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杂谈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lei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立社
  中国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甘肃省民俗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
  面对一件得手的观赏石,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问:这像个什么?然后根据对这方石头的解读来进行命名。更有灵感来临者,为其配诗写文章什么的,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甚至是赏石艺术和赏石活动中必须的步骤。
  但是,有时会出现赵德奇先生在《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中所说的“当下观赏石的鉴赏鉴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主题的挖掘牵强而过度,形式的研究缺乏而不够,以为一方石头写篇美文再套个主题便可名播天下”的事情。笔者曾遇到过这样的事,一位先生得到了一块石头,拿来让我们看,大家没看出什么特别之处。真有点对不住这位朋友,我现在只记得这事,石头具体什么样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这位仁兄还真不一般,回去花了几个月时间,写了洋洋洒洒三万多字的赏析文章,像一本书。这真让人佩服,一般人是下不了这功夫的。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石头本身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文章也就不会有人去读了。
  好的石头就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着赏石人的情感、修养、情趣、喜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玩石人在赏石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学习、交流,以增强文学素养。
  的确,这位先生做到了,写这三万多字他肯定看了许多书,查了很多资料,我相信他也掌握或者了解了不少知识,但就对这块石头而言,文章意义不大。
  艺术需要创新,这是许多艺术家们毕生追求的境界。记得1991年参加第三届全国根艺展时,有幸聆听刘开渠先生讲话。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老先生关于艺术创新的几句话,大意是:我看你们创作的寿星都是大脑袋,我现在也算高寿了,我的脑袋也不大呀。你们见过大脑袋的长寿老人吗?为什么不能创造出不一样的寿星形象来。老人的意思我明白,但真要这么做很难,因为别人不认可。
  两手捧于胸前的是孔子,斜坐着的是陶渊明,如果身边有酒坛那一定就是李白了。尽管孔圣人也会坐下来,陶渊明也是要喝酒的,但传统文化已经让很多东西约定成俗,一旦改变,别人是不认可的。人们只承认他熟悉和认识的东西,一件石头上的形象像济公,人们会说像或有点像,如果你说像你家门前修自行车的老头,尽管十二分像,因为别人不认识,所以会说你在胡说八道。
  还有一种情况是把似是而非的东西指给你说,这是什么什么。你一旦表示不认可,他会说:齐白石先生说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但白石先生还说了“不似为欺世”,他可能就不知道了。石友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有个棒棒就是人,有个圆点就是佛。”想安顿个主题卖个好价可以理解,但这种指鹿为马的欺世之事还是越少越好。
  我们一直在讲,一个好石头应该有韵味、有意境,得经得起反复品味。但被称为经典的几方观赏石,如“小鸡出壳”、“岁月”、“人之初”等都是非常直观的、具象的,并且简单。这真应了那句老话:“大道至简”。这并不是说这几件石头没有意境和韵味,而是说好的东西并不复杂,往往是很简单的。
  在自然界,每一块石头都是不一样的,唯一的。在观赏石中,似是而非的、朦朦胧胧的、形似的相对要多,而肖似的、具象的是非常难得的,少之又少,因而也就珍贵。
  在赏石实践活动中越是具象的越被人们所认可,被人们所赞同。
  我们往往过分追求韵味、意境,把许多本来简单的事情弄得非常复杂,把简单的话说的让人听不懂了。
  那么,追求韵味、意境错了吗?没问题,这些东西当然是需要的,只不过是曲高和寡罢了。在现实中,有一些观赏石只被一部分人所喜爱,甚至只是有几个人所喜爱。
  赏石实践是个多元化的活动,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喜好和偏爱,我们不能强求统一、一致。但还是那句话,大家都认为是好的,那一定是不错的。如果你不喜欢,是你有着与众不同的眼光,不意味着别人错了。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朋友拿出一块石头,问你:“你给看看,这石头怎么看呀?”
  “那你为什么要它的呀?”
