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国乐文化的思考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2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振兴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使其能够茁壮成长和发展,已成了我们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音乐教育的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关键词】 民族音乐文化西洋音乐振兴中国音乐教育
  
  近一两个世纪,因为西方的工业文明在经济业绩上的辉煌,使东方地区在技术、资本、政治等方面对西方产生依赖,因而在文化上也有了顶礼膜拜的弱势心理。虽然从吸收另类文化优长的角度来讲对我们肯定是有益的,这一点不容否认。因为任何文化都有其优长和短缺。但是如果在各个领域都把西方文化当正宗,而全盘否认自我文化的话,那就可怕了。就我们的声乐艺术而言,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洋美声正式传入我国以来,着实让我们的音乐人大为惊喜了一番,因为它确实为中国的声乐文化提供了一个较大的科学发展空间。于是,中国从高校音乐学院到中师音乐专业。教育体式也越来越西化。提起器乐是钢琴必修:提起舞蹈是芭蕾必修:提起作曲是和声、复调、曲式、配器:提起声乐是《我亲爱的》。声音位置要求绝对的统一。就是唱中国民歌也不要用方言。甚至必须用普通话。就连山西民歌《三十里铺》、陕西民歌《蓝花花》、湖北民歌《龙船调》等那么有特色、有地方韵味的我国民歌,也全要求:“声音通道后、竖、松。软腭打开泛音共鸣……”。唱出来俨然一副重量级的《西班牙女郎》味道。而它那亲切独特的中国地方韵味却可惜全然无存了。
  虽然最近两年来,从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上可以看出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抢救、保护、强化和发展,这个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一些关爱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仁人志士们所关注。但是,在大多院校的音乐教育方面却看不出有什么具体行动。就以我所见到的音乐系学生声乐考试为例:民族唱法受歧视的现象还比比皆是:往往那些民歌风格、特色、声音以及表现力、乐感都很好的考生得分却没有那些美声唱法很一般的得分高。还记得有一次我们音乐系的几位教师到外地听一位刚从意大利留学回来的声乐博士的“声乐讲座”。谈到中国传统民歌歌唱时,这位博士说:“那算什么声乐呀!我的意大利声乐导师就是这么评价中国民歌手唱民歌的”让我感到更悲哀的是:听“讲座”的许多音乐教师和学生竟然点头表示:同感!这种自卑心理导致的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的现象在很多音乐院校还相当成气候。对学生的培养只注重外国文化和专业技能训练学习,几年不开民族民间音乐课,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如民歌、戏曲、曲艺的了解知之甚少。既是开课的也是放一放录音录象,从不让学生模唱一定量的唱段。我还遇见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地方师专音乐系的一位声乐教师因为小时候学过戏曲演唱,又热爱研究中国戏曲艺术,所以常常把那些珍贵的、在西洋美声里找不到的有中国韵味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戏曲舞台表演艺术在教学中渗透给学生。却遭到一些从未接近过此类艺术的同事的贬语:“她过去是唱戏的……”。
  就是如此种种不正常的、一味崇洋媚外的现象,也是导致我们许多年来能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民族风格、特色的歌曲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从音乐院校专业毕业的学生中。能演唱难度很高的外国作品,却不能演唱好一首地道的中国民歌,不懂得中国戏曲说唱,不会唱一个戏曲段子的大有人在。试想我们这样的音乐学生以后还能培养出他们什么样的音乐后代,中国音乐究竟向何处转型另人担忧。难道西洋的《茶花女》、《蝴蝶夫人》真能够完全代替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刘胡兰》、《蓝花花》、《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打虎上山》吗?不!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引进的西洋唱法也使得我国在进行此方面研究的优秀歌唱家在国际大赛中获金奖的为数不少。可是中国老百姓真正喜闻乐见的始终还是郭兰英、王玉珍、胡松华、刘常愉等等这些有着深厚民族艺术底蕴积淀的、土生土长的艺术家们啊!当然还有李谷一、彭丽媛、严维文、宋祖英等这些优秀的洋为中用的典范们。
  当今世界提倡多元文化的势头以逐渐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观念已经过时。而世界音乐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的“大趋势”希望各国为多元化的世界平台提供具本国、本民族特点——个性——灵魂的音乐而进行“对话”。唐朴林先生在谈“女子十二乐坊”时提到:以中国的身份进入这个大平台的,不是交响乐、不是钢琴音乐、蓝调音乐、流行音乐,也不会是西洋美声和摇滚。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音乐。音乐学家林谷方先生也说:“你现在到旧金山洛杉矶或巴黎等地,凡是像样的唱片行,有两种唱片不会不存在,一是印度音乐,一是日本音乐,反而不是中国音乐。为什么?因为你的音乐与西方的相比其实没有多大差别,他为什么要你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特别要头脑清醒地懂得:在经济文化范畴单位时间内生产量越高,其代表的生产力越先进:而艺术文化的价值取向却取决于艺术式样越独特越好。其实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特色性、丰富性、多元性,确实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比拟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疆土的辽阔,地理环境的复杂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原因,所以语言的源头相对比较多。我们能在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歌、歌舞、戏曲、说唱里,感受到不同语言各自的音色美——粤语常用鼻音而产生的厚重:吴语常用促声而产生的轻巧:北方话音质的亮丽、阿尔泰语音的圆润,无论是民歌、说唱、戏曲、歌舞——一般都是使用当地语言(方言),这就使得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色库存相对其他国家来说,必然丰富的多。它们与受方言左右的旋律构成一种高度协调的美。我们不能想象苏州评弹不是用昵哝吴语,而是用英语:豫剧不是用河南话。而是用意大利语演唱的话,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昵?大家可以想象……。
  世界进入高科技的时代,电脑联网。可在瞬间完成最新信息的传递。世界音乐文化信息之路也越来越快捷“顺路而走,必然丧失自我”。这绝非是危言耸听。据介绍,从2002年初到2003年初。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先后到广东、广西、福建等多个地区调查,发现许多地方剧团已无演出业务,许多剧目乐谱已严重遗失。过去每年演出二三百场的江苏苏剧现在已经两年没有演出,面临失传的危机。山西原有49个剧种,目前,勉强能存活在舞台上的仅剩下28种了……。
  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钱茸老师《古国乐魂》一书里的一段实事叙述:一位在美国攻读民族们的音乐早就向西方归化了。这位中国学者当然尽其所能进行了辩解。他很受触动,回国后仍耿耿于怀,逢人就讲这件事。中国传统音乐是经八千年的历史巨坛淹制的文化,岂能轻易从整体上完成“归化”!……
  抢救我们本土音乐文化,使其能够茁壮成长和发展,已成了我们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音乐人的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在此方面,我们也可借鉴他国经验——印度是东方殖民化最早的国家。因此,他们在几十年前,已开始采取措施保护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在印度,音乐教育分两个系统:学西方音乐的用 钢琴练耳目,用西方的和声、复调、曲式、配器、训练创作:而学印度音乐的,则独立另成体系,用印度民族乐器训练耳朵,用传统方法训练创作。因此,印度音乐保持了本民族个性。这必然也是我们要保护自己音乐文化特色的一个方向和方法。作为深爱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产生出来的优美音乐文化的一名中国音乐教师,我渴望看到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彻底振兴。所以请容忍我斗胆说出自己也许是心血来潮、也许是幼稚狂妄。但又极其想说的建议。
  
