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大人,也是孩子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0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学着长大,但孩子的世界简单、完善,只不过被大人过度地包装呵护,成人的世界腐朽、虚伪却要自以为是地粉饰。当一个失恋又失业的年轻大女孩被这个残酷社会丢到谷底的时候,一个俊朗早慧又生活优越的小男孩也同样孤独地面对着他的王国。正如有些人的成熟无法用年龄定义,我们也无法简单地用一个词来定义一段奇特的感情,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平静的日子里遇见一个可以帮自己找到梦想和力量的人,就是一场值得珍视的相遇,即使注定分别,也成就了未来的那个自己。
《如晴天,似雨天》电影海报

  同样,影片中塑造的孩子也是大人。男主角虽然年龄上还是个孩子,但他具备走入大人世界的智力潜能,直抵人心的敏锐悟性、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让他在学校里孤芳自赏,难觅知音,在遇见埃莉诺后,他从那个挑剔的神童蜕变成一个翩翩少年。他努力想成为一个男人,在镜子里隆起幼小的肌肉;他像是个好的伴侣,让埃莉诺诉说她世界中的悲欢喜乐;他像女孩儿回忆中的父亲一样,给了她一支绑着蝴蝶结的科内特管。这一切与男女情欲无关,因为埃莉诺的出现观照到了这个孩子的世界,那些被他称作已经死去的音乐也变得有了意义。精彩的是,影片在叙述两人关系时,在空间上存在一个时段的交点,但这个交点也建构起彼此独立坚强的精神世界。他们相遇时分,在人性最自在的区域里用灵魂交流,自在到在友人、恋人、母子、姐弟间的关系里穿梭,生发最纯洁的爱去治愈自己的伤。
《如晴天,似雨天》电影剧照

  在影片的最后,两人都在深度的熟识之后坦然迎来了命中注定的分别,一个在大房子里迎来新的保姆,孤独地长大;一个去寒冷的滑雪场工作打拼,去寻觅新的爱人。从叙事层面上看,整部电影对两人的关系有着清晰的勾勒:平行——相交——再平行。构图上,导演有意用镜头语言将分别的结局传达得唯美又真实,比如在离别前的早晨,两人在极为宽大的餐桌前对坐进餐,景深延展开的桌沿恰好让画面呈现了两条平行线,他们就是对坐在各自轨迹中的两个人,色调冷峻凝重,但雷吉递上的零食和午餐又平添了几分厚实的暖意,那一场戏实在让人动容。毕竟在这个缺乏爱的房子中,埃莉诺从孩子那里接受了最神圣的爱与尊重,作为一个独自打拼的成年人,她实现了这个阶段上的成长,因而选择再次出发去迎接新的生活;因为埃莉诺的出现也为雷吉无聊单调的童年照来了一缕鲜活脉动的阳光,他决定继续演奏大提琴,用音符与不再见面的埃莉诺隔空交流。结尾处男孩儿那句“我认识你几个月,却像认识了你一辈子”实在催泪,在这里让成人和孩子没有了形而上的分别,你是我的过去,我让你完整。相信在剧终曲散之时,这部电影都会给观众带去情感上的深思与共鸣,因为它不仅温暖了被金钱异化的成人世界,也让我们想起来不及道别的温柔相遇。
  除去演员到位的诠释和扣合逻辑的剧情,影片加入了大量的艺术元素,让电影得以合理消解掉年龄、性别上的模式化联想,无论是影片开始时小男孩雷吉深情诵读的诗作,还是始终贯穿的主题曲都让这二人的关系有着跨越时空的契合感。毕竟,在艺术面前众生平等,尤其是两人杰出的音乐天赋构成了情节上的和谐统一,在灵魂上的交融也更加馥郁深刻。这里值得深究一下的是,男孩儿在文学课上朗诵的诗作并非他自己创作,而是英国浪漫派诗人济慈的《明亮的星》,与同时期的浪漫派诗人雪莱的狂热激情相比,济慈更恪守纯诗的原则,用优美的声辞去歌颂爱情与自然。这首诗是济慈写给比他小七岁的恋人范尼小姐的,但贫困与疾病拆散了这对有情人,就这样他们的爱情被凝固在了最美的年华里,十九岁的范尼得知济慈在罗马逝世为他守丧七年,一生留存着济慈的大量诗稿,其中就包括这首重要的诗歌。想必电影团队选择了这首诗绝非随意之举,悬殊的年龄、情意相投的短暂爱恋与电影中的情节实在颇有相似之处,这段纯情唯美的诗篇由影片中这个十二岁的英俊少年来朗诵本身已是一段如诗如画的镜头,内容上更是从情节到神韵都是行云流水般自然贴切。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这支大提琴曲在影片中的作用实在功不可没。最早出现在埃莉诺第一次见到雷吉时,同样有音乐天赋的埃莉诺被深深打动,男孩儿称这是他自己写的,名叫《如晴天,似雨天》(Like Sunday, Like Rain)。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这个美妙的误译,大概是出于对仗工整的原因,译者才将星期天译为晴天,关于片名身兼导演与编剧的弗兰克·威利称,自己会想起小时候的星期天,总是下雨,尽管忧伤却让人喜欢。笔者认为这个误译还是加分的,因为不仅在音节上容易上口,也传达了影片中忧伤、温暖又清新的格调。这支曲子贯穿了影片的始终,随着人物关系的亲融和离别,在演奏上呈现出不同的气质,恰到好处地调节着观众的情绪,同时也参与完成了电影的叙事,尽管两个主人公已是天各一方,但随着镜头的不断切换,一曲熟悉的旋律在电影中实现了离别后的和音,科内特管的轻盈高亢与大提琴的低沉婉转成功地将电影推向最后的高潮,正如片名所传达的,这段感情如晴天的明媚,似雨天后的忧伤,无论晴雨,无论如何定义都是历经成长时对生命的一种领悟与尊重,平实也真挚。
其他文献
人类社会在20世纪这百年中,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迅猛发展和变化,艺术领域也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所产生的信息量和影响力是之前几个世纪都无法想象并完成的。本文所介绍的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代表性绘画作品,风格迥异,特征鲜明,但都有着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根性。  在“二战”结束之前,世界主流艺术(西方艺术)的中心地从来没有离开过欧洲大陆。无论是希腊化时期、拜占庭
