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梵志是隋唐之际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诗在唐诗中亦可称奇。其特色在于通俗,在于以“翻著袜法”为诗。所谓“翻著袜法”,一在视角之奇,二为真性情之流露,三为思维方式之特异。本文以《吾富有钱时》一诗为切入点,试分析之。
关键词:王梵志 《吾富有钱时》 翻著袜法 佛理诗
王梵志是隋唐之际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关于其生卒时代、故里籍贯,乃至是否实有此人,论者皆各执一词,至今未有定论。{1}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及王梵志身世的是唐人范摅的《云溪友议》,其文曰:
或有愚士学之流,欲其开悟,则吟以王梵志诗。梵志者,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卷下){2}
晚唐冯翊描述得更为详尽,也更为离奇,其《桂苑丛谈》引《史遗》: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及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及问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志”。“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化也。{3}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学界倾向于认定王梵志为初唐时期民间诗人。{4}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在唐宋士人、僧侣中颇有影响,不过元代以后其诗集完全散佚。今存王梵志诗大多保留在敦煌遗书之中。《吾富有钱时》即见于敦煌写本S.0778号文献。诗曰: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此诗平易质朴,描写不同境遇中的人情冷暖,感慨世态炎凉。富有之时,妻儿笑颜以对,百依百顺,脱衣即为之叠,出门则远相送,事事逢迎,有如白鸽盘旋依人、鹦鹉巧言讨宠;然至于一文不名,则即刻横眉冷对,毫无半点温存。面对这一前恭后倨的强烈反差,诗人胸中愤懑难以抑制,遂告诫道:贫富无常,唯钱是顾者要当心以后的报应!
据项楚先生《王梵志诗校注》{5}的辑录,今见王梵志诗约390首。虽则为数众多,但风格大体相类。概言之,王梵志诗之特色有二:一曰通俗,二曰以“翻著袜法”为诗。
王梵志诗用语通俗,罕援典故,所谓“不守经典,皆陈俗语”{6}是也,故往往被研究者称作“白话诗”“通俗派诗”“口语化诗”等。从《吾富有钱时》即可体会到这一特色,全诗娓娓道来,直白晓畅,没有难通之句、隐晦之典。又如下诗:
我见那死汉,肚里热如火。不是惜那汉,恐畏还到我。
好似向他人倾诉所见所感的闲谈之语,只不过是以五言诗的形式道出罢了。
《河岳英灵集叙》有言:“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唐初承六朝遗风,诗歌创作实践仍以藻饰、声律为好尚。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王梵志诗之通俗颇显另类。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王氏自身的处境有关。张锡厚等学者综合考察王梵志诗的内容旨趣后指出,其人“长期生活在下层社会”,家境贫寒。{7}若此,则王梵志所受教育当较为有限,亦与以士大夫为主体的主流诗坛隔阂较深。另一方面,汉魏以降,用以自适或讽刺的嘲戏诗逐渐发展{8},如左思《娇女》、程晓《嘲热客》、陶渊明《责子》等,大多语言浅近,不尚丽。与此同时,讲经、偈颂等佛教文学,为了能够在社会下层民众中更好地传播,主动以通俗面目示人,依托现实的口头语言系统宣讲佛法、招徕信众。此等文学倾向显然影响到了王梵志的诗歌创作。王诗亦因通俗化而广泛传扬,在唐宋时期的诗话、笔记、僧录中常常被征引,王维、寒山等皆仿作过王梵志式的通俗诗歌。日本平安朝的《日本见在书目录》亦收《王梵志诗集》{9},则王诗至迟在9世纪初时即已传播到东瀛列岛。
王梵志诗创作艺术的另一个特色即是“翻著袜法”。所谓“翻著袜法”来源于王梵志的一首诗:
梵志翻著袜,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10}
