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基本趋势以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条件,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比例关系的基础上,重点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基础产业、传统产业和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提高制造业服务化为抓手,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制造业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水平,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包括:
(一)从三次产业结构看
要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逐步、适度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争取到“十二五”末期将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是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升级,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和力度;二是重点解决区域性产业比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将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结构优化相结合,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加快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步伐,强化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带动作用。
(二)从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看
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巩固农业基础,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化,提高现代农业比重;进一步优化轻重工业比例,促进重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工业中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技术。
(三)提高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
在当前阶段,提高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包含相互关联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强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研发和营销职能,形成企业研发、制造和营销的综合竞争优势;二是大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总投入中的比重。
(四)提高制造业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水平
在工业体系已经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在复杂装备和装备基础件和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以企业为主体,集中全社会资源,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地推进整个产业体系的技术进步。
(五)优化用能结构,促进集约发展,降低单位产出能耗
争取到2015年,将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在2008年的1.102吨标准煤/万元和2.189吨标准煤/万元的水平下降约20%,即分别达到0.9吨标准煤/万元和1.7吨标准煤,万元左右的水平。
二、“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一)促进制造业的服务化,提高制造业综合竞争力
制造业服务化的两种方式,一是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服务化,即企业内部研发和营销职能的强化;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企业总投入中比重的提升。前一种以企业内部组织的方式实现,后一种方式以市场交易的方式实现。内部服务化和外部服务化既相互替代,又互相补充。一般来说,在服务市场容量足够大、市场交易机制足够完善的情况下,内部服务会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形成更加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的制造业服务化要同时大力发展内部服务化和外部服务化两种方式。“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内部服务化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促进各行业优势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营销渠道和品牌建设,形成制造、技术和营销相互适应的一体化竞争优势。我们认为,制造业外部服务化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而是通过打破金融、电信服务等行业的行政垄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效率,提高服务业在制造业中总投入的比重。
(二)保持重化工业适度快速增长,促进重化工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1999年以来重工业连续近10年的高速增长以后,重工业在我国工业中的比重已经达到70%左右。由于经过较长时期的积累,重化工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粗放增长问题已经比较严重。鉴于此,“十二五”期间,重工业应当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格局,在快速增长过程中通过结构优化提高重化工业的增长质量,实现重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过去重化工业存在的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的矛盾,从根本上看,是由于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没有承担起环境破坏、资源的影子价格和劳动力的真实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造成重化工业等资源密集型行业的过快增长。未来地方政府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争相上马重化工业项目的格局必须改变。
(三)充分利用国内市场资源,重点发展大型复杂装备和装备基础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
“十二五”时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是,要全面提高我国重大装备的技术水平,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需要,实现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新能源发电设备、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一批重大装备自主化。在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提高基础件技术水平,开发特种原材料,扭转基础配套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坚持装备自主化与重点建设工程相结合,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充分利用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和调整振兴重点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加快推进装备自主化,保障工程需要,带动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地优化装备制造业产业组织结构,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强本土市场需求资源与中国装备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结合。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效率
“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效率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发挥服务业的生产服务功能和就业吸纳功能。要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打破金融、电信运营等行业的行政垄断,以竞争促进行业效率的提高;大力发展软件、咨询产业,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组改造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影视、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同时,要进一步改善生活性服务业的投资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创业,进一步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五)加强部分地区的极化作用,“以点带面”地推进中西部地区发展 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机会进一步优化全国产业布局,引导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和重组,一方面加强东部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支持中部煤炭基地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构建综合交通体系。鼓励中西部一部分地区先行发展,重点围绕西部地区三大增长极,即成渝经济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将三大增长极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和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通过重点区域突破,以点带面,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从而推动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六)消除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壁垒,促进产业组织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任务是,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要素市场竞争,真正解决我国的产业组织结构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问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综合考察地方政府官员的业绩,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利益关系,达到显著弱化、直至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目的,促进要素的跨区域组合和流动,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为生产资源集中创造有利的市场调节。同时,矫正环境、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扭曲,提高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选择功能,在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的基础上,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在形成全国统一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基础上,通过鼓励跨地区的企业重组,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引导、扶持和控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争取培育一批依托国际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与此同时,通过完善金融和技术政策,鼓励创业,通过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各类型企业“有进入有退出”、“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组织格局。
(七)把握技术窗口,矫正资源错配,促进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赶超
“十二五”期间,虽然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但这已经不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未来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高技术产业技术水平的路径和主要任务包括:
第一,除了成熟技术的学习和追赶以外,还要把握好高技术产业技术变革时出现的窗口机会和我国技术进步的特殊有利条件,促进新兴技术领域的技术赶超和进步。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已经在相关领域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第二,解决高技术行业中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能力错配的问题,提高高技术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发明、开发、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完整过程,目前我国存在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商业化能力割裂、错配的问题,政府应当通过鼓励和引导校企合作,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对接;通过鼓励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和国有高技术企业改制,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的融合,提高高技术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创新的可持续性。
第三,加强政府的技术路线指导。借鉴日本经验,可以考虑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定期颁布《产业技术路线指引》,加强全社会技术创新的协调性,提高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
