂。现拾两个教学片段分析,以作讨论。  案例一: “生活事理”≠“数学思想”  在一次数学(苏教版十一册)期中考核卷中,要求学生解答一道实践题:A、B、C三位老师集体出
期刊
一、巧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把“语文园地”中一些零散的练习通过一定方式与语文其他教学内容彼此衔接、渗透、组合,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并发挥最大的教学价值。  1.园地教学与课文教学的整合  园地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如园地二“读读背背”中的四句谚语与本组《小鹿的玫瑰花》等五篇课文所体现的人文教育主题是一致的——要学会真诚地关心人、帮助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如学完《
期刊
下课了,我边收拾电子琴、录音机,边不停地反思:三年三班的学生以往唱歌那么动听,这节课怎么总唱不好《快乐的doremi》呢?尤其是几个学生插嘴,真让我累。下一节到三年二班教同样内容,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在三年二班,我调整了教学方法。当大部分学生拍对第一条节奏X X XX O ‖后,我请一位学生找第二条节奏X X O ‖与第一条的区别,然后对全班学生说:“我分别拍两条节奏,谁能听出哪一次有附点节奏?
期刊
在中秋节即将到来前的一段时间,笔者曾以月亮为主露组织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课例来谈谈如何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习作教学融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共振。    一、发出倡议    活动之初,笔者先发动学生一起动手搜集整理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课文、古诗名词、经典传说;然后,为了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还召集优秀学生起草了一则告学生及家长的倡议书。邀请家长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搜集、学习“月亮”
期刊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欢乐的源泉,因此它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愉快的,怎样才能使儿童带着快乐的心情正确地步入古筝艺术的殿堂呢?结合这些年古筝教学的实践,谈谈我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明确学习目的,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不只是为了提高音乐修养,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一个自我完善、教育的过程,可以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刻苦精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体。存在于学生自身的、内隐的精神要素以及学生在教学中动态显现的各种行为,都是阅读教学中宝贵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这种资源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偶然产生的,它稍纵即逝、可遇不可留,却能生成“不曾预设的精彩”。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