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不怪蛙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b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井底之蛙是家喻户晓的成语,典自《庄子》。大概是这样,一眼井里的青蛙对海中之鳖说,哥哥,看我这地界了吗,普天之下皆为我土,高兴可以上蹿,郁闷可以下跳,所有喘气儿的都是我跟班儿,都听我的!海鳖听罢叹口气说,老弟弟呀,知道嘛叫海吗?青蛙问,嘛叫海?海鳖直撇嘴,好么,这不打岔吗,海都不知道你还活嘛劲?千里远不过海,百丈深不过海,甭管天下是旱是涝,大海永远碧波荡漾,海参,鲍鱼,老醋蜇头,还有鱼美人,要嘛有嘛吃嘛嘛香。青蛙沉默了,在那里生活是个嘛感觉?
  后来人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没见过世面却耍小聪明的人。
  小时候跟同学贪玩儿,错过考试。老师审,我还编瞎话,给我老舅拿药,心绞痛,一着急把考试给忘了,我们补考行吗?老师说没问题,太行了,你们分开坐,每人把个墙角,别说话,各人写各人的,考题是,去哪家药房拿的药?还跟我来这套,井底之蛙,见过嘛呀你,你老舅都是我教的。
  还有,今年回国头一次尝试高铁,心说有嘛,美国也有快速列车,时速180公里,你再快能快过飞机吗?结果一试方知,原来飞机分天上地下两种,中国高铁就是地上的飞机,我又当了回井底之蛙。


  很显然,千百年来井底之蛙不像句好话,重点在蛙,用蛙的狭窄比喻人的短见。我一直也这么想,可现在流行反思,嘛事都得反着琢磨。一反思我又觉得青蛙挺无辜,人家没招谁没惹谁却横遭耻笑。海鳖大老远跑井边来看它,说明青蛙人缘儿好。即便它说过“天有井大”,这有嘛,能赖青蛙吗,谁从井底下往上看天都是井口那么大,有错吗?那是井口太小的缘故,要赖该赖井才对,怪人家青蛙干嘛。
  换句话说,与其用井底之蛙形容人的短见,不如说该成语倒反衬出一种认知方式甚至生存规律。空间环境不仅决定人们的视野胸怀及其对自身的评价,也制约着生活方式本身。井得水而蛙,凡有水井处即可能有青蛙。井大则蛙众,井小则蛙孤,《庄子》所指的那只井蛙肯定守的是一眼小井,井小才容易当老大。这正像人类社会,“坐井”是蛙的生存方式,而“混江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只要凑一块儿,没江湖也要生出江湖来,否则无法生存。上联如果是一处水井一处蛙,下联必對一方江湖一方人。人类生存之所以需要边界,因为要建立秩序,井蛙如若真听信海鳖的忽悠回归大海,即使不被大鱼吃掉,也齁死了。孤独孤独,一孤就独,与主体分离过久,就容易自成体系,此乃本性使然。让井蛙开眼界,绝不能指望它去看海,而应让暴风骤雨来袭。雨水漫过水井,水井没了,井底之蛙自然也就开阔了,这才是江湖之道。
  孤山夜雨荐自《今晚报》2018年5月5日
其他文献
商品推荐、疾病预判、广告投放、脉搏监测……如今,大数据应用早已在生活场景中随处可见,但用来相亲倒是头一次听说。近日,一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婚恋App陆续上线,通过抓取和分析个人微博、上网记录、生活爱好等网络足迹,声称可以为男女双方提供精准的婚恋匹配。  网络相亲的特殊性,客观上带来了系统匹配的必要。一般而言,填写个人信息、生活爱好或上传照片都是婚恋相亲的应有之义。然而,打出了大数据的招牌,是否真的能
期刊
本人所在城市近期进入“摇号”模式,小升初摇号,排队买房也要摇号。最初大家普遍将摇号奉为解决“资源少、需求大”矛盾的不二法宝。但一摇之后,发现天真了,还发生了数十名基层干部“托关系、打招呼”的丑闻。媒体曝光之后,当地对涉案人员进行了包括撤职在内的严肃处理,也让大家对接下来要登场的各种摇号之外的干预之手,有了更多警惕。  技术工具确实是个好东西,但再好的东西,也是由人操作使用的,“徒技不足以自行”。计
期刊
人们在谈论某个人不合群、脱离大众或不切实际、与社会脱节时,常常用“不食人间烟火”来形容。的确,现实生活中,身上缺少“烟火气”的人并不鲜见。  比如,有的人官气、“衙门味”很大,总是高高在上,泡在文山会海里,脚不沾泥、手不沾土,说话办事云山雾罩;有的人贵族气、“少爷味”很浓,吃穿住行特讲究,热衷于讲排场、耍派头,俨然一副与众不同的样子;还有的人娇气、“大小姐味”很足,文件包有人夹着、水杯有人端着、外
