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桂君:用“力”做功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这是经典物理学中关于“力”的定义。马桂君老师很喜欢这个概念,因为在她看来,“力”可以作用在很多方面,从而产生很多“有用功”。
  对自己“做功”
  马老师认为,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水平,才能为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因此,她从两个方面入手对自己“做功”。
  一是广博地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马老师多年来积极参加培训——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学科心理发展研究生课程、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物理竞赛的实验及理论知识,参加物理学会组织的中学物理疑难问题研讨班、人教社组织的“优秀学生培养与教材建设”课题组等。不间断的学习让她站在更高的层次、以更宽的视野来看待物理学科和物理教学。
  在掌握定量分析的调查方法后,她汇总了一学年来学生在课上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问题多集中在课本内容和课后的练习题,通过观察物理现象提出的问题非常少,这就说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比较差。于是,她及时调整教学,研究如何有效设计问题,并总结了一套通过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如电场强度的六问教学法等。
  二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实验能力。为把物理实验中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都弄清楚,她不仅将物理教材中涉及的所有实验都做了一遍,而且增加了很多课外实验。
  在同事的眼中,她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机械波的干涉”这个实验书上并没有出现,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干涉”这个抽象的概念有真切的体验和感受,她坚持要做出来。为找到合适的实验材料,她翻遍了家里的“存货”,又拉着爱人跑到建材城挨家询问,找到材料后,跟同组的老师反复研究调整,最后终于做成了。“现在我们的装备已经改进到第二代了,比第一代漂亮多了!”马老师骄傲地说道。而有些实验是教辅书上已经有的,但马老师认为数据不太准确,为给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参数,她一下课就泡在实验室里调参数,一调就是半个月……
  “教学必须要跟研究结合起来,否则教师就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匠,逐渐丧失对教学的兴趣。”正因这种不断学习和研究的精神,马老师才能在专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逐渐成长为区骨干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特级教师。
  让学生朝美好的目标不停“运动”
  在物理学中,“力”是矢量,是有方向的。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马老师将“精神的成长”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与方向。为了让学生能沿着这个美好的目标不停前行,她做了很多功。
  要实现学生的精神成长,教师首先要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对话,而这落实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是关心、理解和尊重。因此,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信和兴趣。
  3年前,马老师接手了一个只有11个人的班级。这些学生不仅物理基础非常薄弱,而且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马老师仔细研究这些学生的特点后,采取了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精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她就将时间打散,讲10分钟就停下来让学生放松一下,做做练习或者玩一玩物理小游戏,然后再开始讲课;学生闹情绪不肯做作业,马老师就想办法“哄”,完成一项任务后给学生一个奖励;学生抓不住题干主要信息,马老师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设计问题启发……慢慢地,学生有了改变——他们发现课上大部分内容都能听懂了,物理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后来,这些学生全部考上了重点大学,甚至有一个学生迷上了物理,最后选择报考首师大的物理系,立志毕业后也要当一名物理教师!
