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侯麦影像的文本化审美倾向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里克?侯麦(1920-2010)与电影结缘始于那场在电影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法国“新浪潮”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法国电影界出现一股不知名青年人争相拍片的热潮,这些青年人大多数是《电影手册》的编辑人员和评论作者,他们在《电影手册》主编安德烈?巴赞的领导下,有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史传统的崩塌以及现代人的彷徨苦闷情绪,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最终诞生了特吕弗的《四百击》(1958)、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其》(1958)、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等一批大师级导演的经典影像.时至今日,我们再来审视这场运动,不难发现,不同于他的同僚们,埃里克?侯麦是这些久负盛名的电影大师中最固守“新浪潮”美学创作原则的一位.在5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侯麦始终钟情于用1.33的宽高银幕镜头来打造浓烈复古的法式布景,在这块布景下,主人公以喋喋不休的话语讲述人生与爱情哲学.当特吕弗、夏布罗尔已经成为极受欢迎的商业片导演时,侯麦依然在以文学家的野心苦心编织着他的系列电影网,从1962年始,侯麦打造了“道德故事”系列(1962-1972)、“喜剧与箴言”系列(1981-1987)、“四季故事”系列(1989-1998),共包含17部影片.影片中强烈的文本化审美倾向成了其影片最显著的风格——这是一种不同于“作者电影论”原则、可称为“侯麦式”风格的影像.正如米歇尔?塞尔索对侯麦的评价:“作为批评家和电影爱好者,埃里克?侯麦首先是一位作家,其次才是电影人.”
其他文献
会议
随着控股股东关于资产剥离的一纸公告,S软件公司完了.这家经营有年的财务软件公司在控股股东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产重组游戏中,显然丧失了哪怕是充当资本砝码的机会,被重组方
4112Q型柴油机是在长期跟踪研究国外同类相近机型的研制、发展、变型设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消化吸收了先进实用可行的精华,结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基础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