  1、所有具备条件的高等音乐学校,要分成两个系统:①中国民族音乐系统:里面应包括民间乐器、地方戏曲、曲艺说唱和地方民歌等科目。②西洋音乐系统:……。所有入校学生首先应把“民族民间音乐”必修三年。然后再根据情况选修:或“民族音乐”或“西洋音乐”。在科学性方面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但各自的风格一定严守。
  
  2、从高校到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的制定到教材的编排,都要注重“民族民间音乐”的分量充足性。并且要预见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性。
  
  3、还应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音专》学习。把戏曲、曲艺和民间艺人名角、有名民歌手请进课堂。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一字一句的唱,手舞足蹈的练。
  
  4、让至上而下的音乐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的音乐教材进行培训。确保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5、高校应大力支持:轮流指派合适的音乐教师到民间深入生活、学习、采集、整理、研究民间音乐、民歌素材。然后再拿来补充我们的教学。
  
  6、高校音乐专业。有理想有抱负,愿为民族音乐的复兴而贡献青春和力量的优秀青年毕业生可到偏远山区去扎根民众,深入生活。能带出那里鲜为人知的天籁之音也说不定呢104、3期《人民音乐》黄俊兰先生的《哪里有他,哪里就有“麦西来甫”》——记新疆的汉族音乐家周吉。“在我国西北边陲——那块有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有着13个民族人民繁衍生息、劳动创造、更有着无比丰富、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地上“摸爬滚打”历经44载,取得了常人难以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且对新疆的民族民间音乐,对西部音乐一往情深的挚爱,对承继、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觉得:尚有许多事情要做。也还有不少困惑,如新疆音乐蕴藏量如此之大,可天山深处、昆仑山、阿尔金山腹地的维吾尔族音乐到底怎么样?几次想进去但没有路进不去,有不少想法因客观条件的限制、人才缺乏而很难实现……。”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
  