按,古人以粗布制袜,为美观起见,总是将平整一面向外,而以粗糙、多接缝之面切肤,故著袜难免有不适之感。反穿袜子,虽有碍观瞻,然足下却舒服了。宋人极为欣赏这一智慧,将其视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认为:“知梵志翻著袜法,则可以作文。”{11}其实,王梵志诗歌自身即很好地演绎了“翻著袜法”的内涵。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王诗“翻著袜”的艺术:
第一,视角出奇,即善于揭露世俗中那些为人们所忽略或刻意隐讳的现象,让社会生活中的粗糙一面暴露在阳光下。仍以《吾富有钱时》为例:唐诗中不乏慨叹世人重利轻义的作品,如高适《邯郸少年行》:“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张谓《题长安壁主人》:“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但多是描绘朋友交往中的世态炎凉。而《吾富有钱时》直指家庭,痛斥发妻亲子的“图财不顾人”,掀开了笼罩在血缘亲情之上的温情面纱,这在古代以纲常孝道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下颇有些惊世骇俗。这种情况在王梵志诗中多有所见,如“造作庄田犹未已,堂上哭声身已死。哭人尽是分钱人,口哭元来心里喜”“生时不共作荣华,死后随车强叫唤。齐头送到墓门回,分你钱财各头散”{12}“耶娘不采聒,专心听妇语。生时不供养,死后祭泥土”{13}等,皆是嘲讽隐藏于守孝哭丧之后的贪婪与无情。这些往往是时人感受到却难以言表的,故南宋费衮评王诗曰“词朴而理到”{14}。
第二,不隐真情,总是将自身的真实感受痛快宣泄出来。王梵志著袜不愿隐脚,作诗亦不愿隐情,少有“发乎情止乎礼”的修养。《吾富有钱时》的结构是很值得注意的,诗中有八句是回顾富有时的洋洋得意,此后只有两句用来描写破落后的遭际,便迫不及待地愤愤不平了。乍富之际,仍沉浸于往日辉煌的记忆中,一触及今时的窘迫,就即刻情难以堪了。这是世俗之人最正常的反应。皎然曾赞王梵志诗“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15},此话只说对了一半。不平之音在王诗中并不鲜见,如《吾家昔富有》言:“吾家昔富有,你身穷欲死。你今初有钱,与我昔相似。吾今乍无初,还同昔日你。可惜好靴牙,翻作破皮底。”反复申说自己往昔的富有与对方曾经的贫穷,最后无奈慨叹:自己本是能做靴牙的好料,如今却只能充当鞋底了。极似富贵子弟沦落后的自怨自艾。又若:“天下恶官职,未过御史台。努眉复张眼,何须弄狮子。旁看甚可畏,自家困求死。脱却面头皮,还共人相似。”嘲讽御使装模作样,却没什么本事,脱下官服,还不是寻常人一个。与普通百姓背后议论官吏的论调无二。
关键词:王梵志 《吾富有钱时》 翻著袜法 佛理诗
王梵志是隋唐之际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关于其生卒时代、故里籍贯,乃至是否实有此人,论者皆各执一词,至今未有定论。{1}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及王梵志身世的是唐人范摅的《云溪友议》,其文曰:
或有愚士学之流,欲其开悟,则吟以王梵志诗。梵志者,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卷下){2}
晚唐冯翊描述得更为详尽,也更为离奇,其《桂苑丛谈》引《史遗》: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及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及问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志”。“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化也。{3}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学界倾向于认定王梵志为初唐时期民间诗人。{4}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在唐宋士人、僧侣中颇有影响,不过元代以后其诗集完全散佚。今存王梵志诗大多保留在敦煌遗书之中。《吾富有钱时》即见于敦煌写本S.0778号文献。诗曰: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此诗平易质朴,描写不同境遇中的人情冷暖,感慨世态炎凉。富有之时,妻儿笑颜以对,百依百顺,脱衣即为之叠,出门则远相送,事事逢迎,有如白鸽盘旋依人、鹦鹉巧言讨宠;然至于一文不名,则即刻横眉冷对,毫无半点温存。面对这一前恭后倨的强烈反差,诗人胸中愤懑难以抑制,遂告诫道:贫富无常,唯钱是顾者要当心以后的报应!
