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奴才,要有资格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e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出版物,我一向喜欢,那些为大展特展而出的专辑和图录尤其好,常能从中知道一些平日不太会注意或别处无法知道的事。台北故宫的清宫档案多达四十万件,可以想象,这是什么样的一大奇观。武侠和历史小说里常听说奏折、密折、朱批、圣旨、国书,所以每逢在图册里遇到,总是看得兴致盎然。看大臣对皇上讲话的语气,虽然官样文章,也能窥见人物的性情。至于皇帝的朱批,不仅看文辞,也看笔迹,和平时零星得来的印象作对比,好比读到一位近在咫尺,交往了多年却从无书信来往的朋友的第一次来信,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品味。
  这次读到的,是台北故宫2005年出版的《知道了:朱批奏折展》。
  有一封湖广总督杨宗仁雍正元年三月初九日的请安折,没有事情要汇报,就是单纯的请安。雍正皇帝批了“朕安”,却把原折中的“奴才”二字涂掉,改为“臣”,并且批示:“向后称臣得体。”清朝满汉有别,满族人对皇上称奴才,汉人想自称奴才,还没资格。汉军旗的人,是汉人又算满人,不知此处的规矩究竟如何。
  史景迁在《曹寅与康熙》说,同为皇家包衣的曹寅和李熙,奏章的措辞,“曹寅更多地视自己为汉人,称‘臣’,而他的两个儿子更多自视为满人,因而自称‘奴才’。李熙似乎在两者之间挣扎,1715年之前他自称‘臣’,1715年至1716年夏天他要么是‘臣’,要么是‘奴才’,在那之后就一直是‘奴才’了。”
  由此想到,慈禧当年放话,说什么“宁赠友邦,勿与家奴”,要么是我们理解有误,要么就是她老人家也不太清楚奴才的确切意思。
  曹家虽是汉人,和康熙的关系实非一般,史景迁前书的第六章,题为《曹寅:康熙的密探》中,专讲密折的故事。印象比较深的是,康熙让曹寅当包打听,通过这一比较私密的渠道,讲一些当地官僚的家庭私事,平日的言谈以及民间传闻。在一封奏折里,曹寅报告了苏杭织造捐资平抑米价和洪武陵墓塌陷两件事,康熙的朱批说:“知道了,此事奏明的是,尔再打听还有什么闲话,写折来奏。”
  闲话不闲,通过熟悉而信任的人获得的小道消息,是通过官僚途径很难得到的,既能满足皇帝作为普通人的好奇心,对于康熙和雍正这样的聪明君主,闲话还意味着“好的统治管理”不可或缺的准确信息。
  大学士熊赐履退休后住在江宁,曹寅进京时曾受命“存问”他的有关情况。一年后,曹寅的奏折这样汇报:“打听得熊赐履在家,不曾远出。其同城各官有司往拜者,并不接见。近日与江宁一二秀才陈武循、张纯及鸡鸣寺,看花做诗,又《小桃园杂咏》二十四首,此其刊刻流布在外者,谨呈御览。因其不与交游,不能知其底蕴。谨据所得实奏。”
  后来熊赐履病故,熊在病中吃什么药,临终有何言语,儿子如何,康熙都一一吩咐曹寅打探明白。
  看了这些,想想朱元璋无孔不入的特务系统,实在笨得可以。
  1710年,康熙在给李熙的朱批中嘱咐:“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生有,议论大小事。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道,尔即招祸矣。”
  以后为雍正发扬光大的密折制度,就是这样来的。曹家是正白旗包衣,所谓上三旗包衣,皇帝的家奴。因为这种特殊关系,“皇帝可以自由任命他们去完成很多在其他朝代由太监来做的秘密或有利可图的任务”。
  康熙三十五年,曹寅上折恭贺朝廷荡平噶尔丹叛乱。康熙对亲自领兵这件事非常得意,忍不住写了很长一段朱批:“朕亲统六军,过少(沙)漠瀚海,北征噶尔丹。皆赖上天之眷佑,旬有三日内,将厄鲁特杀尽灭绝,北方如无烽火,天下再不言兵矣。”
  很多人以为一旦做了皇帝,万事都该满足,其实不然。做皇帝是一种职业,一种工作,尽管非常特殊。既然是职业,不管多好,不可能十全十美。忘了明朝哪位皇帝,老想过将军瘾,不断封自己的官,还不断升迁。
  也许有人会说,明朝皇帝,尽出些神经病糊涂虫,不足为训。唐朝有位皇帝,唐宣宗,痴迷文学,喜欢白居易。唐朝人最重进士出身,李德裕做了宰相,还为自己不是进士出身而遗憾。唐宣宗大概觉得,当皇帝,那是凭出身,算不得本事,不来劲。进士凭真功夫,那才是人中龙凤。宣宗没法子去应试考进士,实现梦想,只好在内廷自己玩,题名为“乡贡进士李道龙”。他的真名叫李忱。
  康熙英明,性情算是平和。雍正也英明,为人极严厉。读他的朱批,浑身紧张。想李卫、田文镜那些人,善始善终,真不容易。 台北故宫所藏的清廷朱批奏折十五万八千多件,我虽对清史一窍不通,还是无限神往,无他,好玩!