  没有精神的成长,学生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对精神内核的培育,学生就不能实现持续发展。这个“内核”在马老师看来就是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物理学研究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培养的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马老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盲目“迷信”教材。每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她总是让学生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教学中自己出现疑问,她毫不避讳,在课堂上跟学生一起讨论……慢慢地,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并不断对书本上的内容提出疑问。
  让马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学习“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这一内容,教材上的解释是“适用于金属和电解质溶液,气体导电和半导体导电不适用;适用于线性元件”。有学生对此提出疑问:金属不一定都是线性的,也有非线性的,这样不就前后矛盾了吗?马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质疑,但并没有急于给出说明,而是让学生先思考怎么表述更合适。在马老師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金属材料和电解质溶液是否适用跟温度有关系”,然后她带着学生一起做实验,最终解开了这个疑惑。“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对概念进行了深入理解和思考,而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探究精神的体现。”马老师欣慰地说道。
  “教育首先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学科知识获得的过程。”33年来,马老师将精神成长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与方向,推动学生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行。
  甘做“支点”,撬起触手可及的明天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马老师虽已“功成名就”,但为了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平台和空间,她甘愿做一个“支点”。
  同组的周玮老师至今都记得自己在全区做公开课的情景。当时,周老师要在全区做一节《交流电》的公开课,作为指导老师的马老师认为,如果能用手摇发电机“摇”出交流电,学生就可以对这个概念有更深入的体会。然而,这个实验几乎没有人在课堂上做过。马老师二话不说,带着周老师钻进实验室开始了研究。为了找到匀强场,从更换稳压电源,到打磨滑环弥合缝隙,再到参数设定,一直弄到晚上10点多,实验终于做成了。后来,周老师的这节课不仅得到了同行教师和专家的肯定,而且获得了北京市二等奖。
  为将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引向深入,她要求年轻老师编原创题,并定期讨论;为开阔教师的视野,她组织了“五校教研活动”;为让年轻教师有更多机会跟专家请教,她牵线搭桥,让“新概念研讨班”的活动地点“花落”师大附中,这样学校就有更多教师可以参加……
  明年马老师就要退休了,这一年来她进行了一项“大工程”——将高中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所有实验都录下来,建成一个资源库,这样其他老师就可以随时调取所需要的实验。这个工作对于已经不年轻的马老师来说并不轻松。有的实验录了一遍之后效果不好,她要求录两遍三遍,直到满意为止;有的实验录下来感觉语言不够简洁,她就跟年轻老师学习如何进行视频剪辑,重新编辑。今年她还带了两个“新手”老师一起录实验,刚开始他们不敢张口,马老师就陪着他们,一句一句地教,先让他们讲给自己听,然后再试着录。一学年下来,这两位老师已经驾轻就熟,而且他们还发掘了自己对实验的兴趣,不断地将新实验引入教学。
  十几年来,在马老师帮助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太多了。谈起马老师对自己成长的帮助,他们都感激不已。然而,马老师却觉得没什么,“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因为一路上有太多的师傅帮助我,我能做的就是发挥自己的一点力量,让这些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
  33年来,马老师坚持用“力”做功,发光发热,她照亮了前路,温暖了他人。
  编辑 付江泓
其他文献
所谓“竞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都由国家包下来,一切都由国家安排好,档案部门的机构、人员、经费、
又是一年金秋到,又是一个教师节。  有人感言:教师节是幸福者的节日。谈到幸福,我想起到韩国进行教育考察时的情景。我们分别访问了那里的高中、初中和小学。在校园里,我不但看到学生心态阳光,举止文明,更看到老师流露出一种职业的幸福感。反观我们当下的一些教师,明显存在着职业倦怠,似乎教师职业成了一个无可奈何、挣钱吃饭的工作,并不再像几十年前的老教师发自内心地感到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谈不到职业的幸
期刊
以文化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透视宁夏同心县回族女童学校教育总体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此可以看出回族传统文化、社会性别观念与性别角色定位是十分重
期刊
1958—1960,中华大地上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其成因是复杂的,除却中国本身“一穷二白”的国情需要走一条急速发展的道路外,国际上苏联等国家的影响也是造成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刘墉书法是清代帖学的一座重镇。他的书法面貌迥异古人,精华内蕴,味厚神藏,对清代书家伊秉绶、何绍基、翁同龢、沈增植及近当代书家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Liu Xie calligraphy
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北朝”的友,让我依依不舍的,是老师的温柔。在那个美丽的校园里,我从未忘记你——“北朝”,带不走的,只有你。  7月,骄阳似火,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如约而至。一首动听的民谣《北朝》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师生和家长。“北朝”,是学生给北师大朝阳附属学校起的昵称,“大北朝”,是学生们对母校充满自豪、满怀情感的称呼。  倏忽之间,学校已经成立9年。我和老师们一直坚持教育的梦想——让我们的校园
期刊
2019年是德米特里·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编制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已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Periodic Table of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