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网:捕获太空垃圾“清道夫”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欧洲航天局与“清洁太空”公司签订合同,将在2025年发射世界上第一颗太空垃圾清洁卫星——“清洁太空一号”。消息一经发布,太空垃圾清除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多年来,面对太空垃圾影响在轨航天器安全和后续航天发射的问题,各国科学家们已尝试了多种手段,包括激光推进、机械臂抓捕等。有科学家从渔网捕鱼中受到启发,提出了专门用于捕获太空垃圾的飞网捕获系统设想,并初步付诸实践。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中,太空垃圾是如何产生的,又有哪些危害?面对这一威胁人类航天活动的问题,各国科研人员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做出了哪些大胆尝试?
  太空垃圾无节制增长的“凯斯勒效应”
  随着航天技术迅猛发展,航天器发射越来越频繁。这给人类生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太空垃圾滞留在茫茫宇宙中,既对在轨运行的航天器和后续航天发射构成风险,又使空间轨道资源日益紧缺。
  太空垃圾,是指人类在太空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及衍生物。其主要包括:航天发射的抛弃物、火箭末子级、火箭爆炸物、废弃航天器,以及飞行器解体产生的碎片等。太空垃圾密度超过一定数量,就会诱发“凯斯勒效应”:太空垃圾相互碰撞,产生的碎片又将诱发更多的碰撞。如此连锁反应,导致太空垃圾数量急剧增加。
  据欧洲航天局可跟踪空间目标数据库统计,截至2020年,尺寸大于10厘米的太空垃圾数量已超3.4万个,尚有数以万计的微小碎片未在编目之内。太空垃圾的质量从几克至几吨不等,尺寸在几毫米至数十米之间。有些太空垃圾个头不大,但飞行速度极快,达到每秒6至7公里,对航天发射、在轨卫星和载人航天器构成极大威胁。
  如果把航天器发射、在轨运行的轨道比作地球上的一条条高速公路,那么,在这些高速公路上,同样有各种车辆日夜穿梭、川流不息。不同的是,它没有警察、没有交通管制、没有道路维护和清扫人员。发生交通事故后,也没人处理和清理路障。
  航天发射如今日益频繁,进入太空门槛不断降低,大量航天器过期失效,太空垃圾不断增多,路上变得越来越拥挤、脏乱,到处充斥着“各种报废车辆、交通事故残片”等抛弃物。在这样的高速公路上行驶,即便是技术再过硬的司机,也难免发生交通事故。如2009年,美国“铱星33”卫星与俄罗斯失效的“宇宙2251”卫星相撞,引起世界航天领域极大关注。这让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到太空垃圾对航天器构成的严重威胁,清除太空垃圾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世界性课题。
  探索应对太空垃圾之策
  2020年12月8日6时59分,我国“嫦娥五号”上升器完成月球样本转移任务后,按照地面指令受控离轨,降落到月面经度0度、南纬30度附近的预定落点。这不仅是我国在减少太空垃圾数量、保持空间环境清洁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更是对和平利用空间资源承诺的一次践行。
  目前,保持空间环境清洁,已成为负责任航天大国所达成的共识。为确保航天器发射、在轨运行安全和空间轨道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科学家们面对“茫茫太空路,征途艰险多”的现实问题,在积极探索一系列应对太空垃圾的方法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规避。即以轨道监测预测技术为基础,根据目前跟踪观测到的太空垃圾数据,在航天器发射时间和运行轨道选择上,尽量避开太空垃圾。这一预防性规避手段,只能是尽力而为,不能确保万无一失。还有一种主动性规避手段,即提升航天器的“驾驶技术”——通过航天器主动变轨来躲避轨道碎片碰撞。由于太空垃圾多且速度极快,要实现完全规避难度依然很大。
  其次是预防。即通过航天器前期任务规划,降低航天器自身成为太空垃圾的可能性,让它达到运行寿命或失效时自动驶离太空“高速公路”。这种预防措施,受太空环境、寿命周期等制约,实现起来也不容易。
  再者是防护。即让航天器穿上“铠甲”,通过在其外表加装铝板、高强度复合材料板等防护装置,以阻挡太空垃圾的“袭击”。这种手段可以防范规模较小的冲击损害,但不能有效阻止大型碎片的撞击,且“铠甲”会增加航天器重量,导致发射成本大幅增加。
  最后是清除。即通过太空捕获拖船进行“道路救援拖离”,降低太空垃圾轨道,使其进入大气层被烧毁,或者抬高太空垃圾的轨道,将其遗弃在不常用的轨道高度上。这项技术带来的问题是捕获难度大,特别对于运动状态未知的非合作航天器,或是极小航天碎片,更是无能为力。
  总的来说,以上手段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清除或减少太空垃圾,但无法应对所有的太空垃圾,更无法从根本上抑制航天器间相互碰撞而产生更多的太空垃圾。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即使停止一切航天器发射任务,太空垃圾也会因为不断的连续碰撞而继续增加。要清除日益增多的太空垃圾,呼唤更先进的技术手段。
  一“网”飞来可否打尽太空垃圾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网的捕获对象已从水中游弋的鱼类,逐步扩展到地面奔跑的野兽、空中飞行的鸟禽等。到了现代,网捕应用得到进一步拓展,出现了诸如警用网枪、飞机拦阻网等产品。
  2001年,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受网捕应用拓展的启发,推出一种由发射器、系绳、飞网、收口机构等部件组成的太空柔性飞网捕获系统。其具体设想为:执行捕获任务时,发射一艘载有飞网捕获系统的太空拖船,发现并接近太空垃圾后,选择时机向捕获目标发射展开一张由柔性绳索编织而成的大型飞网,将太空垃圾包裹起来,再通过收口机构收紧网口完成捕获,最后由太空拖船将其拖离太空“高速公路”。
  与传统机械臂爪等刚性捕获方式相比,飞网的柔性可以有效减少捕获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碰撞,通过对太空拖船的控制,让其在距捕获目标百米以外实施捕获,安全性能相对较高。飞网属于一种稀疏结构,使用很少的材料就可覆盖相当大的空间范围。质量3千克左右的飞网,捕获面积可达近千平方米,对太空垃圾的识别与测量、太空拖船制导控制的精度要求相对较低,非常适合自旋废弃卫星和大型空间碎片等太空垃圾的清除,具有安全性高、捕获面积大、控制精度要求低等特点。
  这一构想于2003年完成总体方案设计,2012年至2014年先后进行了高空投放试验、抛物线飞行微重力试验、真空罐试验。2018年4月,成功完成了空间演示验证试验。
