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十年来,我们的语言教育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以至于这种功能性的教学法成了正宗。
几千年来,中国的语言教育都是以审美功能开始的,诗词(包括三字经等蒙学),歌赋,朗朗上口,从没有人教过语法,语法是西方概念,中国的第一部语法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的《马氏文通》。在此之前,没人谈“人之初,性本善。”里,什么是主语,什么是谓语。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背就是了。
那为什么这60年来,语文、英语教学那么拘泥语法呢?这事关意识形态。当时一面倒学苏联,语言教学也如此,讲主谓宾。为什么呢?语法没有阶级性,很保险,不会被批斗。而此前,英语教学最初以英国文学为主,英语诗歌,莎士比亚戏剧,圣经等等,背着背着,感受语言的美,语言就学会了。后来,谁还敢这样教,一定斥为资产阶级情调,1957年,1966年,性命堪忧。
也就是说,60年前的语言教师,为了保命,只能讲冷冰冰的语法,导致以后的教师,直到现在,还以为语言就应该这样教,这样考。从人类学语言的过程来讲,人是可以总结语言规则的,小孩在2岁开始,不断总结和纠正语法,饭,饭吃,吃饭。不会有人告诉他什么主谓宾。几千年来,小孩背三字经,幼学琼林,然后唐诗,论语,到了八九岁,开始写一些粗通的文言了,没有老师教主谓宾。
在语言学习上,一开始就教语法,音标,其实是剥夺了人作为最聪明的灵长类动物总结归纳语言规则的能力,更是破坏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培养的语言美感。举个例子,民国期间,有的老师教英文,吟哦第一句,拍案叫绝,再读下一句,叫道,“亏他写得出来!”一直这么下去。学生云里雾里,但这种对语言美感的欣赏极有感染力,学生也跟着背莎士比亚,语言自然也会了。
我收集了不少民国期间的中学英文教材,里面诗歌戏剧小品文的比重极大,难度比现在的研究生教材还难。那是不是说现在的孩子也背英语诗歌,莎士比亚就行了?当然不行。这是因为我们的汉语水平太差了,我们的母语水平比几十年前的同龄人差的太远。我们1949年后的语文教学也出了同样的问题,我们早已失去了欣赏语言美感的能力。母语如此,英语何堪?
在一次国际英语研讨会上,我说,不管什么新鲜的教学法,都是西方语言学家的观点,不符中国几千年的国情,我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是世界上最深刻的语言习得理论。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语言一直是风情万种的。
通过语言艺术的欣赏,来学习语言,是中国人学习语言的最为合适的途径,这一途径,我们已经走了两千多年,却突然断裂了。我现在在教育界提出,要先拯救中文教育,中文学好了,什么语言都迎刃而解。钱钟书这样的大师和那一代人,四书五经都背了,背点莎士比亚?太容易了。
在现在的应试体制下,谁有心情欣赏语言的美?时代浮躁了,几千年的闲情逸致也就没了。我只有在自己女儿身上做实验,重回民国时期的中文和英语教学,先读点浅显诗歌,戏剧,儿童莎士比亚,儿童圣经,在婉转起伏的语言美里,自然地掌握英文,这种中国式的外语学习,会让她的英文比英国人更好。
几千年来,中国的语言教育都是以审美功能开始的,诗词(包括三字经等蒙学),歌赋,朗朗上口,从没有人教过语法,语法是西方概念,中国的第一部语法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的《马氏文通》。在此之前,没人谈“人之初,性本善。”里,什么是主语,什么是谓语。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背就是了。
那为什么这60年来,语文、英语教学那么拘泥语法呢?这事关意识形态。当时一面倒学苏联,语言教学也如此,讲主谓宾。为什么呢?语法没有阶级性,很保险,不会被批斗。而此前,英语教学最初以英国文学为主,英语诗歌,莎士比亚戏剧,圣经等等,背着背着,感受语言的美,语言就学会了。后来,谁还敢这样教,一定斥为资产阶级情调,1957年,1966年,性命堪忧。
也就是说,60年前的语言教师,为了保命,只能讲冷冰冰的语法,导致以后的教师,直到现在,还以为语言就应该这样教,这样考。从人类学语言的过程来讲,人是可以总结语言规则的,小孩在2岁开始,不断总结和纠正语法,饭,饭吃,吃饭。不会有人告诉他什么主谓宾。几千年来,小孩背三字经,幼学琼林,然后唐诗,论语,到了八九岁,开始写一些粗通的文言了,没有老师教主谓宾。
在语言学习上,一开始就教语法,音标,其实是剥夺了人作为最聪明的灵长类动物总结归纳语言规则的能力,更是破坏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培养的语言美感。举个例子,民国期间,有的老师教英文,吟哦第一句,拍案叫绝,再读下一句,叫道,“亏他写得出来!”一直这么下去。学生云里雾里,但这种对语言美感的欣赏极有感染力,学生也跟着背莎士比亚,语言自然也会了。
我收集了不少民国期间的中学英文教材,里面诗歌戏剧小品文的比重极大,难度比现在的研究生教材还难。那是不是说现在的孩子也背英语诗歌,莎士比亚就行了?当然不行。这是因为我们的汉语水平太差了,我们的母语水平比几十年前的同龄人差的太远。我们1949年后的语文教学也出了同样的问题,我们早已失去了欣赏语言美感的能力。母语如此,英语何堪?
在一次国际英语研讨会上,我说,不管什么新鲜的教学法,都是西方语言学家的观点,不符中国几千年的国情,我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是世界上最深刻的语言习得理论。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语言一直是风情万种的。
通过语言艺术的欣赏,来学习语言,是中国人学习语言的最为合适的途径,这一途径,我们已经走了两千多年,却突然断裂了。我现在在教育界提出,要先拯救中文教育,中文学好了,什么语言都迎刃而解。钱钟书这样的大师和那一代人,四书五经都背了,背点莎士比亚?太容易了。
在现在的应试体制下,谁有心情欣赏语言的美?时代浮躁了,几千年的闲情逸致也就没了。我只有在自己女儿身上做实验,重回民国时期的中文和英语教学,先读点浅显诗歌,戏剧,儿童莎士比亚,儿童圣经,在婉转起伏的语言美里,自然地掌握英文,这种中国式的外语学习,会让她的英文比英国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