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又见物华新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3496828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人心里,有两个地方凝结着乡愁与诗意。一个是乡村,另一个就是小镇。
  在经济视角下,小城镇的角色更加举足轻重。它是县域经济的载体,是连接和沟通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桥梁,是农村人口本地城镇化的重要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十分重视小城镇的发展,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小城镇被赋予更多的价值、意义和期待。小城镇不仅要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还要对新农村建设起到辐射作用,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去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小镇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重庆的小城镇又将以怎样的姿态来迎接机遇和挑战?2017年年初,记者走访了荣昌荣隆镇、涪陵藺市镇和北碚静观镇,试图去了解它们的过去、记录它们的现在、发现它们的未来。
  荣隆:产城融合的工业镇
  从重庆主城出发,乘高铁、转汽车,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位于重庆和四川交界处的荣昌区荣隆镇。这里是记者本次采访的首站。
  荣隆镇吸引记者的原因,是其在身为工业强镇的同时,将生态和宜居作为带动城镇发展的两翼,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目前,荣隆镇已经基本形成荣隆工业园与双龙湖农业旅游观光生态园、隆兴湿地公园互动发展的格局。
  在发展中,荣隆镇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融合城镇建设与宜居。而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面对的一道考题。
  与生产融合
  荣隆过去只是一个产煤小镇,最兴盛的时候,镇上有五个煤矿。2010年,为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荣隆镇一下就关掉了其中三家煤矿,财税收入下降10%左右。按照荣隆镇副镇长唐泽辉的说法,本来每年镇政府的目标是财税收入增长10%,“下降10%实际上是相当于下降了20%”。
  面对压力,当时的镇政府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工业。
  这不是凭空设想,荣隆镇有发展工业的优势。
  首先是区位优势。荣隆东距重庆市区110公里,西距成都市区230公里;成渝高速公路和广盘公路横贯镇境,又毗邻成渝公路和成渝铁路,是成渝两地经济发展的桥梁和交通枢纽。
  其次有发展契机。近年来,荣昌一直将工业作为发展的第一支撑,2010年更是提出将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荣隆发展工业,正好融入到荣昌区的主流发展中。
  荣隆依据自身有利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将优势转化为成果。一开始,荣隆镇并没有找到实现路径。
  2010年到2012年,荣隆镇从牙缝里挤出800万元开始创办工业园。当时,全镇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600万元左右,这800万元对荣隆来说,可算是一笔巨额投资。而这笔巨额投资换回的只是400亩规模的園区和700米道路。
  没钱没经验,这是荣隆镇的现实情况。如何应对?荣隆的解法是借助外力。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投资”的方式,荣隆成功引入重庆东恩工业投资公司。这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园区平台建设的公司。荣隆镇政府将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交给东恩公司负责,政府则负责土地供应、承办各种手续办理,并配合招商引资。
  为了吸引企业入驻,荣隆镇政府还对入驻荣隆工业园的企业实行租金补贴,企业最多可以享受三年免租金的优惠政策。
  有了方向,也找对了方法,荣隆工业园一下子有了活力。2013年到2014年,工业园成功引进台湾协旭机械、台湾佳广科技、台湾安佑集团、秋叶机械、川渝玻陶、财道科技、皇州润滑油等36家企业入驻。
  与生态融合
  从荣隆镇政府驱车五六分钟,即可到达荣隆工业园。园区有一条长13公里的主干道,道路两旁有已经投入生产的工厂,有在建的厂房,还有配套的职工公寓。
