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shixiao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人文地理学,包含大量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作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带动整个专业课程改革。文章以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为例,介绍了课程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目标,从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国家政策等角度对课程不同章节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探究了课程思政教学形式与方法,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案例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人文地理学;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2-0175-05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of achieving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s the core course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Major, Human Geography contains rich el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t can serve as the front-runner of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driving the whol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This paper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demonstration course of Human Geography as an example, introducing the integrating goal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ith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The contents of different chapters of the course have been design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thought,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ficial sensation and national policies. The teaching forms and method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re discussed. At last,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demonstration is explored with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 case study.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demonstration course; Human Geograph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培養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1]。针对长期以来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政府部门及高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3]”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要把“课程思政”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每一位教师都应参与到“课程思政”的教育中来[4]。
  课程思政就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5]。通过课程思政,将学术资源转变为育人资源,构建由思想政治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共同构成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最终达到将大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6]。“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提出以来,受到全国各类高校的高度重视。许多学科积极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研究,积极构建“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对课程思政内涵、意义、融合方法与路径以及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设计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成果[7-9]。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下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包含丰富的育人资源,其课程思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以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为例,介绍课程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案例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其他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一、课程融合发展目标
  人文地理学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基础性和导论性课程,也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人文地理课程群中处于总括性地位。与专业以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为发展目标相一致,人文地理学除介绍基本理论、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外,重点探讨工业、农业、城镇、旅游等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演变规律及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教学内容中具有较多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积极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的有机融合,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专业教学目标
  人文地理学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是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当前及未来人文现象的分析方法。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理解并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主要理论、研究方法论及人地关系在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表现;第二是掌握人口、农业、工业、城市、旅游、政治、人类行为要素等人文要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发展演变规律。第三是具备运用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当前与未来各种人文现象及重大问题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思政教育目标
  思政教育目标是培养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爱岗敬业,坚定志趣且深入探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融合目标
  根据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定人文地理学的课程融合目标,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全程全方位地融入教育教学中。融合后的思政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人地关系基本理论的认识与理解;第二是从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结合视角对当前与未来人文现象进行分析、预测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第三是培养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见图1)。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实践应用价值很强的课程,具有较多的思政映射融入点,应在课程的每一章节积极挖掘思政映射点,实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每一章节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见表1所示。如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讲解中通过介绍老一辈地理学家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过程,让学生真实感受前辈们忠诚无私的家国情怀和潜心科研的学术风范,在潜移默化中汲取榜样的力量,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怀与专业认同感;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讲解中,引导学生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正确看待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等四大方法论的应用价值及优点与不足。人口转变模式及发展历程中,通过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与21世纪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关资料的初步学习,引导学生形成对我国人口发展转变历程的初步认识,进而通过讲解及讨论进一步探究与我国二孩、三孩政策实施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设施布局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最终意识到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及从自身出发落实二孩、三孩政策的必要性与责任感。另外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发展阶段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类型分布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汉语发展与汉语言的魅力、宗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及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的关系、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与“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均可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通过精心的课堂思政教学设计,可实现相应的思政融合目标。
  在学生自学基础上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法,针对当前我国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决策的部署,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三、课程思政教学形式与方法
  (一)强化师生互动
  人文地理学教学内容庞杂,为实现良好的课程思政目标,课堂教学中应借助翻转课堂,积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及长江雨课堂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强化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课前可在长江雨课堂发布与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相关的视频与资料供学生自学,并设置相应问题供学生回答,检验学生预习的质量;课中通过分小组讨论、学生汇报、教师导向式精讲等方式,并可充分利用长江雨课堂的随机点名、弹幕、投稿等功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后通过学生在长江雨课堂中完成课后作业以及讨论题的补充与完善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的使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强化师生互动交流,从而达到既完成专业教育,又实现对学生全程渗透式的思政教育。