期刊
生活是复杂的,有幸福的时刻,有平淡的时刻,有艰难的时刻,但更多的,可能是面对这种复杂,清醒而努力的时刻。  前几天,一篇题为《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的自媒体文章刷屏了。大量网友评论、转发,多数人表示“心酸”,面对生活感觉无力无奈。加班和熬夜工作当然是违背人类天性的,如果工作成了一种巨大的负担,甚至损害到了健康和对未来的期冀,那么,生活自然变得不堪重负,难以为继。我们暂且来看
期刊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近来,因央视《经典咏流传》的热播,清人袁枚的这首沉寂了300余年的小诗《苔》,被荧屏内外无数的目光点燃了。在节目里,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乌蒙山区的孩子们以发自生命深处的天籁之音,動情地演绎了这首区区二十字的小诗。这首诗唱哭了作为评委老师的庾澄庆和曾宝仪,更感动了生活在各个中心或角落的人们。  然而,感动过后,我们不妨作个反躬自省:除了被《苔》里的励
期刊
现代汉语的众多标点符号,有没有主次轻重?如果我们强行分出三六九等,而脱离具体的语言应用环境,肯定是不妥的。实际情况是,一篇叙述性的文字,离开有些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几乎是无法行文的;而有些标点符号,在一篇千字文甚或洋洋万言书中,都可有可无。  在我这里,有几种标点符号就常受冷遇。  一是引号。引号用得太频繁,会影响行文的流畅。现代作家创作的小说中,许多作品连人物对话的引号都省却了,丝毫不影响阅
期刊
“套路”一词最近流行于网络。“套路”原是武术运动的一种形式,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指成套的技巧、程式、方法等,有的时候指“预设的圈套”,有“把人套进去”的意思。从心理学来讲,人一旦掌握了“套路”,心理上往往产生依赖性,对人有较深远的影响。  “套路”一词,无所谓褒贬。干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技巧、程式、方法。学习这些东西,有利于快速进入角色,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套路”一旦形成,也容易让人落入俗套。特别
期刊
先说说两起我亲历的事——  20世纪80年代,我曾多次造访陈伯吹老先生,交谈时,他常会说一些谦辞,诸如“拙见”“赐教”。每次握别后,他总要起身陪着送我出家门,连连躬身,微微挥手目送。如此待客之礼,我一个微不足道的后辈何以克当?我与钱君匋老先生也多有交往,一次致函,在信封上用了一个“展”字,当时我觉得这个“展”字比“收”字新奇;没想到,后与老先生面晤时,他拿出这个信封,严肃地说:“对长辈不能用‘展’
期刊
借书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那时藏书人与借书人之间很讲诚信,他们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礼仪。即在向藏书人借书时,往往以一瓻酒相酬,还书时又以一瓻酒相谢。此即古人谓之“借书一瓻,还书一瓻”。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人并未恪守“一瓻”之礼的习俗,书借去后,不能按时归来。于是,许多人家就定下规矩,书不外借。如明代范钦为其“天一阁”藏书楼立下“书不借人,书不出阁”的家规。曾国藩在家书中也一再嘱咐家人:“家中书籍,
期刊
《随园诗话》有诗云:“倚床爱就肱边枕,揽镜贪看背后山。”背后山有何新奇处,卞之琳有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位《随园诗话》里的诗人则是:我正在看山景,同时也看正在看山景的我。  《随园诗话》又有《题背面美人图》:“美人背倚玉阑干,惆怅花容一见难。几度唤她她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画家趣人也,不画美人面孔,只画后背,果然吊人胃口,逗得诗人“痴心欲掉画图看”。  戏曲《活捉三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