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的如来藏思想浅谈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ingz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六祖坛经》是一部建立在如来藏学说基础上的经典,其中对“心”的体用做了详细的描述。并且在此理论基础上总结出了“无相”、“无住”、“无念”的实践方法,可以作为现代心理咨询的有力借鉴。
  【关键词】:六祖坛经;如来藏;思想
  引言
  《六祖坛经》从古至今,流传有多个版本,杨曾文先生在《<六祖坛经>版本介绍》一文中曾按时间顺序对《坛经》的各个版本做过简单介绍。按杨先生的介绍,《六祖坛经》大概有七个版本,分别是:《坛经》祖本,也称法海原本;敦煌原本;惠昕本;契嵩本;德异本;宗宝本以及曹溪原本。本文采用的是法海原本,内容由法海编集,释德清校勘。
  一、一切有情有如来藏
  关于如来藏的含义,《佛学大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这一论述完整的表述出如来藏的三个特性,一是人人本具性,二是永恒不变性,三是自性清净性。如来藏学说认为永恒的、不变的、没有烦恼的本体性的存在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在《大方广如来藏经》里,佛说:“善男子,如来应正等觉,以佛自己智慧光明,眼见一切有情欲嗔痴贪无明烦恼。彼善男子善女人,为于烦恼之所凌没,于胎藏中有俱胝百千诸佛悉皆如我。如来智眼观察彼等有佛法体,结跏趺坐寂不动摇。于一切烦恼染污之中,如来法藏本无摇动,诸有趣见所不能染。是故我今作如是言,彼等一切如来如我无异。善男子,如是如来以佛智眼,见一切有情如来藏。”这段经文阐述了几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人生因为无明而充满烦恼;二是烦恼是人本质属性的另一种展现;三是人的本质是清净的,虽然人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人的本质却能出淤泥而不染;四是一切有情有如来藏。从人生哲学来讲,所有人与生俱来虽然会有各种烦恼和困惑,人生虽然会面临生老病死的苦痛,可是人的本质却不曾因为外在环境的改变而变过。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永恒存在就是如来藏。如来藏的清净与人们生活里的烦恼是共存的,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不论人们觉悟还是迷失,清净的如來藏体始终没有被动摇,被染污。如来藏思想有其严密的推理体系,满足了人们对永恒,对极乐的向往。
  二、如来藏的体、用
  印顺法师曾论证过禅宗是从如来禅(藏)发展来的,后世很多人误认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就是不重视理论研究,其实不然。五祖弘忍之前,禅宗祖师每每以《楞伽经》印心,此时的禅宗法师又被称为楞伽师。《楞伽经》的主旨思想正是佛教“如来藏”学说。《六祖坛经》(以下简称《坛经》)正是对这一学派思想的浓缩和总结,可以说是立足如来藏,不离如来藏。
  《坛经》里对如来藏学说的探讨是从体、用两个方面展开的,在对如来藏的体、用展开论述的同时处处联系人的生活实践,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原理,指出人们认识上的错误,提出了调节心理健康的方法。
  《坛经》一以贯之的虽然是如来藏思想,但文本里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如来藏”这个名词,而代之以“心”的概念出现。实际上这并不奇怪,佛教文献对名词概念的使用有时并不那么严密,依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名相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比如说,在莲花生著的《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里,就提到了“如来藏”的十一种名相,“从名相来讲,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称:有人称它为心,或心性;有人称它为梵,或大我;有人视它为无我的教义;有人直称它为心而已;有人称它为般若,或圆满智慧;有人称它为如来藏,或佛种;有人称为大手印;有人称为唯一本体;有人称为法界;有人称为阿赖耶,或一切种;有人只称它为平常心(觉)”。根据这一段总结,我们知道“如来藏”的不同名相有——心或心性;梵或大我;无我;心;般若;如来藏或佛种;大手印;唯一本体;法界;阿赖耶;一切种;平常心。禅宗有一个别名是“佛心宗”,由此便可以知道这个“心”就是如来藏,禅宗的出现跟如来藏的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坛经》里对“心”的论述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五祖要弟子们各写一偈子,以便确定六祖的人选。慧能的偈子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子里把人的身心比作菩提与明镜,指出人的身心存在实际上都是一种幻相,所有的幻相只不过是人心的显相功能呈现出来的。这是佛教独特的本体论。佛教不承认造物主的存在,不认为有一个原始的源头性的发端。佛教的本体论是在其缘起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缘起即空性,空性不是虚无,而是物质的真实存在。