据项楚先生《王梵志诗校注》{5}的辑录,今见王梵志诗约390首。虽则为数众多,但风格大体相类。概言之,王梵志诗之特色有二:一曰通俗,二曰以“翻著袜法”为诗。
王梵志诗用语通俗,罕援典故,所谓“不守经典,皆陈俗语”{6}是也,故往往被研究者称作“白话诗”“通俗派诗”“口语化诗”等。从《吾富有钱时》即可体会到这一特色,全诗娓娓道来,直白晓畅,没有难通之句、隐晦之典。又如下诗:
我见那死汉,肚里热如火。不是惜那汉,恐畏还到我。
好似向他人倾诉所见所感的闲谈之语,只不过是以五言诗的形式道出罢了。
《河岳英灵集叙》有言:“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唐初承六朝遗风,诗歌创作实践仍以藻饰、声律为好尚。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王梵志诗之通俗颇显另类。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王氏自身的处境有关。张锡厚等学者综合考察王梵志诗的内容旨趣后指出,其人“长期生活在下层社会”,家境贫寒。{7}若此,则王梵志所受教育当较为有限,亦与以士大夫为主体的主流诗坛隔阂较深。另一方面,汉魏以降,用以自适或讽刺的嘲戏诗逐渐发展{8},如左思《娇女》、程晓《嘲热客》、陶渊明《责子》等,大多语言浅近,不尚丽。与此同时,讲经、偈颂等佛教文学,为了能够在社会下层民众中更好地传播,主动以通俗面目示人,依托现实的口头语言系统宣讲佛法、招徕信众。此等文学倾向显然影响到了王梵志的诗歌创作。王诗亦因通俗化而广泛传扬,在唐宋时期的诗话、笔记、僧录中常常被征引,王维、寒山等皆仿作过王梵志式的通俗诗歌。日本平安朝的《日本见在书目录》亦收《王梵志诗集》{9},则王诗至迟在9世纪初时即已传播到东瀛列岛。
王梵志诗创作艺术的另一个特色即是“翻著袜法”。所谓“翻著袜法”来源于王梵志的一首诗:
梵志翻著袜,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10}
按,古人以粗布制袜,为美观起见,总是将平整一面向外,而以粗糙、多接缝之面切肤,故著袜难免有不适之感。反穿袜子,虽有碍观瞻,然足下却舒服了。宋人极为欣赏这一智慧,将其视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认为:“知梵志翻著袜法,则可以作文。”{11}其实,王梵志诗歌自身即很好地演绎了“翻著袜法”的内涵。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王诗“翻著袜”的艺术:
第一,视角出奇,即善于揭露世俗中那些为人们所忽略或刻意隐讳的现象,让社会生活中的粗糙一面暴露在阳光下。仍以《吾富有钱时》为例:唐诗中不乏慨叹世人重利轻义的作品,如高适《邯郸少年行》:“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张谓《题长安壁主人》:“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但多是描绘朋友交往中的世态炎凉。而《吾富有钱时》直指家庭,痛斥发妻亲子的“图财不顾人”,掀开了笼罩在血缘亲情之上的温情面纱,这在古代以纲常孝道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下颇有些惊世骇俗。这种情况在王梵志诗中多有所见,如“造作庄田犹未已,堂上哭声身已死。哭人尽是分钱人,口哭元来心里喜”“生时不共作荣华,死后随车强叫唤。齐头送到墓门回,分你钱财各头散”{12}“耶娘不采聒,专心听妇语。生时不供养,死后祭泥土”{13}等,皆是嘲讽隐藏于守孝哭丧之后的贪婪与无情。这些往往是时人感受到却难以言表的,故南宋费衮评王诗曰“词朴而理到”{14}。
第二,不隐真情,总是将自身的真实感受痛快宣泄出来。王梵志著袜不愿隐脚,作诗亦不愿隐情,少有“发乎情止乎礼”的修养。《吾富有钱时》的结构是很值得注意的,诗中有八句是回顾富有时的洋洋得意,此后只有两句用来描写破落后的遭际,便迫不及待地愤愤不平了。乍富之际,仍沉浸于往日辉煌的记忆中,一触及今时的窘迫,就即刻情难以堪了。这是世俗之人最正常的反应。皎然曾赞王梵志诗“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15},此话只说对了一半。不平之音在王诗中并不鲜见,如《吾家昔富有》言:“吾家昔富有,你身穷欲死。你今初有钱,与我昔相似。吾今乍无初,还同昔日你。可惜好靴牙,翻作破皮底。”反复申说自己往昔的富有与对方曾经的贫穷,最后无奈慨叹:自己本是能做靴牙的好料,如今却只能充当鞋底了。极似富贵子弟沦落后的自怨自艾。又若:“天下恶官职,未过御史台。努眉复张眼,何须弄狮子。旁看甚可畏,自家困求死。脱却面头皮,还共人相似。”嘲讽御使装模作样,却没什么本事,脱下官服,还不是寻常人一个。与普通百姓背后议论官吏的论调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