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号”或火星钻探10厘米便可发现生命证据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jiangd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大小的“好奇”号火星车,正借助太空起重机在火星表面着陆。这辆火星车将于8月在火星着陆
  艺术概念图,展示了借助2米长机械臂末端的工具对火星岩石进行研究的“好奇”号
  北京时间7月10日消息,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进行勘察时无需向地下钻探太深,便有可能发现生命存在证据。研究显示“好奇”号只需向地下钻探几英寸,便有可能发现证明火星过去曾有生命存在的复杂有机分子。8月,“好奇”号将在火星表面着陆。
  新研究发现“好奇”号的钻头只需向地下钻探4英寸(约合10厘米),便足以发现构成生命的复杂组件,尤其是在最近因小行星撞击形成的陨坑。美国普渡大学的杰伊-
  这幅图解展示了“好奇”号的结构、体积、运载火箭、登陆区以及整个着陆过程
  梅罗什等科学家认为生命可能在火星上形成,而后由小行星带到地球。
  根据这项新研究,在火星表面进行勘探时,“好奇”号只需向地下钻探很浅的位置便有望发现火星过去曾有生命存在的证据,但前提是这种证据确实存在。研究结果显示火星上存在简单的有机分子。研究论文主执笔人、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亚历山大-巴甫洛夫指出,宇航局在“好奇”号执行探索任务期间发现证明生命存在证据的可能性将超出此前预计。
  复杂有机分子是证明火星过去曾有生命存在的一个更强有力证据。这些分子由10个或者更多碳原子构成,与形成生命所需要素——例如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类似。在地下2到4英寸(约合5到10厘米),辐射量降低10倍。研究小组报告称,虽然环境仍十分极端,但单个甲醛分子等简单有机分子能够在这一深度幸存。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年轻陨坑,“好奇”号也可能发现复杂的生命构成要素。巴甫洛夫说:“过去的火星登陆器并未发现任何有机物质,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知道火星上一定存在有机分子,但我们一直未能在土壤中发现这种分子。”
  与此前的火星车不同,“好奇”号携带了用于进行岩石和土壤样本收集的设备,样本经处理后送入车载检测室进行分析。它的机械臂装有两个装置,一个用于挖土,制备和传送样本以进行分析,另一个像刷子在火星表面
  刷动。
  “好奇”号的任务是研究火星环境是否有利于微生物生存,同时在岩石中寻找能够证明火星过去曾有生命存在的证据。登陆后,这辆火星车将对着陆点进行评估,确定过去是否拥有或者现在仍拥有适于微生物生存的环境。“好奇”号将在盖尔陨坑一个成层结构的山脉脚下附近着陆。这个山脉的层中含有在水中形成的矿物质。盖尔陨坑底部存在一个冲积扇,与带有水的沉积物形成的地貌
  类似。
  “好奇”号火星车,红色方框为俄罗斯制造的中子发射装置。登陆之后,“好奇”号将收集火星地下的含水矿物并进行分析
  这幅图解介绍了“好奇”号从发射到飞抵火星的过程
  圆圈处为“好奇”号登陆点盖尔陨坑
  “好奇”号还搭载了与此前火星车相比更为先进的科学仪器,科学仪器的重量是此前火星车的10倍。“好奇”号的长度是火星探索漫游者——2003年发射的“机遇”号和“勇气”号的2倍,重量是它们的5倍。“好奇”号的很多设计都继承自它的前辈,包括六轮驱动、摇臂转向悬挂系统以及安装在桅杆上的照相机,用于帮助地球上的科学家选择探索目标和前进路线。
  巴甫洛夫表示火星环绕太阳运行,一直受到小流星和行星际尘埃颗粒“轰炸”,这些物体含有大量有机化合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不断在火星表面积聚。“好奇”号又名“火星科学实验室”,是最新并且体积最大的火星车,将于2012年8月登陆火星。这辆火星车并非安装铲子,但装有钻头,用于收集、存储和分析火星地下几英寸的岩石和土壤样本。过去的火星车只能收集较为疏松的表层土壤,由于这些土壤直接暴露在宇宙射线环境下,导致发现有机分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巴甫洛夫表示,在对有机分子可能存在于火星地下多大深度进行分析时,此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宇宙辐射所能抵达的最大深度,大约位于地下1.5米。超过这一深度,有机分子能够在不遭破坏情况下存在数十亿年。
  为了让“好奇”号在地下1到5厘米发现有机分子,科学家将年龄不超过1000万年的年轻陨坑作为探测目标。在此前选择探测目标时,科学家主要选择那些样本能够在不遭破坏情况下存在数十亿年的区域。巴甫洛夫说:“如果有机会进行钻探,你绝不希望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保存状况完好的地带,也一定希望对年轻陨坑进行勘探,原因就在于发现复杂有机分子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要让自然为你工作。”
  “好奇”号将于8月6日在盖尔陨坑着陆。这个形成于35亿年前的陨坑内是否存在较为年轻的陨坑仍是一个未知数。巴甫洛夫希望他的研究小组的发现至少能够为宇航局在选择钻探区域时提供参考,为未来的火星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来源:中国广播网)
其他文献
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  伦敦奥林匹克水上中心  2012伦敦奥运系列报道之科技篇  给土壤看病,让游客发电,把波浪叫停……  伦敦东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主战场。  在过去400年,这里是工业污染严重的“重灾区”,如今正寄望于伦敦奥运会的举办而摆脱“城市伤疤”的别称。  六年前,正是凭借着“奥运遗产”概念,已经举办了两次奥运会的伦敦,得以在一干强劲对手的贴身肉搏中脱颖而出。为了处理奥运会遗产,尤