  荣隆工业园项目总规划面积为5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9亿多元,分三期建成。目前,约28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已全面建成。三期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引进中小企业400家,安排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00亿元、税收约5亿元。
  从工业园区出来,沿着蜿蜒的小镇公路,经过双龙湖,再路过几家鱼塘、几处梯田,差不多也是五六分钟,就能到达镇上的隆兴湿地公园。公园包括一处蓄水景观和一座以荣隆走出的辛亥革命元勋张培爵等英雄人物为原型的雕塑。
  这个湿地公园是2015年年底建成的。据唐泽辉回忆,公园开园时正好赶上下雪,廊桥、亭台、草坪“铺上了雪,甚是好看”。
  公园总占地80多亩。对于荣隆镇来说,辟出这块地建公园并不容易。在公园的对面是荣隆新建的小区隆湖新城,如果公园用地也用来搞房地产,政府能从中获得上千万元的收入。然而,“为了建这个公园,镇政府投入了将近800万元”。
  牺牲了房地产收入,荣隆收获的是更宜居的环境。事实上,从发展工业园区那天起,荣隆就将生态发展放在与工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首先是对进驻工业园的企业严格把关,不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目前,入驻荣隆工业园的都是医药、食品、机械等领域的企业。此外,荣隆还在工业园区建立了污水处理厂,专门处理生产污水。
  其次,荣隆镇拥有极其丰富的水体资源,辖区内拥有龙滩子水库、龙塘水库、石卡拉水库、双龙湖水库等大大小小的水库和堰塘。为保护水体生态,荣隆镇取缔了辖区内三条河流饮水源的畜禽养殖及高升桥流域的肥水养鱼,实施黄坪村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完成了双龙湖水葫芦的打捞清理。
  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既带动了城镇产业的腾飞,也保护了城镇的生态环境。这是荣隆的气魄,也是荣隆的智慧。
  与生活融合   何勇是重庆秋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总经理,2014年4月,他将工厂从重庆主城搬到荣隆工业园。“秋叶是做汽车零部件加工的,过去我们只做重庆市场,后来我们想发展成都和绵阳的市场,就选择把厂建在荣隆。这样一来,不管是到重庆的汽车成车生产厂,还是到成都的汽车成车生产厂,都比较方便”。
  可以说,秋叶机械是和荣隆工业园区一起发展起来的。荣隆工业园从过去的400亩创业园发展成为现在1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并且吸引了102家企业入驻,2016年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14亿元。而秋叶机械现在除了在重庆拥有四家客户,还开拓了成都和绵阳的市场,年产值达1亿多元。为了满足更高的生产需求,秋叶机械已经启动二期厂房的修建,建成后总占地面积将达到63亩。其年产值也将从1亿多元提升至3亿元以上。
  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何勇也把家迁到了荣隆。“妻子跟我住在厂里,孩子在荣昌上学,将来我还考虑在荣隆买套房子”。
  何勇一家是荣隆产城融合发展中的一个个例,但却不是孤例。事实上,随着工业园的发展,荣隆不仅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此工作生活,还帮助周边2000多名农民转型成为产业工人。
  近年来,荣隆加大城区建设力度,以继续改善人居环境。尤其是2016年,荣隆重点实施了城镇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市政道路白改黑、城镇便民商圈改造升级三大工程,让城镇进一步得到美化。此外,荣隆还计划建设包括广场、汽车站、农产品配送中心、商业街、酒店在内的新城综合区,为本地人、外地人在荣隆的务工经商打造高效平台。
  总之,小城镇的建设既要强调“引得来”,也要强调“留得住”,只有产业与人融合发展,才是充满生气的小镇。
  蔺市:长江边上的特色小镇
  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重庆有四个小镇上榜,涪陵区的蔺市镇是其中之一。
  蔺市历史悠久,自古以来舟楫便利、商贾云集,早在南宋时期,就被称为“蔺市”。清乾隆二十三年,因蔺市镇民风淳朴而被朝廷赐名为“君子镇”。至今,蔺市仍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街巷、文庙和石桥。
  然而,在这里,先是三峡工程蓄水淹没了大半个古镇和大量耕地,有百年历史的龙门桥也被搬迁至上游300米处;接着,渝怀铁路又在江边沃土铺上了钢轨;再后来,美心集团在与古巷只隔着一条梨香溪的鸡公山上,投资修建了现代主题公园“美心红酒小镇”,游客络绎不绝。
  古老与现代相持而立,古镇被卷入城镇化的大潮。
  对于蔺市的建设者来说,有一个问题贯穿于古镇的发展之中,那就是:一座古镇,在通往现代化的路上如何坚守和发展?