  7、“重建中华乐教,复兴文化精神”应从娃娃抓起。中小学教育阶段,正是孩子们人生观和文化审美观逐渐形成的阶段,诸如:德音的《国乐启蒙》倡导从小培育具有中国传统圣贤君子人格智慧新人的“经典诵读”、《阳关三叠》、《梅花引》等高雅国乐:又如《二泉映月》、《黄河》等沧桑国乐、以及传统戏曲和体现真、善、美的国乐。都是孩子们修心养性、丰富智慧的灵丹妙药。都可编人他们的教材执行教学。 
  8、中国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音像等媒体的:少儿、娱乐、音乐等节目板块。将国乐巧妙的揉进节目,让孩子们得到熏陶。可开办一些民族乐器儿童擂台赛。戏曲说唱儿童擂台赛之类的节目,都是激发广大儿童热爱国乐的好形式。河南的“梨园春”栏目就真的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喜爱上了戏曲呀!
  ……期待国乐文化更灿烂的明天!
其他文献
[摘要] 2006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的影片《我的长征》再现了人与自然、红军与围追敌人斗争的生动画面,再现了长征时期革命先辈不畏艰难、前仆后继的场景,影片播出后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观看影片后也再次使我们认识到马克主义对意识能动性分析的正确。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意识能动性 《我的长征》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影片《我的长征》讲述了少年红军王瑞一家四口参加长征的故事,在湘江战役
我们的世界因为有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才变得如此丰富,如此精彩,不是吗?所以,野生动物应该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我喜欢观察和拍摄野生动物,喜欢拍摄野生动物各种生动有趣的姿态和神态,尤其喜欢拍摄处于运动状态中的野生动物。  为了到大自然中观察和拍摄纯自然态的野生动物,我和许多有着同样爱好的摄影朋友一起组团,不管路有多远,东南西北满世界跑。  屈指一算,这几年我为拍摄野生动物跑过的地方有:  东—有东非
在新学年开始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怀着希望,父母更是充满期待。然而,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能真正有助于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虽然风生水起,却存在一股不可忽视的逆流,那就是反生活教育。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告诫里包含一个明确的意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可以视为反生活教育的宣言,它反映了父母对教育的片面理解,也反映了他们的焦虑心态,可能对孩子产
遥控摄影三脚架  遥控摄影三脚架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三脚支撑架、升降杆和万向云台。其中,三脚支撑架又包括了架杆和调整器,升降杆又包括了升降机、套杆、钢丝绳、配重筒、快装板母板等部件。最后,万向云台则包括了上下支架、两个驱动电机、两个变焦驱动电机、传动装置、控制盒、遥控器和显示器、天线、快门线、摄像头和快装板公板等部件。  性能和用途  遥控摄影三脚架主杆重约17公斤,收缩高度约1.4米、伸展高度约
[摘要] 方方的小说《桃花灿烂》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思想观念在主人公星子的性格中都有体现。这种性格使她在追求独立、自尊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理智和欲望的冲突带来的矛盾与尴尬。  [关键词] 方方 《桃花灿烂》 爱情悲剧    方方是20世纪新写实小说创作潮流中的主要代表。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方方的创作又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女性意识,题材选择上也呈现出对女性生存现状及困境的关
[摘要] “政治电影”是上一世纪60年代下半期至70年代中期产生于欧美一些主要国家的一种独特的电影现象,其创作者的思想倾向十分复杂,不能一概而论。这时期中,以意大利政治电影最受世人瞩目,并在各大电影节屡屡获奖。  [关键词] 政治电影 政治环境 社会批判意义 认识价值    与美术、音乐、舞蹈甚至戏剧等其他艺术相比,电影与政治的关系一直较为密切。在电影发展初期,梅里爱就把德勒孚斯案件搬上银
[摘要]法国影片《隐藏》不仅讲述了一个被隐藏的罪恶故事,还解构了作为资本主义电影基本意识形态效果生产机器的摄影机的运作,颠覆了西方传统影片中隐藏在看的行为中的视觉与权利,嘲讽了像影片男主角乔治这样体现统治阶级权力话语的中产阶级代表。故事中隐藏摄影机的使用打破了观众对拍摄影片的摄影机的认同,观众由窥视他人的主体位置变为凝视自己罪恶的位置。  [关键词]凝视机制 摄影机 认同 看与被看    奥地利
在“后经济危机时代”的第一个春天,世界最重要的影像产品展会之一的PMA大展于不久前闭幕,整个大展所展示的新产品称不上很热闹,但也确有一些新的看点,也许影像厂商们都在磨拳擦掌,准备着下一代更“劲爆”的技术和产品,等待着真正的春天到来。他们释放出了哪些信号?我们又如何进行判断和分析?    索尼:单反升级,镜头丰富,可换镜头相机出炉,3D技术酝酿中    索尼推出了两台全新的APS-C画幅数码单反相机
人们翘首以待的α900终于问世了。它以平易近人的高素质全画幅使单反全画幅相机从神坛上走下来。因为这款相机价位定在了2万以下,突破了所有同类单反相机的价格底线,所以α900在全画幅相机领域里无疑是一座里程碑。    主要特点  2008年9月10日,索尼公司率先在中国推出数码单反系统的最新旗舰型号α900及全新的G型镜头、卡尔·蔡司镜头和闪光灯等多款配件,核心亮点自然是α900。在这款相机上,新型双
[摘要]电影《集结号》以英雄的豪气震撼了整个中国影坛,让观众在生死一念间体味着战争的惨烈与人性的脆弱。这种真实无造作、真情不煽情的效果得益于战争场面拍摄的“真实再现”、对生命本体的“人文关怀”和“善恶二元对立”的模糊表现。可以说,《集结号》是对中国传统电影中战争桎梏的打破。  [关键词]《集结号》 场面真实 人文关怀 善恶对立    《集结号》一出现就以一股英雄的豪气震撼了中国影坛,很多不同年龄段