  (二)注重“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中除应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外,还应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邀请区域农业、城市、人口、旅游等领域的专家、政府管理者进入课堂,结合自身工作与实践经历,为学生讲解国家和区域最新农业、工业、城市等方面的发展战略及现状,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应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公园、乡村旅游休闲区以及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典型地域考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具体实践
  本文主要选取课程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案例进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具体探讨。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两类,知识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具体含义;第二是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历程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是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点。思政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点的深入探讨,深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第二是以专业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逐渐形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方法
  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切教学活动与设计必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和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讨论、问题的解决为教学主要思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全程渗透的方式最终达到学生深化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目标。本节課将信息化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并综合运用长江雨课堂等现代化教学工具,采用PPT课件讲解、传统板书等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图表、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进行呈现,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
  本节课积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在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课堂学习中主动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构建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评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四)教学过程设计
  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复习文化决定论,引出由于文化决定论的思想致使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造成全球性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问题,人类通过对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反思,认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引发学生共鸣与思考,从而引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文化决定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之间的异同和关联,以降低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门槛,从而开启课程教学。
  1.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
  探讨的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采用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认识到全球各国和地区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引导学生学习探索相关的可持续发展观点和思想,形成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初步认识。
  讨论的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通过学生在长江雨课堂中作答名词解释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检验旧知,引入第二部分讲授内容——可持续理论的内涵。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讲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四个具体含义,并通过介绍生活中应选择乘坐地铁、公共汽车、共享单车等方式出行,举例说明我国采取减排污染物总量、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及已取得的成就,启发学生形成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性可持续发展观。
  2. 探究式、讨论式教学
  首先学生开展分组讨论,进一步理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初步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点,通过讨论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近年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战略、低碳循环发展、水资源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山水林田湖草工程及水土流失治理等国家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讲授,进一步介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点。通过人文地理学者参与的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迁村并居等工作及其贡献的介绍,深化学生对人文地理专业在国家需求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强化专业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要点的学习,以全程渗透的方式深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3.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在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点的基础上,设置讨论性题目供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在长江雨课堂中对问题进行作答。讨论题可设置为:结合所学知识及对近年国家和区域发展政策的了解,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实践性应用成果?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结合当前我国及各区域发展现状,分析可持续发展观在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东北等地区发展中的贯彻执行情况,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及投身国家发展与建设的责任感。
  (五)教学效果与评价
  本课程围绕教学大纲,以人地关系理论之一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兼顾反映学科前沿,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和中国为推进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以及相关实践应用成果等的学习与讨论,促进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全程渗透的方式实现思政教育。整个教学设计中,以启发式、探究式讲授和师生互动交流为主要形式,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维持学生的学习专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课程融合发展目标。
  五、结束语
  新时代全球复杂发展背景下,需要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强化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从而实现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因此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也将是永恒的课题,本文以人文地理学为例,从课程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示范课程的具体实践等方面探讨了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
  1. 根据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确定课程融合发展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最终培养出具备正确价值观引领下对人地关系以及人文现象進行分析、预测的能力,并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实践应用价值很强的课程,具有较多的思政映射融入点,本课程通过不同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国家发展战略及全球发展思想的深度融合,以全程渗透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设计。
  3. 课堂教学应强化师生互动,借助翻转课堂,积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及长江雨课堂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应注重邀请专家与政府管理者走入课堂及典型地域考察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人文问题的能力。
  4. 以人地关系理论之一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例,介绍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长江雨课堂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最终达到让学生深化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挖掘的思政元素也可为其他地理学课程思政教育设计提供借鉴。从与本课程相关的具体事件出发,挖掘适宜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全过程。课堂教学中通过隐形渗透和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等方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笑呤,徐俊增.工科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0):186-188+192.
  [2]韩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地理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以上饶幼专地理课程思政为例[J].教改教法,2018(12):56-57.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人民网.(2016-12-8).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935836.
  [4]马廉洁,张玮,周立斌.理工类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认识与反思[J].高教学刊,2020(20):189-192.
  [5]李柳,王晓红.高校理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引入和研究——以电路分析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0(20):183-185.
  [6]陈丽.基于课程思政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革探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6):113-116.
  [7]李权国,张弢,文力,等.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与德育价值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1):54-56.
  [8]颜梅春.人文地理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探索[J].大学教育,2020(7):98-101.
  [9]李秦,胡珊珊,付文红.高校地理学的课程思政构建模式与实践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2):107-109.