  “我就是看着喜欢,所以买了它。”
  OK,我们喜欢一块石头,最初就是因为喜欢,看着舒服,不一定都非要找一个主题。天上云卷云舒,高山清泉泻瀑,山谷风鸣松涛,河流浪涛急流,春天潇潇的雨,夏天炎炎的热,秋天飕飕的风,冬天冷冷的雪有主题吗?没有!但千百年来,一直是文学创作的内容之一。
  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我怎么看不懂啊?”毕加索想了一下问他:“你听过鸟叫吗?”“听过。”“好听吗?”“好听。”“你听得懂吗?”面对一块石头,同样也是这个道理,美的感觉就是我们要的。中国古人把自然界的风声、水声、鸟声及风花雪月叫“天籁”,后泛指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那石上的也正是“天籁”般的东西。所谓看得懂的石头也只是我们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套在石上而已,未必就是石上本来的东西。君不见有时面对一件观赏石,十人有十个命题,就是这个道理。人们总希望用人类几千年的知识来理解亿万年的物品,不能说是徒劳,也是力不从心吧。
  喜爱的石头有主题当然好。但对其中的一些石头,只要能让我们舒心,不一定非要吃力不讨好去解释它。
其他文献
佛珠白莲花石,又称火疙瘩、龟纹疙瘩、凤阳白莲花等,在市场上出现也有段时间了,在产地外卖价很高。但被问到具体产地时,石头贩子都含糊其辞,不愿道明。笔者偶然听说产地在安徽凤阳的刘府镇,就请当地石友祝成军带路,与大学之道老师驱车专程探访。  佛珠白莲花产在凤阳县刘府镇栗山风景区西南,距离刘府镇有20多公里山路,南边毗邻定远县靠山乡。传说栗山老母得道撒下佛珠,掉在了龟纹石上,形成了佛珠白莲花石。传说为当地
期刊
段伟常  45岁,博士,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以收藏小品石为主。  一、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理论基础  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19世纪,艺术以逼真地再现生活中的形象为主流,即“再现论”。但其后以“摄影术”的诞生为导火线,引发了西方艺术界翻天覆地的革命,“形式主义”成为主流理论,以塞尚为代表的抽象艺术在艺术领域中终于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革命。以英国克莱夫·贝尔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者
期刊
老牌朱哥猪蹄米粉店生意红火得令同行眼红,套用赏石文化的一段评论语即是:朱哥的猪蹄米粉猪蹄形大,质地肥瘦相间,色鲜透亮,香味四溢!读书郎、打工仔、写字楼的白领、社会闲杂路人,每天都喜欢定点定时到此享用一碗“吃不腻猪蹄粉”,甚至有开豪车到此吃一碗、打包一碗的。  一天,朱哥看到两位食客开着豪车来吃粉,言谈话语中流露出他们是卖奇石的,做了几单生意、手机短信提示几十万货款到手。第二天又准备开车到奇石产地进
期刊
电话:13901071511
期刊
或许,在每个爱石人的记忆中,都存有这样一方石:他出现的奔逸绝尘,在激起种种欲望后,却如昙花一现,销声匿迹。就在人们已经快要将他淡忘之时,却又在某个适当的时刻出现在你眼前,继续撩动众人心弦。  有人说,这就是他们记忆中的那方石。  张先生回忆起这方石的时候,脸上还会不自觉扬起一种微笑,亦如十几年前见到他时那样。“看到他时,感觉是一位面容慈祥的老人在看着我,心跳就莫名地加快,之前我不太懂这种感觉,能比
期刊
岁月有隙,  芳华流连在时光里,  潋滟如波,  荡进心湖,  酽酽如醉,  老酵密发,  只余醇香。
期刊
小品组合,多年热度不减,它的巧思创意、以小博大、趣味无穷广受石友钟爱。但是地区差异、石种壁垒以及创作表现面临的瓶颈等等,不能不引发石友对小品创作的深度追问。本刊曾多次参与,现汇集其中亮点,撮要记之。  艺术的价值  问:小品组合创作的艺术性,现在是否得到了普遍重视?  答:近几年在各个展会以及媒体上都有关于“小品组合是否属于艺术品”的专题讨论,在赏石理论家及小品组合创作者的广泛参与下,“小品组合是
期刊
公司简介  宝丰伯乐石行(网址:www.bfblsh.com)位于中国西南边陲风光秀丽的中国“孔雀之乡”、“全国最大的珠宝集散地之一”——云南瑞丽。宝丰伯乐石行建成于2006年,为主人张发伟先生的自创工艺店铺,现今得到了市场和广大玉友的高度认可。  宝丰伯乐石行位于华丰珠宝市场,主要经营树化玉、黄龙玉、喷砂木化石、椰子树化石,现今为瑞丽最大的毛料及成品加工批发、销售一条龙的专业树化玉经营店铺之一。
期刊
最近,借助微信这一即时通讯平台,奇石微信群拍广受欢迎,且活跃度长期稳居各类交易之首。  如活动最频繁密集、受欢迎度最高的“中国奇石快乐拍”群(群员长期保持在900至1000人),从2014年12月23日首拍,至2015年3月7日晚,短短两月有余,两群共成功举行39场(不包括散拍和即兴拍卖)群拍,成交拍品800余件,总成交额近40万元,且几乎无流拍,无投诉、无退换货。期间共筹集爱心捐款72000多元
期刊
拜读了第3期赵德奇先生的《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一文,愿写点看法和感想。  奇石艺术有两大形式:造型和画面。在大的形式里面又包含了小的形式,比如,造型石上的孔洞、块面、比例等;画面石上的色彩、线条、留白等。  不管是哪种形式,我把奇石的审美结构分为三层:1.形象层。2.意蕴层。3.哲理层。形象层是实的,另外两层是虚的,一实二虚。奇石艺术的审美结构是由实和虚两方面构成的。  审美结构层次划分的理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