  美心的品牌示范
  记者采访时正值美心红酒小镇举办灯光艺术节。夜幕降临,鸡公山蜿蜒的道路两旁,布满了各种灯饰,“玫瑰花海” “海底世界” “梦幻星空” “时光隧道”……在9000万盏彩灯的映照下,红酒小镇变得璀璨夺目。
  美心集团是在2007年进驻蔺市的。当时,在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背景下,美心集团与涪陵区达成合作协议,在蔺市镇合作共建“涪陵区美心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美心集团董事长夏明宪,有“门业教父”之称,但他最为人知的杰作,是在重庆主城区打造了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主题公园——洋人街。依靠奇特的建筑、一块钱一个的面包,洋人街获得了足够的话题和人气。
  与涪陵区达成协议之后,夏明宪想在蔺市再造一条洋人街。他看中了地处梨香溪和长江交汇处的鸡公山,并在梨香溪上建了一座廊桥,直通鸡公山。这座桥很古怪,一半是西式建筑,一半是中式建筑,完全延续了洋人街的奇特风格。
  在鸡公山上,除了直通山顶的观光缆车、停在长江上的“海盗船”和水上乐园,还有周围上千亩的葡萄园。葡萄成熟后酿成葡萄酒,可供游客享用,而鸡公山也因此有了新的名字——红酒小镇,并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
  夏明宪轻车熟路地为红酒小镇聚人气,游乐场不收门票,观光缆车两元钱坐一次,这样也很符合当地的消费水准,因此,受到众人追捧。
  对于蔺市来说,红酒小镇就像一个闯入者,虽然在气质上与蔺市的古朴格格不入,但却给古镇带来了人气和活力。更重要的是,它为蔺市的品牌打造作了一次成功示范。
  为了给红酒小镇这一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红酒小镇举办了水上嘉年华、高跟鞋彩色跑、红酒小镇圣诞夜等一系列特色旅游活动,使得景区人气高涨,全年共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亿元。
  乡村造节运动
  在红酒小镇旅游品牌的带动下,蔺市也开始琢磨怎么结合当地的民俗和农特产品打造新的旅游品牌。
  二月二,龙抬头。每年的这一天,蔺市镇连二村老百姓都会举办舞龙大会,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村里的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舞龙大会一度萧条。近几年,随着蔺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人回到家乡,蔺市镇政府也有心依托舞龙大会,打造一个旅游节。
  2012年2月24日,蔺市镇首届庆龙节在新落成的连二村公共服务中心举行,之后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连二村都会举办庆龙节。传统节日的恢复,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前来观摩。除了观看舞龙表演,游客可以沿着“冰雪盟心古道”步行登上蔺市坪,参观“冰雪盟心”百步梯石刻、夏氏牌坊等古迹,还可以参与犁田比赛、采蘑菇比赛、捉鸭子比赛等各种农家活动。
  有了庆龙节的成功经验,蔺市又成功打造了 “梨花节”“桂花节”“白茶节”等颇具农家特色的旅游节。现在,蔺市已经成为周边区县及乡镇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主要场所,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15年,蔺市的旅游收入突破2亿元。
  旅游节的举办也带动了蔺市农业的发展。按照蔺市“十三五”发展目标,未来五年将以特色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业、传统文化服務业三大支柱产业为发展方向,精心打造“一心三镇三园”,即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核心,打造蔺市古镇、红酒小镇、禅宗小镇,建立蔺市农业公园、龙泉休闲纳凉园和梨香溪生态健康园。   找回失落的古镇
  从美心集团进入蔺市打造红酒小镇,到蔺市发展自己的民俗旅游、农业观光,蔺市的旅游发展实现了从借助外力到激发内生动力的蜕变。但被江水淹没的半边古镇,一直是蔺市人心里的遗憾。
  “古镇是蔺市发展的魂。”蔺市分管建设的副镇长罗波一句话道出了蔺市未来发展的基调。
  蔺市遗留的那条古巷,即便放在全国众多古镇里,也是特色鲜明的。走在古巷,你能看到二楼窗前晾晒的衣服和咸菜头。有小孩在石板路上奔跑玩耍,有皓首老人坐在门前的石阶上晒太阳。你若是走过去蹲在石阶上跟老人聊天,他大概会把这条古巷的前尘旧事都说给你听。这样的景象,在国内那些商业气息渐浓的古镇中已不多见。