  当然了,要真正实现飞网捕获系统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技术难题。主要是——
  对飞网制作的材料性能要求高。必须具有高强度、低密度、耐高温低温、抗强辐射、耐热氧、柔软光滑等特性,能满足捕获任务和空间环境需求。
  应具备飞网折叠封贮技术。也就是须有合理的折叠封贮方法,保证飞网内部自我隔离和避免穿透、打结,并对飞网拉出网舱过程进行有效的时序控制,解决飞网缠绕等工程应用难题,保证飞网系统高可靠展开。
  应具备高可靠收口技术。飞网捕获到太空垃圾后,如何达到自适应触发、高可靠收口和有效收紧锁死网口,还有一系列关键技术需要突破。
  须对绳系复合体进行有效的离轨控制。飞网捕获系统是一个由拖船、系绳、飞网及捕获物构成的绳系复合体,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系绳张力实施目标消旋控制、复合体转向控制、拖曳离轨控制,最终将捕获的太空垃圾清除出太空“高速公路”,其涉及技术领域广泛且要求苛刻。
  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能将飞网应用拓展至太空,在清除太空垃圾、和平利用太空方面有所作為,为缓解空间轨道资源日益紧缺的现状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文章转载自《解放军报》)
其他文献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可使更多的HCC患者受益,PD-1/PD-L1检查点抑制剂是癌症免疫治疗中最有前景的治疗策略。然而仍只有少数HCC患者从中
在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汽车产业群总工程师、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等一系列身份之外,廉玉波更愿意称自己是一个梦想家。从向往蓝天的学子,到投身汽车自主品牌研发的领军人物,他坦言,是梦想催促他不断触及未知领域,也是梦想驱动他不断向前。一路走来,见证梦想变成现实,并逐步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事业的发展,对他来说,是一件幸运而快乐的事。  飞机“落地”的声响  儿时对飞机大炮的喜爱,让廉
我国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中肺癌均高居第一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85%以上,NSCLC传统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近十几年来,NSCLC相关临床治疗取得巨大突破,
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总结“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十年来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发挥的积极效用,表彰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调动广大智能科技领军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原创性科学成果不断涌现,推动我国智能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好转,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于2021年4月10—12日在北京、苏州同期举办“‘
随着网络空间日益发展,我们越来越关注网络给信息安全带来的威胁。然而,信息安全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网络领域,即使在物理隔离、没有网络的情况下,电磁信息安全防护的缺失仍可能造成严重的信息泄露事件。  电磁信息安全风险不容小觑  电磁信息,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属于固有物理现象。一般情况下,电磁信息并不对信息安全构成威胁。但诸如日常办公用的显示器、投影仪、大屏幕等存有信息的电子设备就不同了。它们工作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我国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个宏伟目标是中国人民的百年夙愿,也是先贤先烈们的血染宏图,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是中华民族永垂青史的百年伟业。  历史的发展正在从速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型。为此,必须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摆脱对粗放发展路径的依赖。这个新动能的核心就是创新驱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吃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随着人们对健康、营养食品的日益重视,食品科学也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科学家发现食物除了提供营养素,也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从科学研究角度来看,食物与健康到底有着怎样的神奇关系?或许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斌能够解释这个问题。  “慢性疾病的防控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对数量庞大的糖尿病病人来说。”张斌主要从事
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的伟大瑰宝,为人类健康文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外泌体是活细胞分泌的一种纳米级的脂质双层囊泡,内含核酸(DNA、mRNA、microRNA、lncRNA等)、蛋白质、脂质等生物大分子。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信的载体,参与正常细胞的调控,同
透明质酸(hyaluronan,HA)是细胞外基质(ECM)的重要成分,参与胚胎发育、细胞再生和伤口愈合等许多生物过程。近些年的研究发现,HA还参与肿瘤微环境的形成,通过与细胞表面特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