期刊
据国外媒体报道,你的计算机是一个“金矿”,尽管它的含金量非常少,但每年将废弃数百万台计算机和组件,其中包含的大量贵重金属将浪费,由于低效电子垃圾废物处理工艺,含有黄金、白银和其它稀有元素的计算机组件都将被浪费,其价值超过数十亿美元。  如果这种电子元件回收实现工业规模,提取这些贵重元素进行再次利用,或许是一种颇有回报利润空间的行业。  据悉,每年有超过300吨的黄金用于建造全球电子产品,这一数量占
期刊
日本富士山  日本富士山半山腰的五合目附近,近日发现一条长30米、宽5至8厘米的裂缝。日本地震专家认为,裂缝与火山活动并无关联,但有可能引发山崩。山梨县政府决定对裂缝展开调查。  这条裂缝位于游客登富士山的聚集地五合目。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富士山附近的静冈县东部发生6.4级地震,此后出现一条裂缝。附近的工作人员用土将裂缝填埋。但是最近,这条裂缝再度出现,而且长度达30米。  小知识:富士山
期刊
英国曾有一位名叫理查德?卡林顿的酿酒商,他同时也是一位业余天文学家。1859年9月1日这一天,33岁的他爬上楼梯,进入他位于伦敦附近的私人天文台,打开圆顶天窗,然后调整望远镜,将直径28厘米的太阳图像投射在一幅幕布上——在天气晴好的早晨,这样的天文观测是他的习惯。当他在纸上描摹太阳黑子的活动轨迹时,突然看到在一个大的黑子群中出现了“两块非常明亮的白色光斑”。与此同时,在伦敦基尤天文台,磁力计上用丝
期刊
在人马座A黑洞的惊人引力拖拽下,巨型气体云螺旋飞向这个黑洞  靠近黑洞过程中,气体云被撕裂和拉伸,每小时的速度达到500万英里(约合每小时804万公里)  科学家认为银河系中央的人马座A黑洞可能将一颗年轻恒星及其行星形成盘拖出一个年轻恒星环  北京时间7月5日消息,一个巨型气体云将于2013年撞向银河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时速达到500万英里(约合每小时804万公里)。这将是迄今为止人类观
期刊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1日刊登报告说,冰岛研究人员发现了首个有助抗老年痴呆的基因变异类型,携带这种基因变异类型的人进入老年后出现痴呆症状的风险大大降低。这一发现有助寻找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方法。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的研究人员对1?795名冰岛人进行健康调查和基因测序后发现,影响老年痴呆症的基因——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有不同的变异类型,有些携带其中一个变异类型的人,相对来说更不容易出现老年痴呆症。  与其
期刊
英国一项新发布的研究指出,母乳喂养长期来看有助降低母亲的肥胖症及相关疾病风险。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国际肥胖症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基于此前一项大规模调查所收集的健康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用国际上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常用指标身体质量指数(BMI)来测算,那些曾进行母乳喂养的受调查母亲的平均身体质量指数会有所下降,母乳喂养每6个月就能下降0.22,即1%。  身体质量指数是
期刊
6月14日,黑龙江省通过了《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中规定企业探测开发风能及太阳能资源必须经过气象部门批准,气候资源属国家所有。这引起了公众争论。气候资源是否应归国家所有?气象部门介入风能太阳能的探测环节是否合理?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黑龙江气象部门以及有关法律专家。  风能和太阳能是否为国有?  气象部门认为,宪法规定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而风能和太阳能属自然资源,
期刊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7月3日报道,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在原子内部发现了一种新的三体原子束缚态,在这种状态下,三个一模一样的原子松散地依附在一起,这一量子态与以前发现的三体束缚态不同,其既存在于玻色子中又存在于费米子中,因此,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物质及其组成。  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为该三体束缚态命名。该研究的领导者、堪萨斯州立大学物理系的布瑞特?伊瑟瑞表示:“新束缚态非常特殊,因为即使其相互
期刊
新华社维也纳7月4日电(记者刘钢)胶原蛋白、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细胞构成了血管生物力学的基本要素。奥地利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如果它的结构和组合发生变化,不仅可能使血管硬化,也会导致血管病态舒张。  年龄增长和疾病都会使动脉血管壁逐渐硬化并失去弹性,进而变厚,形成血管腔狭窄。而动脉血管的这一病变对人体健康甚至生命影响重大。  为了探索动脉血管自然变化及产生病变的规律,从而能够预防动脉血管病变,奥地利格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