综合考虑未来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基本趋势以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条件,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比例关系的基础上,重点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基础产业、传统产业和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提高制造业服务化为抓手,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制造业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水平,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包括:
(一)从三次产业结构看
要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逐步、适度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争取到“十二五”末期将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是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升级,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和力度;二是重点解决区域性产业比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将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结构优化相结合,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加快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步伐,强化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带动作用。
(二)从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看
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巩固农业基础,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化,提高现代农业比重;进一步优化轻重工业比例,促进重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工业中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技术。
(三)提高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
在当前阶段,提高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包含相互关联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强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研发和营销职能,形成企业研发、制造和营销的综合竞争优势;二是大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总投入中的比重。
(四)提高制造业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水平
在工业体系已经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在复杂装备和装备基础件和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以企业为主体,集中全社会资源,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地推进整个产业体系的技术进步。
(五)优化用能结构,促进集约发展,降低单位产出能耗
争取到2015年,将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在2008年的1.102吨标准煤/万元和2.189吨标准煤/万元的水平下降约20%,即分别达到0.9吨标准煤/万元和1.7吨标准煤,万元左右的水平。
二、“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一)促进制造业的服务化,提高制造业综合竞争力
制造业服务化的两种方式,一是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服务化,即企业内部研发和营销职能的强化;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企业总投入中比重的提升。前一种以企业内部组织的方式实现,后一种方式以市场交易的方式实现。内部服务化和外部服务化既相互替代,又互相补充。一般来说,在服务市场容量足够大、市场交易机制足够完善的情况下,内部服务会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形成更加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的制造业服务化要同时大力发展内部服务化和外部服务化两种方式。“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内部服务化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促进各行业优势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营销渠道和品牌建设,形成制造、技术和营销相互适应的一体化竞争优势。我们认为,制造业外部服务化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而是通过打破金融、电信服务等行业的行政垄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效率,提高服务业在制造业中总投入的比重。
(二)保持重化工业适度快速增长,促进重化工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1999年以来重工业连续近10年的高速增长以后,重工业在我国工业中的比重已经达到70%左右。由于经过较长时期的积累,重化工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粗放增长问题已经比较严重。鉴于此,“十二五”期间,重工业应当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格局,在快速增长过程中通过结构优化提高重化工业的增长质量,实现重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过去重化工业存在的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的矛盾,从根本上看,是由于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没有承担起环境破坏、资源的影子价格和劳动力的真实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造成重化工业等资源密集型行业的过快增长。未来地方政府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争相上马重化工业项目的格局必须改变。
(三)充分利用国内市场资源,重点发展大型复杂装备和装备基础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
“十二五”时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是,要全面提高我国重大装备的技术水平,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需要,实现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新能源发电设备、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一批重大装备自主化。在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提高基础件技术水平,开发特种原材料,扭转基础配套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坚持装备自主化与重点建设工程相结合,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充分利用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和调整振兴重点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加快推进装备自主化,保障工程需要,带动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地优化装备制造业产业组织结构,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强本土市场需求资源与中国装备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结合。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效率
“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效率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发挥服务业的生产服务功能和就业吸纳功能。要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打破金融、电信运营等行业的行政垄断,以竞争促进行业效率的提高;大力发展软件、咨询产业,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组改造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影视、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同时,要进一步改善生活性服务业的投资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创业,进一步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五)加强部分地区的极化作用,“以点带面”地推进中西部地区发展 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机会进一步优化全国产业布局,引导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和重组,一方面加强东部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支持中部煤炭基地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构建综合交通体系。鼓励中西部一部分地区先行发展,重点围绕西部地区三大增长极,即成渝经济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将三大增长极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和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通过重点区域突破,以点带面,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从而推动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六)消除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壁垒,促进产业组织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任务是,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要素市场竞争,真正解决我国的产业组织结构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问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综合考察地方政府官员的业绩,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利益关系,达到显著弱化、直至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目的,促进要素的跨区域组合和流动,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为生产资源集中创造有利的市场调节。同时,矫正环境、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扭曲,提高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选择功能,在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的基础上,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在形成全国统一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基础上,通过鼓励跨地区的企业重组,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引导、扶持和控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争取培育一批依托国际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与此同时,通过完善金融和技术政策,鼓励创业,通过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各类型企业“有进入有退出”、“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组织格局。
(七)把握技术窗口,矫正资源错配,促进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赶超
“十二五”期间,虽然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但这已经不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未来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高技术产业技术水平的路径和主要任务包括:
第一,除了成熟技术的学习和追赶以外,还要把握好高技术产业技术变革时出现的窗口机会和我国技术进步的特殊有利条件,促进新兴技术领域的技术赶超和进步。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已经在相关领域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第二,解决高技术行业中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能力错配的问题,提高高技术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发明、开发、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完整过程,目前我国存在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商业化能力割裂、错配的问题,政府应当通过鼓励和引导校企合作,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对接;通过鼓励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和国有高技术企业改制,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的融合,提高高技术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创新的可持续性。
第三,加强政府的技术路线指导。借鉴日本经验,可以考虑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定期颁布《产业技术路线指引》,加强全社会技术创新的协调性,提高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