  如何保留住蔺市古巷的人气,是摆在蔺市镇政府面前的难题。为了让居民参与到古镇的保护中来,蔺市将文化中心设在古巷里,让工作人员和居民做邻居,让宣传和引导更加贴近居民。同时还规定,古巷的房屋只能维修,不能拆建,即便是维修,也要向政府报备。
  然而,跟保护比起来,更难的是将居民留在古巷。陈旧的木质结构房屋和江边潮湿的气候,以及镇上新建的小区,都是促使居民离开的原因。
  随着小镇的下一步发展,定位为“长江上游旅游目的地”的蔺市,将借助中国首批特色小镇建设的契机,投资3亿元,对古镇房屋及基础设施进行修缮、恢复,还原千年老镇生活场景。同时,蔺市还将启动记忆园项目建设,投资5000万元,新建农耕文化厅、君子文化厅、蔺市遗址博物馆,并恢复镇上的日本禅宗初祖道隆故居等名胜遗址。
  目前,蔺市已聘请重庆大学建筑专业教授张兴国参与复建古镇的规划。厚厚的一本规划草案,承载着蔺市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个被张兴国命名为“千年古蔺市,大江睡美人”的规划,将美心红酒小镇和古巷也纳入其中,要不了多久,它们将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一座古镇,在通往现代化的路上如何坚守和发展?也许这就是蔺市的答案:既然往日之日不可追,那就保护留下来的,建设更美好的。
  静观:腊梅香飘更远处
  静观镇,坐落在享有重庆后花园之称的北碚区。宽阔平坦的汉元大道建成后,从北碚城区到静观镇只需要20多分钟,而过去走老路要花一个多小时。
  静观花卉种植的发展历程,就像这条道路一般。
  静观有“中国花木之乡”的美称,早在南宋年间就开始了花卉种植,是全国五大花卉艺术流派之一的川派花卉艺术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之后,静观以腊梅种植为主,发展了包括花木种植、观赏、旅游、文化、生态在内的花木产业集群。
  静观似乎找到了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路径。在这条路上既有政府的大力扶持,也有个体的积极创新。他们的努力,让静观的城镇建设有了血肉,有了故事。
  经纪人模式
  快要过年了,童诗清这几天还坐着公交车在村里转,他要赶在节前把货款跟乡亲们结算清楚。
  童诗清今年已经70岁,是静观最早的一批腊梅经纪人。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几年兵,回村后担任了生产队长。当时正值开放搞活,童诗清和队里的几个年轻小伙商量把腊梅花卖到城里去。“当时,农户种的花找不到销路,城里的单位搞绿化找不到花木,我们就想做中介人”。
  虽然静观一直有花木种植的传统,但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花木种植曾一度萧条。1976年至1979年,镇内只有极少数农户在房前屋后和自留地种植少量绿化苗木。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静观镇把花木种植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和保障农民可持续增收的主要措施,静观的花木种植才恢复兴盛。经纪人的出现,顺应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脚步。
  刚开始,童诗清和伙伴们没有任何门路,只能到城里一家单位一家单位地跑。被人轰出来是常有的事,他们只能把脸面揣在兜里,“跟人家套套近乎,送几支花给人家”,最后总能做成几单生意。
  “收入还是不错,利润大概在20%左右。”村里的年轻人看到做经纪人有利可图,纷纷加入进来。最多的时候,静观有上千名花卉经纪人。
  经纪人的出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像童诗清这样的经纪人,搭建起了静观花农与外界信息沟通的桥梁,是花农种植结构调整的信息员,为当地花卉种植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即便到了资讯发达的今天,静观依然活跃着300多名花卉经纪人。
  “很多花农年纪大了,也还是习惯跟人打交道。”现在,童诗清每年能帮助花农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以上。他的儿子也子承父业,做起了经纪人。和老一辈不同,他们学会了使用互联网,有了更多的渠道去帮助花农销售花木。经纪人模式或许将在新的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公司·品牌·人才
  记者到静观采访时,正值静观第14届腊梅文化节召开。在静观镇万全腊梅基地,赏梅的游客倘佯在花海中,流连在花香中。赏完梅花,他们还能在周围的农家乐欣赏花卉精品园,品尝农家特色菜,临走前还可以到静观镇素心商业街、静观镇小城镇集贸市场购买农家年货。
  说起腊梅節,静观镇腊梅花专业技术协会秘书长辛大元很是自豪:“这是我的创意!”