所以《心经》里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如来藏的理论里,虽然本体是一个“空性”的存在,但是“空性”的本体却有着生出一切世间存在的功能。当然这个产生、发生的功能还是依于缘起的,所产生的存在依然是一种幻相。《坛经》里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意思就是生命的真相是没有生灭的,人们看到的、经历的都是缘起的幻相。人的真心是清净没有烦恼的,世界都是人心的化现。不管你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自性,它始终清净的不动不摇的存在于那里,并等着你来发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坛经》如来藏本体论是建立在中观空性论基础上的缘起的本体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空性的存在,是不生不灭,不被外在境遇所染污的。世界上一切的精神和物质的存在都只是一种幻相,这种幻相的产生正是如来藏本体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功能。
  三、《坛经》如来藏思想与心理调节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着他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同时,人生观又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所以,正确的世界观决定健康的人生观以及健康积极的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个人心理。
  《坛经》的所有内容正是围绕着树立如来藏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展开的,理论联系实践,《坛经》同时提出了许多心理调节的原则和方法。其中有些原则与方法依然非常适用于现代人的心理调节。
  (一)自性清净的自信心
  慧能在听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恍然大悟。《坛经》里说此时的慧能已经开悟,认识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并吟诵出了那首有名的偈子“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从这首偈子我們看一看出,慧能认为人的本性是纯净的,人天性应该是无忧无虑,没有烦恼的。即使是在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后天环境的熏染,人们沾染了各种不好的习惯,甚至是心理的扭曲,但本性却从来不会被改变。只要找到了合理的方法,所有的不健康的心理都可以被排解。所以每个人都一定要有对自己的绝对自信。
  (二)迷悟就在一念间
  人的本性虽然是纯净没有烦恼的,但由于后天习得的错误理念被深植于潜意识里面,以至每个人都会无意识的被各种烦恼所搅扰。《坛经》的立意就是要把人们带出思维的误区,并且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明智的智者。只是人与人的悟性有所差别,所以每个人开悟的时间也不一样。但归根结底,迷悟只在一念之间——“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人要想没有烦恼,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扭转错误的观念。
  (三)无住、无相、无念的思维方法
  虽然《坛经》的如来藏思想也认为“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但是由于后天习性的熏染,现实的人生与人的本性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距离。悟性高的人可能一念之间就能认识到人的本性,悟性稍微差点的人就需要一步一步地按照特定的方法来达到识见本性的目的。《坛经》提供给人们心理调节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无住”、“无相”、“无念”的“三无法”。
  慧能说过:“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把这段话应用到心理调节的方法上就是说对于任何的情绪,不论是喜是忧,都要意识到这些情绪是缘起的,无常的,变化的。一切都不会一层不变,所有的情绪终将过去。关键的是处在情绪中的人要有这种跳出来思考的能力。人的心理意念只能放在“无念”之上,就是让自己清楚的知道现在的喜怒哀乐,而不去评价,不去迎合或者逃脱,只是让自己清楚的知道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如果情绪到来的时候,每次都能这样去面对,那情绪就会很快的消失。如果非得要跟情绪对立,想要留住它或者消灭它,那就将陷入纠结和矛盾的泥潭,久而久之必将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总结
  《坛经》虽然是一本佛教经典,但是其中的如来藏思想及各人修行实践的总结,对现代社会的心理调节确实有着非常有益的启发。其中“无相”、“无住”、“无念”的实践理论,有着非常大的可操作性。在物质文明极度发达,精神文明相对滞后,人类社会心理疾病频发的今天,《坛经》所蕴含的心理调节理论与方法,显得弥足珍贵。
其他文献
【摘要】: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孟所处的社会礼崩乐坏,孔孟看到了“世风不古,人心日下”的场面,他们开始为旧制度找出合理的治国思想,这也为孔孟的治国思想提供了时代背景。孔孟的为政之道以“仁”为基础,通过孟子的人性善的发展,使儒家学派的治国思想有理想化的一面,又具有世俗现实性的一面。孔子的以德治国和孟子以仁政治理国家在对当今中国和社会的德治与法治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孔子;孟子;为政以德;人性