在莱蒙托夫短短的一生中,他对三位女性产生了较为热烈的爱情,并且为之留下了爱情组诗,她们是:苏什科娃、伊万诺娃和洛普欣娜。不过,“对于莱蒙托夫的生平有重要意义的只是他对瓦尔瓦拉·洛普欣娜的爱情,这爱情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并且反映在那些具有那个时期特点的作品中,如《里戈夫斯卡娅公爵夫人》和《当代英雄》,以及诗歌和剧本《两兄弟》”。  瓦尔瓦拉-亚历山大罗芙娜·洛普欣娜(1815—1851),是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文学的创新模式之一是部分或完全解构某一经典作品,移入当代观念,让某些传统小说要素脱离叙事程序。英国当代作家唐纳德·迈克尔·托马斯以《简·爱》的 “续书”形式推出的 《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以下简称《最后旅程》)便是这样一部回味隽永的力作。托马斯是凭借1981年出版、曾获 “布克奖” 提名的小说《白色旅馆》登上英国文坛的。  在欲与殇的冲突中挣扎:对人生真谛的解读  托马斯谙
最初听到谢甫琴柯的名字,是上世纪50年代初,从父亲自前苏联带回的《谢甫琴柯画册》上。那时年纪还小,只记得他是19世纪乌克兰著名诗人、画家。待我们捧读戈宝权译的《谢甫琴柯诗选》,并渐渐走近他,已是在北大读书的时候。记得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曾满腔热诚地推介了拜伦、裴多菲等一批19世纪“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即“反抗”)诗人,说他们“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陀氏的作品。在我提笔前,我在回想我看过的陀氏作品的主题、内容——上帝和魔鬼的较量、上帝是否存在、爱河里男女的微妙心理特征和感受、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况、歇斯底里……  我觉得这部作品仍然延续陀氏一贯的风格,特别是对上帝和魔鬼的较量、上帝是否存在的思考,然而,我最感兴趣的,是陀氏笔下的爱情,它们就像难解的密码一样,神秘而又引人入胜
《蝶蛹》《都是你的错》《潜逃》《庇护所》  生于旧金山的艺术家Gil Batle曾在监狱度过了 25个春秋,出狱后定居在菲律宾的一个小岛上。在岛上他接触到了鸵鸟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小小的蛋壳从此改变了他的生活。他用三维立体的壳雕记录下了自己艰难苦闷的铁窗生涯,包括帮派争斗、监狱骚乱、法院听证会及可怕的噩梦等。他的壳雕作品非常注意细节的刻画,涉及监狱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个壳雕都是一个故事,讲述了他的
人们常以黄金比喻人生壮年或事业发展的顶峰,那么以白金比喻退休后的老年恐怕也合适不过,因为白金比之于黄金具有更高的纯度。渡边淳一在几近耄耋之年大声疾呼:“请将经历了漫长人生和岁月磨砺,心灵深处潜藏着光芒的人们称为——白金一代!”他还自告奋勇为白金一代代言:“我们,不被世俗左右,充满好奇心态,追求人生所爱;不惜赞美他人,不忘自赏自爱,优雅洒脱有点‘坏’!”  渡边淳一在2008年推出《熟年革命》(最新
女性首次登上最高领奖台  2014年8月13日,国际数学联盟(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Union,IMU)在韩国的首尔市举行国际数学家大会,宣布四年一度的菲尔兹奖(FieldMedal)4位得主。其中现年37岁的伊朗女数学家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Maryam Mirzakhani)尤为引人注目。  菲尔兹奖以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JoHn Charles Fie
过去我们只知道海伦·斯诺是20世纪30年代第一个访问陕北,并写了《西行漫记》的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来到西安的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参观了常设展区的“伟大的女性——海伦·斯诺在中国”的展览后,才对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海伦1907年9月21日出生在美国犹他州赛达城。1931年8月通过国务院驻机构秘书资格考试,被派往上海美国领事馆任秘书,并兼任某些报业集团的记者。她很快结识了埃德加·斯
费迪南·利奥波尔德·奥约诺(Ferdinand Léopold Oyono,1929—2010),喀麦隆著名作家、政治家、外交家,撒哈拉以南非洲文坛的杰出领袖,与喀麦隆另外一位著名作家蒙戈·贝蒂一起被誉为“喀麦隆文学双星座”。同时,作为喀麦隆的政界精英,奥约诺的政治生涯长达半个世纪,先后多次出任驻外大使、驻联合国代表、政府部长等职。  1929年9月14日,奥约诺出生于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南部恩古勒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