  今年56岁的辛大元,在静观从事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已经二十余年。在他的参与下,静观花卉种植业完成了产业化的三个关键举措:
  首先是公司化。早在1992年,辛大元就帮助静观引进重庆美欣园林艺术有限公司,建立了“公司 农户”的产业模式。近几年,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静观已成功吸引十余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创新理念的花木企业,投资近3亿元。
  其次是品牌化。2003年,辛大元提出举办腊梅节的创意。从此,腊梅节成为静观的一张旅游名片。而产业与旅游的嫁接,更是让静观的腊梅品牌得以树立和传播。2008年,在辛大元的参与下,静观镇素心村申请了素心腊梅的地理标志商标。
  有了品牌背书,静观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如今,在碚金公路沿线的素心、双塘、万全等村,建起了40多个花卉精品园,形成了长达十余里的花卉长廊,并由对山、川心、云台山三个基地组成了“十里腊梅观光走廊”,以生态和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在这里蓬勃发展起来。
  最后是人才动能培育。近年来,辛大元积极争取静观镇农业部门的支持,把有技能的经纪人、有实力的专业协会、专业大户联合起来,建立了科普网络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共有农村实用人才530余人,其中种植业260人,养殖业150人,其他人才120人。
  打造产品矩阵
  2017年1月19日,在静观镇素心腊梅专业技术协会召开的腊梅产品研讨会上,首批萃取出来的近100毫升蜡梅精油亮相。该精油初步定价为每10毫升220元。但目前萃取速度还很缓慢,实现量产还需要一段时间。
  一直以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产品的外延,被视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静观,花卉种植的产品化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腊梅产品的纵向延伸,其中就包括腊梅精油、腊梅香水的研发;另一个是种植产品的横向延伸。现在在静观,除了腊梅、盆景之外,还发展出了川心花椒、中华小米、静供高粱酒等产品,它们和腊梅精油一起,形成了静观农产品的矩阵。
  为了将这些产品推向重庆以外的市场,2015年,静观上线电商交易平台, 2016年通过电商销售花木、农特产品,收入近400万元。目前,静观还成立了农村电商指导中心,将所辖的15个村纳入其中,希望能发掘更多有静观特色的农产品。
  除了线上渠道,静观也在琢磨如何在线下玩出新花样。据了解,2017年,静观将打造四条产品交易和旅游线路,包括静观腾冲线、静观诗玛线、静观汉元线和静观陕西线,既将本地的美景和农产品推广出去,也将外地的美景和农产品介绍到重庆来。
  从荣隆到蔺市,再到静观,我们看到了三个特色鲜明的小镇,它们在工业、种植业、旅游业方面各有偏重,并依据自身所长,探索着各自的发展路径。或许,这才是小城镇建设的长歌中最动人的旋律。不是“千城一面”的复制,不是盲目的“造城运动”,每个小镇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气质。
  而最终,生活在小镇里的人才是小城镇建设的评判者,毕竟,是他们融入小镇的山水,拥有小镇的记忆,为小镇的明天奋斗不息。
其他文献
10月22日至24日,很多目光都聚焦到西部(重庆)科学城。  10月23日,2020重庆国际创投大会在沙坪坝融创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大会围绕“创智·创新·创业”这一主题,采用了“线上 线下”两种模式,分设了专题论坛、展览展示、配套活动三大板块。  汇聚资本力量,推动创新发展。在这场由“1 2 3”组成的大会上,西部(重庆)科学城紧紧贴合着科技创新的时代脉搏聚势蓄能。  聚势蓄能:创投大会“邂逅”科学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7月3日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党员干部教育、多岗位锻炼、交流提拔任职,都是组织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方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文章《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
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  ——以社会各界易达成共识的“利益平衡点”、易形成“最大公约数”的环节为改革突破口,汇集多赢大合力  聚焦  什么是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  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掉错装在政府身上“多余的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就是当今中国
