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筝教学的新生态:技法与文化教育并重

来源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ing_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古筝教学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高校古筝教学并没有发挥艺术教育应有的作用,即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技法训练,忽略了文化渗透,导致技法与文化脱节。要转变这种局面必须重塑高校古筝教学的生态,在关注古筝演奏技能层面的知识传递的同时,构建一种“技法”与“文化”教育并重的新生态。
其他文献
当前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主体认知有偏差、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育体系不完善等。对此,高校应转变观念,明确主体地位;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系统推进;完善体系,增强培育实效,从而为培养四有好学生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朱子家训》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为教育子孙后代所作,凝聚着朱熹对后人修身进德的殷切期望。《朱子家训》蕴含的德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焕发着鲜活的生机与活力。对《朱子家训》德育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围绕品德修养的自我提升和道德教育的有序进行两条主线,挖掘其当代价值,能够为现代社会的德育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日语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是日语专业高年级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其课程性质决定了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可行性。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需要把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个互为一体的目标体系,并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翻译教学全过程等方式,真正培养中国声音的传播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西方文学关于东方异域的想象图景中,鞑靼蒙古人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英俄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人物拜伦与普希金的诗歌中也有着东方异域情调。分析两位诗人对鞑靼蒙古人形象的塑造,能够还原英俄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东方印象,追溯这一形象的变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寻求东西方文明的平等对话,反映出世界性的文明历史图景。
中国戏剧是由西方引进的新的文学样式,多数人认为曹禺的戏剧是西方戏剧的翻版。分析曹禺的话剧《雷雨》可以看出,曹禺早期的戏剧创作确实受到了西方戏剧的影响,但中国传统文化及封建家族文化对曹禺的影响更深刻。可以说曹禺是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去学习和消化西方戏剧,从而创作出有中国戏曲风的剧作。
中唐时期是一个充满世俗精神的时期,社会风习逐渐浸润于文人雅集,并对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为社交活动提供了创作契机和传播平台,地域特色影响了文人的创作风格及题材选择,诗歌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得以彰显。风俗文化不但提高了诗歌的数量与质量,还赋予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品格,对唐代诗歌的空前昌盛具有重要作用。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描绘了人们金钱至上、沉迷享乐的生活,叙述了主人公盖茨比的悲惨故事。该书以尼克的视角展开叙述,将盖茨比追逐个人的“美国梦”,最终梦想破灭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书中的尼克既是小说人物,又是整个故事的旁观者,和书中自私虚伪、沉迷享乐的人物相比,尼克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的产生是西学东渐的结果。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取代了资产阶级女权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的主流,这一转变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现实条件、思想基础、阶级基础、实践基础和国际条件。
“红船精神”具有深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具体而言,“红船精神”传承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公忠体国”的家国情怀、“以民为本”的治世原则、“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革故鼎新”的创新理念。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才能成为中国最先进的政党和最可靠的领导力量。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党员的精神之“钙”和精神支柱。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是坚定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