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努力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
关键词:课堂教学;习惯;养成教育
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学生将会终身受益。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过八旬仍能准确地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0位数字。有人问他是怎么记住的,他回答:“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习惯的养成也是持之以恒的教育过程。从学生踏入校园开始,教师就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纳入教学管理之中,根据学校行为规范、课程设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一、品德习惯的培养
1.环境的重要作用。“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的道德取向、价值观念、意识行为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有一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过分强调自我权利的维护,缺乏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班会组织辩论会,让学生站在正方和反方的角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如“家庭聚会时,大人说话我玩手机”“有人摔倒在地受伤,是否应该救治”“中华传统美德过时了”“做什么样的中学生”等问题。通过正反方辩论的过程,让学生认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是否正确,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俭以养德、遵纪守法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环境影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很重要。
2.教师的榜样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以身示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教师要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树立榜样。还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平时在班上多表扬那些正直善良、关心集体、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学生;树立正气,树立典型,带动其他学生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良好的品德习惯。
3.规范养成的约束。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要从小处入手,去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制止,及时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找学生沟通心灵、交流思想,让他们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并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教师在防微杜渐,警惕学生不良习惯滋长的同时,还要起到监督作用,通过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真正使学生达到从错误行为向正确认识的转化以及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和良好习惯的转化。
二、能力习惯的培养
1.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兴趣是人们积极参与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对学习没有兴趣,也就没有了基础,好习惯也就难以形成。良好习惯的形成要靠自己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努力实践才能实现。因此,对于学什么,怎么学,教师要做好引导,晓之以理,鼓励学生努力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介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使他们对课程有基本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主动关心中国及世界所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问题,养成主动学习和扩展知識领域的良好学习习惯,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在明理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
2.在学习中培养交往能力。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交往能力培养是教师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任务。小组讨论是比较好的学习形式,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机会,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意识;文体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的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
3.培养学习创新能力。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教师要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进行常规训练。根据需要,有的放矢,做到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开发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教师引导到位,学生就能各抒己见,“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维方式也就被开发出来。长此以往,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学习的习惯就慢慢养成了。
学生自主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把握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有实效性、有创新性的养成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和能力习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课堂教学;习惯;养成教育
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学生将会终身受益。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过八旬仍能准确地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0位数字。有人问他是怎么记住的,他回答:“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习惯的养成也是持之以恒的教育过程。从学生踏入校园开始,教师就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纳入教学管理之中,根据学校行为规范、课程设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一、品德习惯的培养
1.环境的重要作用。“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的道德取向、价值观念、意识行为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有一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过分强调自我权利的维护,缺乏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班会组织辩论会,让学生站在正方和反方的角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如“家庭聚会时,大人说话我玩手机”“有人摔倒在地受伤,是否应该救治”“中华传统美德过时了”“做什么样的中学生”等问题。通过正反方辩论的过程,让学生认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是否正确,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俭以养德、遵纪守法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环境影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很重要。
2.教师的榜样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以身示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教师要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树立榜样。还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平时在班上多表扬那些正直善良、关心集体、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学生;树立正气,树立典型,带动其他学生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良好的品德习惯。
3.规范养成的约束。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要从小处入手,去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制止,及时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找学生沟通心灵、交流思想,让他们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并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教师在防微杜渐,警惕学生不良习惯滋长的同时,还要起到监督作用,通过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真正使学生达到从错误行为向正确认识的转化以及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和良好习惯的转化。
二、能力习惯的培养
1.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兴趣是人们积极参与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对学习没有兴趣,也就没有了基础,好习惯也就难以形成。良好习惯的形成要靠自己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努力实践才能实现。因此,对于学什么,怎么学,教师要做好引导,晓之以理,鼓励学生努力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介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使他们对课程有基本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主动关心中国及世界所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问题,养成主动学习和扩展知識领域的良好学习习惯,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在明理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
2.在学习中培养交往能力。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交往能力培养是教师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任务。小组讨论是比较好的学习形式,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机会,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意识;文体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的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
3.培养学习创新能力。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教师要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进行常规训练。根据需要,有的放矢,做到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开发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教师引导到位,学生就能各抒己见,“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维方式也就被开发出来。长此以往,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学习的习惯就慢慢养成了。
学生自主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把握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有实效性、有创新性的养成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和能力习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