合川区围绕市委赋予的“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节点”新定位,召开区委全委会认真谋划未来发展方向,找准发展路径,加快融合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努力在对接融入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新作为。  确立“一个目标”——建设“双百”区域中心城市  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和100万人口的“双百”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初步考虑通过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每年
丰富的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奠基了一座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宝库。如何以敏锐的眼光激活经典中的范本,发现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基因?如何使经典薪火相传?为此,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举全力编纂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一代人著一代人的书。我们在编选过程中,再次受到中华文化的洗礼。当它展现在读者手中时,相信读者一定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仁珪先生如是说。  2015年春
从教育医疗养老“基本靠自己”到公共服务供给越来越健全有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规模从小到大、力度从弱到强,逐渐涵盖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创业、住房等攸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形成了较完备的服务和保障体系。  2018年11月19日早上6点25分,永川城区。  窗外,群山和城市仍然被薄纱笼罩。谢祖伟从睡梦中醒来,洗漱完毕后,裹上厚厚的黑色羽绒服,准备驱车前往板桥镇卫生院。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紧扣世情国情党情、紧贴党心军心民心,体现领袖思想、凝聚全党智慧、引领民族未来、影响国际社会,以重大政治判断给出新时代历史方位,以“两步走”部署勾画新目标宏伟蓝图,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必将汇聚十三亿多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盛夏时节,距离重庆主城300多公里的城口县明中乡龙门溪树木葱郁,溪水潺潺,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站在巫山县巫峡镇桂花村的高山上眺望远方,只见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再过不久,这里又将是一年“青江翠,落红秋”。  “天然物种基因库”、“重庆第一峰”、“重庆为数不多的原始森林”。一篇名为《重庆海拔最高峰上有什么?》的公众号文章火遍朋友圈,也揭开了巫溪县阴条岭的神秘面纱。  城口县、巫山县、巫溪县统筹山水
调钟人胡明富 图/张琼心  2018年12月31日,跨年夜,重庆解放碑,灯火辉煌,人山人海。  街道上挤满了跨年的男男女女,大家一起满怀期待地看着碑顶的时钟,一格一格的跳动,等待着新年零点的钟声敲响。  每年的跨年夜,去解放碑听钟声,已经成为重庆市民的一种习惯。  而这种习惯,似乎跨越了近70年。  1950年国庆节,重庆解放碑人头攒动,市民聚集在碑下,庆祝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  伴随着钟声
数字经济时代正疾步走来,荣昌国家生猪交易市场早已抓住了这一先机。  自2013年中国首个活体畜牧电子交易平台、畜禽产品大市场——国家生猪交易市场落户荣昌区后,2019年4月,经国家农业农村部批准,荣昌开始建设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成为我国第一个畜牧单品国家数据平台。  在之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养殖、屠宰流通、进出口贸易、科技创新与生猪金融等环节,还是生猪交易、加工及饲料、兽药、养殖机械等相关行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