  (摘自《往书记》)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与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如何打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尽管有关部门与社会的有识之士,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在效果上仍然与预期有着一定的距离。讲好中国故事,究竟难在哪里?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发力?大致上来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解决谁来讲的问题。“官味太重”“花架子太多”,一直是
长久以来,语言似乎一直是人和动物的“专利”,那么植物呢?难道植物就不会“说话”吗?并不是!其实植物不仅会“说话”,而且每种植物语言都有着特定的意思呢!  那么,植物是怎样“说话”的呢?下面就请本期到场的植物明星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吧。  爱“哭”的树  我叫“雨蕉”,又名“晴雨树”。我们家族的大部分成员广泛分布在中美洲多米尼加民居附近,当地居民出行前都会看一下我们“哭”了没有。因为只要我们雨蕉
对于网络视频中的弹幕,有人讨厌,因为感觉影响到自己的观看体验;有人则很喜欢,他们甚至不会在第一时间点开更新的视频,一直等到弹幕数量变多了才看。那么后一种人是出于什么想法呢?  中国暨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一个实验。实验中,研究人员请志愿者观看广告视频。觀看之前,他们使用孤独感量表将志愿者分为孤独组和正常组,并利用眼动技术追踪志愿者观看视频的视线轨迹。结果发现,当观看没有情节的广告时,两组志愿者
蔡京是福利制度推手  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有着双重身份。看过《水浒传》的朋友应该知道,高俅是宋朝的太尉,又是一名高技能的蹴鞠运动员;宋徽宗既是皇帝,又是艺术造诣很高的书画家。不过下面这位宋朝人,他的另一个身份你未必就晓得了——他是蔡京,宋徽宗朝的宰相,或者干脆说,就是一奸相吧,私生活奢靡,执政误国,同时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据说“宋体字”就是他创造的,这些你应该知道了。不过你知不知道蔡京还是北宋国家福
夏日炎炎,室内的闷热让人难以忍受,空调成了家庭不可或缺的电器产品。中国北部地区处在副高压带,白天维持在36℃以上,让人恨不得一直站在空调下面乘凉。于是,因为直吹空调而着凉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人甚至患上空调病。  如果人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因空间相对密闭,空气不流通,致病微生物滋生,再加上室内外溫差较大,身体适应不良,就会出现鼻塞、头昏、打喷嚏、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和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
最近,读到胡松涛的《毛泽东影响中国的88个关键词》。该书仿佛画出了一幅别开生面的“语言地图”,引导人们去巡看毛泽东思维和表达方式上的一些突出“坐标”,因而也会勾起人们对现当代中国话风文风的万般思绪。  毛泽东风云一生,立志改变,事实上确实改变了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东西。看起来不是那么轰轰烈烈的话风文风,就是他用力甚多的一个领域。他年轻时学师范,想改革教育,认为“非将国语教科书编成,没有办法”。为此,他
在总结国际政坛重大人事变动时,媒体往往会忽略那些屡选屡胜的低调面孔。他们在本国通常连续执政10年以上,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常青树”“不倒翁”群体。  非洲盛产恋栈政客  因战争罪和反人类罪而遭国际刑事法院通缉的苏丹总统巴希尔(现年71岁),1989年起任总统,后多次连任,2015年4月以94.1%的得票率再次胜选。做满这届5年任期的话,巴希尔执政将达31年,直追已经91岁的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  同
这三年中国的国际环境并不理想,东海、南海爆发的摩擦考验领导人的智慧。国际社会批评中国咄咄逼人的观点也并不鲜见。  我认为,评价政府的外交,必须把行为放进国际权力格局的大背景之下。很多人还在讨论中国是应该继续“韬光养晦”还是要“有所作为”,其实看清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后自然得出结论。  邓小平时代决定中国必须韬光养晦,1980年代中国对外策略是请进来,打开国门并开放市场给西方,决定了不会和国际社会有冲突
自由贸易协定 (Free Trade Agreement,以下简称FTA)的宗旨在于促进协约国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其目标之一是消除贸易壁垒,允许产品与服务在协约国家间自由流动。韩国意识到,作为对外依赖度高的国家,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蔓延的大环境下,要想打破僵局,只有尽可能地和更多国家达成FTA。对韩国来说,利用自贸协定(FTA)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项必需的生存战略。  2004年以来是
2016年1月31日,袁庚在深圳蛇口逝世,享年99岁。谈及袁庚,人们总是将他与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企业创始人相联系,喜欢讲他如何把招商局资产由1.3亿升值为200多亿元的经济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袁庚自己对这些经济上的贡献并不很感兴趣。袁庚曾多次公开表示:“中国没有真正的经济问题,都是政治问题。”袁庚在蛇口改革的成功,不仅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成功,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