期刊
【摘要】: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意义重大,是儿童启蒙教育的主要部分。如今,世界各国都对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关注,但是在很多方面,各国家庭教育存在很大差异,如中国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注重和为美。而美国则推崇个人中心,以理性的基本原则来处理家庭事务。  【关键词】:家庭教育;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Introduction  Family education is a
期刊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principles and the criteria of the design of reading class and questions about reading comprehension exercises, methods applicable to different levels of subjects a
期刊
【摘要】:自 2001 年新课程标准改革引起的教材多元化竞争以来,教材教辅出版社纠纷案件数量大幅度提升。教材与教辅的著作权之争已引起教育行业内的广泛关注。教材教辅纠纷案件主要涉及两类:一类是教材教辅著作权归属的纠纷;一类是教辅侵犯教材著作权的纠纷。笔者引用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对多家教辅出版社的批量诉讼案件,从实际案例中归纳教辅对教材的具体侵权行为,以诠释教材教辅著作权之间的界限。  【关键词】:教材
期刊
【摘要】:集体记忆是文化认同的前提,文化认同的研究当今学界一直存在着三种重点和两种取向,而集体记忆所依赖的事实基础,为集体记忆架构提供了指引情感与叙事方向。集体记忆作为一种被建构的活动,其中展示出的某些群体无意识和社会深层结构都为族群的文化认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路径。其中博物馆作为记忆的载体与媒介,制造着记忆的生成、塑造和延续三维度,并强化相关参与群体的文化与认同。  【关键词】:集体记忆;
期刊
【摘要】:“仁爱”思想是儒家重要思想之一,也是孔子极力提倡的理论主张。《论语》阐述的“仁”,也是爱的演绎和诠释。“仁爱”思想在我们中华文明二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仁爱”思想包含三个大的层次,即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庭之爱、以维护社会人际关系为主的社会之爱、以调节大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自然之爱。  【关键词】:《论语》;仁爱;家庭;社会;自然  《论语》是记
期刊
【Abstract】: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problems of the primary English education in Xiuwu County rural areas. Keywords: primary English education; Xiuwu County; situations; solutions  I. Introduction  
期刊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动乱与繁荣并存。动乱指政事方面,而繁荣则指文化方面。而文化方面的繁荣则以百家争鸣为代表。儒家学派是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之一,它提倡仁与礼。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当时效仿孔子的做法到各国宣讲自己的治国理念。然而在他宣讲自己的治国理念时,是否受到了那些诸侯国的礼待?他与“叟”有着比较大的联系。  【关键词】:叟;礼貌问题;尊敬  一,背景回顾  孟子在齐威王时已经到过齐国,因为
期刊
【Abstract】:Vocabulary, the essential unit of languages,is basic for human communication.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a systematic framework for vocabulary instruction, and work out solutions to the pro
期刊
【摘要】:“追赃助饷”政策是大顺政权的财政政策,针对官绅地主提出,主要是将官绅地主的财产收归大顺政权所有。这种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它在政权建立初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军的积极性;进军北京后,由于未及时调整政策,把业已倒向自己的官绅地主推回到敌对地位,再加上李自成等人对形势估计不足,最终导致了政权的覆亡。  【关键词】:追赃助饷;作用;启示  公元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领导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