其他文献
呼吸峰值流速(PEFR)是气体从肺部通过口腔用力呼出时达最快时的瞬间流速。PEFR的检测方法很简单,即病人对着峰值流速仪的设备尽力吸入气体并尽可能用力呼出,以L/min表示。PEFR是气道阻塞的一个指数,在社区和急救现场是检测肺功能/阻塞性疾病一种经济的方法。英国胸科学会推荐PEFR检测作为哮喘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有用工具。
期刊
普通医院的环境 在普通医院病房提供了很多对嗜酒者实行筛查和短期的干预(SBIs)的机会,在某些方面明显优于目前已经开展了短暂干预的其他环境如初级卫生保健。这主要是因为病人有时间填写筛检问卷或回答一些关于饮酒方面的问题。如果饮酒有害于他们的健康,他们也能获得相关的建议。此外,当病人关心自己的医学问题时.这就成为一个“受教育时间”,增加了干预治疗成功的希望。大量证据表明各种普通医院病房都有很多不同程度
期刊
患者约在45min前,被毒蛇咬伤右小腿。现出现焦虑、出汗、头晕、恶心、嘴唇发麻、伤腿疼痛,比咬伤前肿胀两倍。尽快将患者平卧于担架上,并固定右腿。
期刊
摘 要:2015年10月,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教育部批复,设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以下简称校区)。校区以“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为人才培养目标。“如何进行高质量数学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摸索,依据教育部“以本为本”的方针和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大纲、考研大纲、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验,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其中教
有关评价老年人疼痛知觉的研究较多,有些研究认为老年人的痛觉比年轻人迟钝,老年人自己也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痛觉感知能力降低,但随着非特异性疼痛的增多,该观点可导致对老年人疼痛的不恰当治疗。该文回顾调查了老年人的痛觉比年轻人迟钝的假设,并认为该观点是不成立的,因为影响疼痛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很多医院实行病人护理通道或护理规划以指导住院期间患者的护理,为了提高一致性和适用性,在医院护理工作者中应用以研究为基础的管理指南,以促进患者康复,我们在急诊中心开展了急诊治疗通道。通道的开展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急诊医师、注册护士、临床医师、呼吸科专家以及会诊医师。例如,心脏病专家和导管室医务人员参与胸痛治疗通道和可疑充血性心衰治疗通道,肺病专家和儿科医师协助呼吸急促和可疑肺炎治疗通道,急诊临
期刊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一种副粘病毒引起的具有中等传染性疾病,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由尿液传播。其潜伏期为15~24d,平均19d,前驱症状类似一般感冒,如头痛、发热,可持续数天。随后腮腺(唾液腺)开始肿大,其中90%病例双侧腮腺肿大,可伴腹痛、头痛,通常在7~10d内缓解。但也可出现其它症状而腮腺不肿大。有近1/3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或症状非常轻微,部分流行性腮腺炎因为没有特征性症状而漏诊(Guptaeta
期刊
对护士Simmons来说,1999年1月一个早晨的记忆刻骨铭心,她回忆到:“我是一个社区护士。那天驾车去工作,下山行到弯路时,一辆重型货车撞倒了我。”Simmons颈椎和尾椎神经受到严重的损伤。即使经过了全面理疗,她仍然终身残疾,因长期慢性疼痛不能工作。
期刊
摘 要:技能型军士是我军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针对实践课程的特点及在技能型军士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了技能型军士培养中“工匠精神”的内涵、构成要素及生成之路,阐述了教员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设计和引领作用,并从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有效评价三个阶段,探索了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实施“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从而全面提升技能型军士人才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技能型军士培养;工匠精神;实践课程教学;培育策略  中
2004年秋,该杂志发表了题为“护理现场的危险信号——如今,护理工作应何去何从?”的文章,看后感觉与千鸟桥医院护理部门的现状一模一样,在这里发生的事情与全国的状况大同小异。根据该院2002年开始的持续3年的有关精神健康问题调查的结果,集中反应出“护理职业的压力问题”,其中“工作量合理化”问题尤为突出。为患者提供安全正确的护理,并使护理人员能够心甘情愿地工作下去,这种“合理化工作量”要如何确定?为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